让科学课的探究更科学

发布日期 : 2011-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利津县盐窝镇中心小学 刘爱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因此说,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生命。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落实好“探究”,使学生学好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也就会很自然地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1.借助实验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自己制作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我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电性能有关。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尝试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互相辩论,思维活跃,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像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会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推想假设,然后让学生汇报。有的认为是月球的引力和太阳内部太阳黑子运动等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的认为是跟通古斯大爆炸类似的超自然力量引发的地球内部爆炸使火山喷发。我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三、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

1.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接图索骥。教学《摆》一课,我让各组学生自己先做一个摆,然后测一下15秒内摆的次数。因为各组的次数不同,教师很自然地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纷纷提出各种假设。教师经过整理后,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学生在自由时空里无拘无束地操作,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如《斜坡的启示》一课,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用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汇报时我看到了可喜的一面:有的小组只用一块木块通过改变木块倾斜的角度分别用测力计测出拉力并记录,比较数据发现了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不省力;有的小组实验时测出当斜面坡度为90度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有的小组通过摆木块发现坡度越大,小木块下滑的速度就越快。无疑这些探索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得到的结论是多样的,但都是真实的。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领域得以延伸,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山东教育》2011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