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巧创意 学生乐学习

发布日期 : 2011-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滕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忠莉

“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阿福的新衣——信息窗1”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情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阿福做上衣的故事。情景图的设计意图是以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为素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亮出聪明卡全班竞争它

为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实行了层层递进奖卡制。最基础的卡片是铜卡,5张铜卡换一张银卡,5张银卡换一张金卡。年终评比时谁的金卡最多,谁就成为班级的小明星。

课刚刚开始,我在大屏幕实物投影上亮出了聪明卡,奖卡原因只有一个字“聪”。接着我用粉笔在黑板的左上角演示: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会听课,谁的小眼睛瞪得最大,谁最爱用小嘴回答问题,谁最会用“心”思考。我边说边演示。一个“耳”,一双“小眼睛”,再加上一个“口”,最后一个“心”字,就组成了一个“聪”。全班同学齐读了一遍“聪”,马上明白了,想得聪明卡就得好好表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想取得聪明卡的那种乐于表现的积极态度,无疑使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二、巧析“拃”字形开发学生潜能

“厘米的认识”一课,是以师徒共为一个叫阿福的人做新衣而引起的。师量身长3拃,而徒弟也做了3拃的身长,可是阿福的衣服却做小了。在拃量发生矛盾时引出了尺子。由于现实中的确用“拃”量太少了,孩子们不理解什么是“拃”。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把你的小手伸出来。”(电脑上演示:我写了一个提手旁)“一只小手,长有五个手指头。”“是哪五个手指头呀?”(电脑上继续书写)“第一个手指‘撇’,第二个手指‘横’,第三个手指‘竖’,第四个手指‘横’,第五个手指‘横’。我加上拼音,让孩子们齐读了一遍“拃”。

为开发学生的潜力,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一只只小手伸出来,谁能用哪两个手指量出最长的一拃。在反复实验比较中,有孩子汇报:用中指和大拇指用力按下量的一拃最长。

我认为,巧析了一个“拃”字,引导了孩子怎样去理解数学的“一拃”,开动了他们的脑筋,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和潜能。“不教”而胜于“教”。

三、脑筋急转弯攻破难点关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厘米的认识”一节中,理解线段的画法太难了。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孩子们根本像听天书。因此,我设计了脑筋急转弯。“同学们,一只粉笔几个头?”

“两个头!”学生们齐声高喊。

“一折两段,一共几个头?”我一边折断一边问。

“四个头。”

我随手把折断的一截粉笔丢进了垃圾箱。“还剩的这截粉笔还有几个头?”“两个头。”

看来,无论是长粉笔还是短粉笔,只要是一段,那必然有两个头。这两个头是多么重要。师示范(线段)。

有的学生发现这两个点离得远一些,线段就长一些;两个点离得近一些,线段就短一些。这两点就决定一条线段,这样就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突破了这一难点,厘米与长度单位的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山东教育》2011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