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方法,值得“小题大做”

发布日期 : 2011-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津县第一实验小学 郝希英 王长亭

开学第一课,我在班内悄悄做了一个小调查:全班62名同学,39名同学执笔姿势明显错误,占学生总数的63%14名同学执笔不太正确,占学生总数的22.5%;仅有9名同学执笔姿势完全正确,正确率只有15%。接下来的几周,我又在其他班级做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发现,很多班级的执笔错误姿势率在60%以上,有的班级错误率达到90%以上。写字姿势看似小事,实则对学生的影响极大。错误的执笔姿势不仅影响学生的手腕、手指肌肉的生长发育,而且制约着学生写字能力的发展。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褚仁远教授表示:该实验室日前调查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95%是缘于错误的握笔姿势。错误的执笔姿势还容易使颈椎、脊椎变形,危害健康。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执笔方法,确实有必要“小题大做”。

一、错误姿势知多少

学生的握笔姿势各具特色:有的笔杆向前画字,有的笔杆直上戳字,有的满把攥画字,还有的用食指抵笔写字,有的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一起握笔,抱着笔杆子来写字……归纳起来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拇指与食指相平,但握笔很低,这种情况占最多数。学生这样执笔,写字时容易歪着身子,眼睛离作业本很近。

2.拇指包住食指,握笔低,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学生这样执笔,写字时用力大,指节容易变形,时间长了关节酸痛。

3.手腕弯拱,握笔低,拇指与食指平。这样写起字来也费力,腕关节也容易酸痛。

有些老师抱怨学生写的字像“蝎子爬”,班内没多少写好字的学生;许多家长抱怨子女大学毕业后写的字还不如小学生……不知在抱怨的同时是否曾留意过孩子的写字姿势———写不出好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孩子从小没有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

二、错误姿势探根源

写字姿势错误率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都是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应试教育种苦果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向素质教育发展,知识的测试也由分数达标向优良等级过渡,可有些人的思维就是固守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不肯跳出来。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练写练算,也留给孩子们大量的课下作业,关于字怎样拿笔写,题怎样拿笔做很少关心。一味地盲目追求结果,却忽略了教育过程,更何况是小小的执笔方法呢?应试教育种下的是只求高考分数、不顾写字能力的苦果。

2.盲目早教入误区

家长教子心切,孩子三四岁就希望他能写多少字,在家教,让老师教。一些学前教育机构为了满足家长的这种需求,违背教育的原则,进行大量练习拼音、汉字书写。孩子们的大脑不能很好支配肢体动作,他们想按老师教的去做,却不能协调动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他们的精力大多不能长时间专注,什么东西都是易记易忘,易变易改。他们好读,好画,好认,好仿,好演,可执笔写字不是强项。幼儿的手部肌肉还未发育完善,力量和耐力较差,这些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不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训练,盲目早教步入了误区,不良写字习惯由此奠基。

3.麻痹大意失良机

几乎每个教室里都有这样的张贴画:一个女同学端正地坐着,上面标有视线角度,还有三个“一”,即一拳,一尺,一寸:一拳是胸部离桌体的距离,一尺是眼睛离桌面的距离,一寸就是执笔方面的要求了,即握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的距离(小学生有2-3cm就可以)。板图色彩鲜艳,内容具体且有条理,看起来非常美观,可有几个老师能结合图样指点学生握笔呢?即使讲执笔姿势,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是示范模糊,就是讲授不够清晰,训练跟不上。更不用说家长了,他们大多不看孩子怎样执笔写字,只知道孩子会写字做题就够了。而学生们也常常对此处于熟视无睹的状态。还有很多老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即使看到了执笔姿势的错误,也只是当时纠正,一忙起来便忘了督促,总以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们来说,错误姿势一养成,再纠正起来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对策

造成执笔姿势不正确的原因有多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做到:

1.改变思想。我国的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是正确的执笔和艺术创意的结果。我们不要求孩子将来成为艺术家、书法家,可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走路的罗圈腿”吧。

2.强化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得需一个过程。因此,小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执笔习惯后,老师应以表扬奖励、提醒互评、竞赛展示形式加以强化。要抓紧抓牢,直到成型,乃至在小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加深印迹,以达到习惯成自然。

3.多方监督。良好的执笔姿势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要形成有效监督的互联网。学校要严格把关,强化训练,持之以恒;争取家长的配合十分重要,因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有力场所。学校要向家长讲清楚执笔姿势的重要性,希望他们给孩子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辅助孩子执笔,并随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我们还要呼吁社会重视小学生执笔姿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写字姿势成为小学教育的大事。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