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绽放最美的笑颜

发布日期 : 2011-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让孩子绽放最美的笑颜

——在劳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阶梯。而让学生敢想自己没想过的,敢做自己没做过的,则是劳动课中创新的关键,因此也成了劳动课上我努力实践着的主题。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我深刻地意识到,想象、实践以及激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创新火花的有效途径,有了它,能让孩子绽放最美的笑颜。

一、让想象叩开创新的大门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大胆想象,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想象叩开学生创新的大门。

1.在变式想象中创造

变式想象即将一种原材料或者一定形状的物品,通过想象创造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卷贴葡萄》一课教学时,我启发学生变一种形状,变换角度想象,还可以卷成什么?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一个学生说把纸卷成圆、椭圆、三角形,然后用这些构件可以组合成动物。在他的启发下,植物、静物等小制作相继而生。还有一个学生说除了纸还可以用布来进行卷贴,卷贴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一株株生机盎然的植物,一件件活泼可爱的玩具,教室里俨然成了一个美丽的卷贴地球村。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变化中体会到了想象的创造力。

2.在拓展想象中延伸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废物的利用》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拓展想象,还有哪些废物可以利用起来。这样一启发,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出了许多变“废”为“宝”的新形象:有的说想用废纸条编青蛙,有的说想用废饮料盒做汽车,有的说可以用干花、木条粘贴五彩的花,还有的说想用废包装泡沫和废纸板做电视机……在用稻草编长颈鹿一课中,我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视野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就地取材。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出玉米皮、柳条、麦秆等也可以编织自己喜欢的小物品。一时间班上编织蔚然成风。一个个精美的物品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会创造。

二、让实践激活创新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干,必须要重视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动手动脑的活动量,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理解、重新组合创新的实践过程。

1.做自己想做的,重尝试,求创新

“老师,我还可以织袜子。”“我想给我家的洋娃娃织个裙子。”教学毛线编织时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很好,你们想编什么就编什么。”学生兴奋起来,一个个凝神思索,大胆尝试。两节劳动课结束,我惊奇地发现除了常见的帽子、手帕、挎包以外,他们还编织了各种色泽鲜艳的手提袋、盛水壶的兜兜、小狗的衣服,还有的学生竟然编织了项链、指环。看着他们一个个争相“炫耀”着自己的杰作,我由衷地赞叹孩子想象力的丰富,创新能力的无穷。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创新的火花就会闪耀在每一个瞬间。在用刻刀制作贺卡中,学生给老师奉上了落叶祝福卡,给父母献上了用碎布粘贴成的亲情卡,给同学送上了贝壳粘成的纪念卡。

学生尝试实践,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在尝试实践中思考、学习,在尝试实践中发现、创新,学习态度会越来越认真,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创新的空间会越来越开阔。

2.做自己没做的,逆思维,巧创新

俗话说:“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猫,但可能造就一个科学家。”小学生极具好奇心,尤其喜欢自己动手拆东西。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构建创新的平台,让他们敢做自己没做过的事。

《舰艇为什么会在水面快速行驶?》一课的教学,我发给学生安装好的模型,让他们先拆了模型,然后重新组装起来。开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渐渐地摸着了门道,动手边拆边研究,哪个零件和哪个地方相接,接头怎样,操作的步骤又怎样。他们认真地研究,激烈地探讨。捣鼓了一番,他们终于自己装好了模型,一个个兴奋地拿着自己的成果向我展示:“老师,你看我的模型入海了。”“老师,我的跑得真快。”我一一端详他们的模型,真是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其中的原理自然不用我告诉他们了。这与老师教、学生跟着做的效果自是不可同日而语。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得到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

敢做自己没做过的事,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就从这里开始。在家电课《普通型电风扇》教学中,几个学生讨论后提出:如果将普通电风扇的前、后部分改装,就可以设计出能吹带香味的风的电扇。谁敢说,我们今天的学生不是未来的发明家呢?

“我选择,我发现,我收获”,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未做的,去探索,去琢磨,让创新能力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激活。

三、让评价点燃创新的火苗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结合劳动课的特点,在注重学生大胆想象及动手操作的同时,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注重渗透发展性评价,评价的核心是“激励”,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创新火苗在评价的激励中升腾。

1.三言两语见真情

每个孩子心底都渴望得到激励和赞赏,点燃孩子心中创新的火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他们每一个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欣赏他们的价值。教师用真诚的语言激励学生,让他们体验被爱的感觉和成功感、自豪感。

劳动制作课上,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可以用冰糕棒来制作小船。”这是平时很不起眼的一个学生。“太好了,你真了不起!”我为他大声叫好,并让他介绍自己的构思。大胆的想象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他的带动下,冰糕棒做成的各种手工艺品相继问世。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从这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成功。“你的想法很不错,如果能……就更好了。”“你真爱动脑筋,想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继续努力,未来的发明家就是你!”……一次真诚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让学生的脸上飞上创新的喜悦。

2.创新卡中展身手

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总是在不经意间绽放。为了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我设计制作了劳动评价卡:奇思妙想卡、发明创造卡、团结合作卡等创新卡,鼓励孩子敢想敢说敢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学期结束根据创新卡的数量,发给荣誉勋章,评出创新之星。

为了记录学生每一次新奇的创意,我还鼓励他们建立起别具一格的创意积累卡,及时记录自己课堂上或是生活中的“异想天开”。也许这些创意还有些粗糙,有些稚嫩,但真实记录了孩子们不断创造的心路历程,激励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展示台上显神通

“这是我编的花”“这是我制作的模型”……展示台前,学生的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水果聚会”课上,这里展示的是五彩的拼盘;折纸课上,这儿有缤纷的趣味折纸。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修改、加工,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

相信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创新的平台,让他们尽情想象;引导学生,积极为他们开启创新的思路,让他们实践中发明、创造;激励学生,积极为他们的创新欢呼、喝彩,让每一个孩子绽放最美的笑颜!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