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四座桥梁

发布日期 : 2011-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诸城市教研室 徐增宝 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张加强

1.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观察”之桥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我问学生:公园里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个角?其实这个理由很简单,因为人们走路总爱走捷径,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又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2.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实践”之桥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数学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从而改变学生与课程间的生硬联系。这样教学,学生也就自然地参与到课程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我顺势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原有的单纯的、模仿记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通过“情境创新”“自主合作”“探索交流”,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事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在做之前就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动手操作的经验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此时借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提出一个问题:老师看你们做的长方体都很漂亮,很想知道,你做这个长方体到底用了多少材料?这样顺势把问题引到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由于学生有了动手的基础,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探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途径,最后在交流中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交流中学习知识,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体验”之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在新课教学时,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活动课,我组织学生模拟表演: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并口头编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即题目中经常说的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即同时相向而行),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即相遇)……通过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同时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更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对于教材中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去跑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千米到底有多远;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应用”之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文本知识只有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让学生帮父母买菜巩固乘法;让学生认识“桥限重标志”强化吨与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地运用起数学。

数学在生活中,教师要在生活中教数学,学生要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样才能感受数学的力量,感受学数学的快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