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学实验更有效
发布日期 : 2010-12-06点击次数 : 来源 : 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 张星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策划实验活动,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合理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究,使学生在实验中既主动又规范,既积极合作又感到愉悦,从而全面提高实验质量。
一、创设情境,引领发现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正是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从而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例如,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教师首先问学生:“漆黑的夜晚是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在引导学生关注电之后,师生一起欣赏夜晚城市灯火璀璨的美图,加上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学生就会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学生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特别高。
二、规范操作技能
正确、规范的操作并非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进行分组实验的基础。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可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领,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形成感性认识。在学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后,再进行亲身体验,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一部分的教学时,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并随着教师的操作进程产生种种疑问:大热天的,老师干吗把门、窗、电扇都关了?为什么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机点灯芯呢?为什么用塑料灯罩灭火,而不像吹蜡烛那样吹灭酒精灯?为什么塑料做的灯罩不会被烧坏?为什么灭完了火还要将罩掀开一次呢?等等。随着老师的讲解,这些疑问一一得以解决,学生在接下来的亲自操作中就能够按部就班,通过实践掌握这些操作技能。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如用酸反应鉴别岩石、氧气帮助燃烧等实验,教师更需要正确演示、认真指导、规范操作流程,以防发生事故。教师规范性操作技能与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会在学生心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和分组实验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参与设计,自主探索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思维。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想出一些新办法,这些办法有的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则可能较为合理。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这些实验之前,可以将实验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依照有关原理设计实验,然后交流汇报;也可以先让学生探索,遇到疑难时,教师再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然后指导学生应怎样继续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把该怎么实验布置得一清二楚,而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如,在研究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什么情况下既不省力又不费力”时,可以鼓励学生猜想,再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先让学生做一个保持“平衡架”平衡的实验,使学生将平衡架与杠杆联系起来,利用平衡架来通过反复实验、不断求证,最后发现杠杆原理,再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释起钉锤拔钉省力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当了实验的主角,在设计中提高了创造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四、强化合作,共同探究
合作学习在探究学习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讨论规则,倾听别人的见解,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1.精心准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从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应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易于揭示科学概念、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与学生探究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如《跷跷板》一课,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剪子、指甲刀、锤子,然后又为学生准备了杠杆尺、钳子、镊子、起钉锤等工具。学生通过讨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又通过亲身体验,知道这些工具都应用了杠杆原理,其中镊子属于费力杠杆,其他工具属于省力杠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实验等形式,认识了生活中杠杆原理的使用,为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组建小组,科学搭配探究的伙伴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于生成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不同的合作伙伴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前先组建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不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四人或六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巡视指导,缩小差距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同年龄的学生中也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如在《灯泡亮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提出:“你能用桌上所给的器材组成电路,使灯泡发亮吗?看看哪个小组先组装成功!”有的小组仅用几分钟就组装成功,有的小组却要在教师的启发下或观看别的小组实验后才能完成实验。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巡视指导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启发学生,纠正错误。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帮助那些进展较慢的小组,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活动中学有所得,缩小与其他小组的差距。
六、及时反馈,适时评价
学生分组实验要及时组织汇报反馈,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自主设计是否合理,学生的实验是否按原教学目标进行。反馈时,既要让优秀的实验小组作典型发言或操作示范,也要尽量让各小组多发言,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实验的收获和经验,共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的反馈讨论在有充分事实的条件下进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不准确到准确地得出实验结论。
(《山东教育》2010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