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找到习作活水
发布日期 : 2010-12-06点击次数 : 来源 : 莱阳市吕格庄镇中心小学 王婵
根据调查,农村学生普遍厌倦作文,怕作文。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材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部分学生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许多教师认为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比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突出农村生活特色呢?
一、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到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
1.热爱家乡,发现家乡之美。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也没有名胜古迹,不留心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青翠的群山、甘醇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茶、憨厚的人……喜欢上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农村生活一成不变,学生没有开过生日宴会,感受不到生日的欢快,也没有收到过贺卡,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体会不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爱。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面,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
3.留心身边的事。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情的认识较肤浅,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只有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看多想,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不走老路。
二、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小学生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出要求,教会学生观察,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1.围绕目标,从小处着眼。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滚珠子”的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细致观察,突出事物特性。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具体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速地发展。农村丰富的市场、农业建设的现代化都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的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发现素材,学生习作时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提高认识,丰富表面现象。小学生观察要“五官并用”,通过“五官”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不能直接成为作文的内容。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账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认识真实地表达出来。
三、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某些习作题目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经常参与劳动实践,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1.多写观察日记。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饲养小动物,还经常要种花种草、种菜种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
2.乐写“小发明小制作”。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农村孩子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科技小论文。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果园的管理如施肥、锄草、除虫等的要求了如指掌,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习农谚俗语,优化习作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的谚语。这样的谚语读来既琅琅上口,又可以提高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了农村生活的特点。
2.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创作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了特色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农民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的说法是“冒芽、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芽、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趣。“冒”和“爆”两个字说出了种子发芽时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山东教育》2010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