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亲切自然的对话境界

发布日期 : 2010-12-06点击次数 : 来源 :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中心 尹安玲

前些时候看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有种真切的感受,有些歌手嗓音条件很好,唱歌技巧运用得当,可唱出的歌总是让人感到太拘谨,不洒脱,不感人。这种只关注技术技巧、眼中没有观众的歌唱很难能打动人,更不会引起共鸣,自然得分也不会高,令人惋惜。我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听课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教师素质不错,课设计得也非常好,每一环节都做到了精心准备,但上出来的课总是让人感到有些浮躁,有些轻飘,有些花哨,缺少真实、朴实、扎实的“三实”作风。学生收获甚微,教师枉费了一番苦心。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话”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对话过程。师生间对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收获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对话人人都会,但真正能达到“走进孩子心灵的、亲近自然的对话状态”的确不简单。听课中最常见的低效的对话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是“背书式”的对话。即教师背自己预设的对话语言与学生进行所谓的交流。试想,对话是说者与听者双方的事,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的。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来准备对话的语言,课堂上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这种对话势必会游离于学生之外,不能形成对话的“场”。因此,无论教师的语言怎样华丽,学生都不会为之动容。这样的对话,只是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而已。还有的教师能够使用即时生成的语言,但也是拿腔作调,全没有了原本的自己的语态,这样的对话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是“自我陶醉式”的对话。有的教师过于表现自己,一味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一味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结果造成教师感情饱满、热情澎湃、但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局面。

三是模仿他人的话。有些教师赶时髦,流行什么就去学什么,别人课堂上怎样说,自己上课就怎样说。学习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任何一种经验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以及教学的现状进行碰撞与融合,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用起来才自然、融洽。课堂要达到自然的境界,最不能丢的就是自我。切忌刻意模仿,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张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

“背书式”“自我陶醉式”“模仿他人”的对话都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进入亲切自然的对话状态呢?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人是有心灵感应的,你心中有他(她),他(她)心中就会有你。教师要想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心中要有学生,抛开控制自己的“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即在“细备熟背”教案后,上课时抛开教案,完全跳出教案,心中只有学生,课堂上完全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备”。这样教师才能把眼光盯在学生身上,完全在意的是学生的感受,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得失,因而,说出的话、抛出的眼神才会贴近学生,吸引学生。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教师,她十分喜欢学生,在她眼中所有孩子都是最可爱的,无与伦比的。如果课堂教学效果好她人为全是因为学生好,而如果课堂有了问题,她就觉得都是自己的问题。因此,她的学生都非常爱她,课堂上学生的那种专注、那股灵气、那份热情,都在证明他们是十分爱老师的,十分愿意与老师交流学习。这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心灵感应所产生的效果。

二是要建立起对话的“场”。练功需要气场,对话也要有适合对话的气场。平时常遇到这种状况,与某人对话,他夸夸其谈,根本容不得别人插嘴,听者就会渐渐没了对话的兴致,交流也就形同虚无。对话应该有主有次,但要有呼有应,才能形成对话的场。并且,交流中的主动者——“主说”方总是热情饱满的、兴致勃勃的,如果能想办法把“主说”方的想法调给学生,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让学生去陶醉,让学生去展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明智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尽可能地把话语权给学生。如有位教师在讲《草原》一课时,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引导学生读出“美”后,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能不能听我读一小句,看看美不美?(与学生商量的语气)

生:行!(学生马上以主人公的姿态答复)

师(陶醉地、赞叹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

师:我读得美吗?(生肯定地鼓掌)你们看,这样读小丘也很美,可作者为什么要加个“柔”字呢?(教师疑惑不解地,自然而然地把说的权力交给了学生)

生:因为小丘的起伏非常平缓,所以……(教师赞赏地点头)

生:因为远远看上去,小丘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非常圆润,所以……(教师肯定地:哦,是这样。)

生:因为小丘与我们这里的山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山是陡峭的、高高耸立的,“柔”字生动地表现了小丘的特点。(教师欣喜地:哦,这个“柔”字用得太神了!缺了、换了都不行。)

……

这样,学生在“帮助”教师解疑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并感悟到了课文语言的魅力。并且,教师能适时地给学生相应的肯定与欣赏的回应,使师生都在愉悦的气氛中交流、碰撞,思想与情感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样的对话场“气”是足的。由此可见,要想建立起对话的气场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就要做到饱含着对学生的爱,并从体态上、情绪上都适度松弛,音高音量、语调语气自然,就像是平时聊天一样,引导孩子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课堂对话的高境界。当然也要注意克服低效的、无的放矢的“海聊”。

三是对话要对在“点”上。让学生高收获,这是课堂质量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上学生能否高收获,教师设计的教学点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点落到实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满足于把自己设计的教学点上到了,而不在意这个教学点上到位没有(即通过这个点的教学,学生提高了没有),那么,这节课是不会有实效的。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说”的能力培养,交流时只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起来“说”,只要没有明显错误(如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等),就一味地进行肯定:“好!谁再来说。”“很好!谁能说得比他还好。”……这样的对话就没有对在“点”上,教师的回应没任何指导性,因此学生是不会有发展与提高的。

美国的布伯斯认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直接指向发展和新的理解的行动,它能增长知识、增进理解、增强参与者的敏感度。”因此,在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话,对于学生所说话的意义、情感、用词、修辞、逻辑等方面都要关注,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或有指导性的点拨;对于学生所发表见解的深刻性与广度,教师可多用追问的形式帮学生打开思路:“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理由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以帮助自己加深认识:“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这样,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帮助学生不断地把思维水平、认识水平、精神境界、理解表达能力等等提高到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达到的高度,这样的对话才有实效性。

众所周知,课堂要达到高效,教学设计很重要。但无论多么好的设计,要在学生身上产生好效果,都需要有好的桥梁和纽带,师生间的对话就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解读学生,“亲近”对方,“走进”对方,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以朋友的姿态,以自己独特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自然、真挚、流畅、融洽的对话,架起一座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师生堂堂课都能在愉悦中有高收获。

 

(《山东教育》2010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