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活动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 : 2010-11-06点击次数 : 来源 : 彭凯南
一、欣赏剪纸作品,积累形象素材
首先,营造良好环境,感受剪纸形象。在我校每年一次的体艺节上,我们都会举办剪纸展览。这不仅给热爱美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感染了周围的同学。在班级黑板报中,有些同学利用自己的剪纸特长贴上与文字相得益彰的剪花,既漂亮又简便。学生们逐渐发现剪纸在生活中真的很“好用”。教师节、三八节、同学过生日,送上自己的创意剪纸,不仅是一份惊喜,还有感动。每到春节,我都鼓励学生设计剪纸,为门花、窗花的民间艺术奉献才智。
其次,亲密接触剪纸,形成形象思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搜集各种剪纸资料,让学生在展示中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节假日外出旅游,我都会事先指导学生搜集特色剪纸、皮影、各种应节喜花以及擅剪的亲友佳作等。在搜集过程中,学生接收了大量相关信息,对剪纸艺术的认识逐渐加深。让学生展示讲解自己搜集到的剪纸精品,有些同学还讲述搜集过程中的趣事及介绍艺术品的相关背景,这些生动的展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激发了他们对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
二、揣摩剪纸技巧,延展形象思维
思考剪纸规律,读懂剪纸语言。剪纸语言主要是指剪纸的装饰纹样,以及由它构成的独特的剪纸图案。我事先准备好一些有代表性的剪纸,让学生分析、归纳其共性。经过观察、讨论,学生们发现有一些纹样使用频率很高,如锯齿纹、月牙纹、橄榄纹、云纹等。在反复对比后,学生们还发现变形纹样以及相同的纹样应用在不同的对象上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如月牙纹可细可粗、可长可短,可以组成鱼鳞纹,也可以是眼睛,甚至是叶子上的叶脉;锯齿纹广泛应用在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和器皿上等等。对技能的了解重新激起了学生动剪刀的热情,不等布置作业,他们就已悄悄拿纸出来一试身手。
理清疏密关系,破解美的奥秘。在探索中学生们发现,即使应用相同的纹样,剪出来的作品却千差万别,赏心悦目的自然让人开心,而乱糟糟的却让人丧气。我曾拿起一张学生丢弃在地上的剪纸修剪了一番,不一会儿一张漂亮的剪纸出现了,学生睁大眼睛感到惊讶疑惑。其实我只是将一些琐碎的地方剪空,密的地方增加图案而已,强化了疏密关系,学生们也纷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
三、参与创作活动,拓展创造能力
趣味剪纸是引导学生创作活动的有效途径。引导重在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笔者曾选择双“喜”字入手,学生们热情高涨,心情急切,连那些“懒虫”也热切地看示范,学剪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们很快学会了基本剪法,有的学生觉得剪一个不过瘾,又一口气剪了六、七个,放在桌子上很得意地让同学欣赏。时机成熟,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变化形状,将外形由方形变成圆形或其他的形状,把双“喜”字的口字变成花、鱼、心等各种不同的样子,学生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创作的天地里去。考虑到学生的造型能力不是很强,我剪好一些图案的外形,如红灯笼、菠萝、蝴蝶、鱼等,让学生做剪纸语言填空游戏。大家感到很新奇,纷纷“自投罗网”,好不快乐。
(《山东教育》201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