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日期 : 2025-02-2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谭 成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 柏菊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蕴含的丰富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和道德追求是思政课程的重要资源。聚焦“大思政课”视域,挖掘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寻找源头活水,有机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培育核心素养、转变学习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立足教材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艺术与特色技能、科技成就、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采用集中呈现和分散嵌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坚持素养立意,紧扣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然后在教学需求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长点和突破点,以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以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为例,教师以学生身边的风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对教材呈现的出生报喜、满月剃胎发等资源,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进行挖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和有生力量。课堂上,来自不同家庭且富有生活气息的风俗资源以多样的方式融入教学中:剃胎发、抓周的趣味故事,感人至深的祝寿场面,承载温情回忆的暖心照片,寓意美好的胎毛笔、百岁衣、长命锁……它们以传统的深厚力量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以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滋养学生的生命,并转化为新时代少年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与拓展,适时播放“仪式感十足的开笔礼”“尊老敬老的社会新风尚”等颇具时代感的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深度思考。这些鲜活的资源不仅让教学“活”了起来,而且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共同参与者,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也为学生素养建构提供了有效支架。
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内外联动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济宁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实现政治认同为导向,以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融合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相辅相成为路径,坚持内外联动、上下协同,用学生身边的“活教材”“资源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关心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性,达成家国情怀理论与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践的有机统一。
以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为例,教师充分发挥济宁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学生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践,亲自寻访曲阜楷木雕刻、铜杆唢呐等非遗传承人,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嘉祥石雕、曲阜尼山砚、微山渔家虎头鞋、泗水柘砚等实物资源,到济宁文化馆实地参观研学……这些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的地域文化资源,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获得了极强的代入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学生分享收集的关于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现场展示山东快板《话说铁塔寺》、剪纸《福气满满 六六大顺》等民间艺术作品……学生在地域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融通、有效转化中,增进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极大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性、针对性。
三、强化一体化设计,做好“二维”加法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教师首先要在纵向上做加法,关注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进阶,在教学中把握好不同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达成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明确教材内容的学段差异,并注意寻找衔接点,避免不同学段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凸显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帮助学生在建立合理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由此及彼的跨越和联结,达成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素养要求。其次在横向上做加法,关注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提取共同的教育要素,寻求相通点、关联点,促进不同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凸显资源的广泛性和全局性,促使各类课程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比翼齐飞,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横向协同教学共同体。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道德修养”中的“家庭美德”为例。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在不同学段都有涉及,教师要依据教学所需选择不同角度、梯度的素材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敬父母、体贴家人,教师可以利用亲情陪伴、端茶倒水、随时随地的问候等生活资源;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让学生在了解父母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心,教师可以开发“为父母准备一份健康档案”“我给父母写封信”等活动资源;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是让学生通过照顾好自己、管好自己来表现对父母的爱,教师可以呈现“最美孝心少年故事”“专家支招教你为父母分忧”等数字资源。同时,立足儿童完整生活领域的视角,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等相关感恩思想,在任务驱动下有机整合传统文化、语文、音乐等多学科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故事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在不同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交融中,引领学生深入认知和体悟“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自觉传承中华孝道,进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结、整体育人。
四、注重数字技术赋能,把握创新趋势
当前,数字及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引领力量,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融合,以数字资源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既是对教育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全新时代光彩的必然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用数字媒体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场域,以数字化方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的呈现形式,优化载体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以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四课时“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展开探究,收集网上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源,为课堂交流提供资源支撑;课上借助平板电脑以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脚手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另外,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VR数字技术将教学中涉及的与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有关的历史场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资源可触可感,引导学生参与高度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悟古代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作为新时代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践行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守正创新,助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