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感悟体验 打造数感课堂
发布日期 : 2025-02-2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 胡朝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感既然是一种感悟,它就不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那般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期的感知、体验和强化,需要教师探究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感。
一、生活情境——数感建立的“脚踏板”
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是小学阶段数感的培养目标之一。“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占比很高,内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这些数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很抽象,在初识各种数时,需要具体的生活情境作为支架,让学生充分感知数、深刻理解数。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在数感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理解数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的敏感性,更好地催生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例如,青岛版(六三制)数学教材“认识小数”这一内容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教学《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可以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将小数嵌入人民币的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使用情境中,利用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聚焦这些有别于整数的数,借助生活经验与小数概念建立联系对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实际的生活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建立数感。又如在教学《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则可以学生感兴趣的“鸟的世界”科普知识为载体,将小数意义的教学引向深入,逐步完善学生对小数的认知,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小数本质意义的目的。
学生认识数、理解数的意义、感受数的用处,目的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新课标提倡创设“三真”课堂,即真实情境、真实世界、真实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回归生活情境是培养数感的一种有效策略。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当数被赋予实际的含义,学生就能将数与数背后的具体含义联系起来,加深对数概念的感悟和理解,使得数感的建立有支架,学习效果深入且深刻,从而培养学生数感。
二、活动体验——数感发展的“脚手架”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充分“经历过程”,在“学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并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对强化感知和思维、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数感非常有益。
例如,青岛版(六三制)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1—5数的认识,以“猜盲盒”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先将不同物品按照数量归类,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对数进行半抽象处理,最后抽象出数,从不同用品但数量相同的归纳中发现其本质。在“数”“摆”“分”“说”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经历感性—感性一般—理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横档计数器边拨珠边数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清楚地表达“2添上1就是3,3添上1就是4,4添上1就是5”,使学生初步感受这些数都是一个个来计数的,都与“1”有关,初步感受计数单位“1”。最后,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计数器拨珠的过程,发现计数的数越来越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意义、顺序、大小和组成的认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为后续认识更大的数积累了学习经验,对发展学生数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估算——数感强化的助推器
估算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备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有利于学生优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刻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估算的体验,引领学生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实现从“不会估算”到“学会估算”,再到“灵活估算”的不断进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也得以强化。
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练习:
1.育才小学786位同学去参加校外劳动实践,每辆大巴车有56个座位,安排13辆车够不够坐?
大估方法:13×56≈13×60=780(个),786>780,所以不够坐。
2.希望小学560位同学去参加校外劳动实践,每辆大巴车有56个座位,安排13辆车够不够坐?
小估方法:13×56≈10×56=560(个),560=560,所以够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情境,第一道题用大估的方法,而第二道题用小估的方法”。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第一道题往大估都比786小,所以实际的座位数肯定比786更少,因此不够坐;第二道题往小估恰好等于560,所以实际的座位数比560更多,因此够坐。虽然是同样的情境,但是数据发生了变化,选择的估算方法就不一样了。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巧设练习,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说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题目的情境和数据具体分析,合理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这些思考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数与生活的感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估算的价值,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解决问题——数感形成的试金石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通过列式解答,却能凭借数感轻松解决。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例如,可以为四年级学生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人有多少根头发。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步骤,鼓励学生动脑想办法、大胆尝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可能会想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方法1:面积法。先在硬卡纸上刻出1平方厘米的小洞,然后用小洞取出1平方厘米的头发,数一数有多少根头发,再测量人的头皮面积,最后用“1平方厘米的头发根数×头皮面积”计算出人有多少根头发。
方法2:均分法。根据发量先把头发平均分成M份并扎成小辫,然后取出其中一份,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N份,数出其中一份大约有A根头发,最后用“A×N×M”算出人有多少根头发。
方法3:毕克定理。先用剪刀把布剪成人的头型;然后在纸上画好每格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把布盖在方格纸上,描绘布的外形;把边界上的格点用黑笔描出,把内部的格点用红笔描出,再用毕克定理求布的面积,也就是头皮面积;最后数出一平方厘米内人有多少根头发,从而计算出人总共有多少根头发。
数感的形成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于研究如何去数,用什么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数的重要作用,感受数的非凡力量,进一步强化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