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单元整体背景下单篇课文学习任务设计的路径研究

发布日期 : 2025-01-2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  玲

 

统编教材双线并行,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以单元为组织单位,而单篇课文是单元组合的重要元素,是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载体。单篇课文学习任务的设计既是对单元学习任务的分解、细化,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有效途径。所以,要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应做好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

一、明确单篇课文的地位,关注“教什么”

统编教材实现单元贯通,整个单元结构就像一个同心圆,即围绕某一语文要素,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各部分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拿单篇课文来说,首篇精读课文学习,目的在于教之以法,通过“扶着学”,引导学生梳理并初步领悟阅读的方法;其他精读课文学习,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前面课文学到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领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阅读方法,获得运用的体验;学习略读课文,目的在于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方式,巩固学到的方法,提升品悟赏析、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明确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不同地位,才能更好地关注“教什么”的问题。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是预测策略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学习首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重在引领学生掌握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的阅读方法,并梳理出根据题目、插图和某些线索预测故事内容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体会预测的乐趣。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运用上篇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感受预测的乐趣,还要让学生进一步领悟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并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第三篇课文《小狗学叫》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时要以学生运用预测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结局,使其预测能力得到提升。

从首篇精读课文学方法,到第二篇略读课文应用体验并完善方法,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自主体验并提升预测能力。三篇课文虽然同属一个单元,学习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学习预测的方法、体验预测的快乐,但是课型不同、“出场”次序不同,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价值也不同。进行单篇课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明确该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准确定位“教什么”。

二、坚持素养导向,开展深度学习活动设计,关注“怎么教”

语文学习任务的确定,要以解决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为情境,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引领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同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进阶性

学习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在单篇课文教学时可以运用进阶的形式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从陌生到熟练、从低级到高级的进阶,让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入。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编排了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所以本课是引领学生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首篇,重点学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基于这个学习重点,本课安排了三个进阶任务:

一是默读课文,理清事件;二是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三是理清三件事的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归纳讲述多件事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在梳理三个进阶任务时,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理清几件事的关系,最后用恰当的词语将多件事连起来,从而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体验中加深感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关联性思考

语文学习要关注知识间的关联,任务设计要能促进学生的关联性思考,这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所在。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慈母情深》为例,学习的重点是通过代入具体场景,体会“慈母情深”,基于这一重点,教师安排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活动一,品读“初到厂房”,学习方法;活动二,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活动三,表达感悟,书写“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融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任务设计的融合性。

可以设计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一课时,进行“文具中的学问”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三个学习活动:一是走进文具店作调查,目的是认识文具,按照一定标准给文具分类,学做简单的统计表;二是和文具做朋友,目的是学习装饰文具,给文具设计姓名贴、个性标志、包装等,并组织文具整理大比拼活动;三是文具推荐,内容为讲述文具的渊源、为文具写推荐语等。该学习任务涉及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在活动中,学生调查整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语文学习任务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跨学科学习中,也可以体现为多种实践活动的融合。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设计四个实践活动:一是“演一演”,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二是“论一论”,讨论从哪里能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三是“画一画”,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四是“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创新评价设计,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关注教学效果

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我们往往是以评价的方式来呈现。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基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评价可以落实在作业设计中。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一课,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课后实践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跟随作者的文字,我们领略了南国海滨小城的独特风光,而我们威海这座北方的海滨小城也有很多迷人之处,带上相机,我们出发吧!

活动一:拍美景,分享美

走到海边、公园、社区……用相机拍下你捕捉到的美。将图片传到班级群“威海之美”的文件夹里,大家互相欣赏,比一比谁捕捉到的美更独特。

活动二:积累好词,丰富词汇

搜集描写美景的词语,比一比谁的积累更丰富。

活动三:写好关键句,表达美

我拍摄的地点是______,这里的景物有______,我描述的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课堂学习目标,更在于将积累的学习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用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用知识开启知识、用经验进行创造。该作业的设计聚焦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从走进生活拍图片到搜集资料积累词语,再到选择景物写好关键语句,为本单元的习作作好铺垫。这样的活动设计很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中逐渐储备了生活的素材和表达的经验,分解了习作的步骤,降低了难度,同时在感受祖国河山之美中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用情表达的文字会更真实和灵动。

单元整体背景下单篇课文学习任务设计以“关注‘教什么’”为前提,明确该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关注‘怎么教’”为重点,任务设计要有进阶性和融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关联性思考;以“关注教学效果”为手段,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