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疑—思—探—评”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科学创新素养

发布日期 : 2024-12-02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海阳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冷海涛

 

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开展“疑—思—探—评”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诱发探求欲,深化创新实践。如若再辅以价值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创新素养。

一、捕捉现象生“疑”,增强创新意识

“疑”即好奇、疑问。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要支持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将提前预设的探究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要多手段提供产生疑问的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这是创新的基础与动力。

提供“疑”之源。第一,置身生活情境。教师要研透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设计单元观察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置身生活情境,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现象,用科学的思维深度质疑。比如家居生活、天气变化、植物生长、最美星空等单元设计。第二,创设主题情境。教师要充当启迪的角色,根据不同探究主题,通过游戏、信息技术、魔术等手段,创设模拟、再现、冲突、求解等主题情境。教师还可以创设连续事件大情境,通过情境变化驱动需求,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第三,挖掘深疑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模糊点,以此作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深层质疑。比如,当学生观察到新现象不知道如何解释时,当现有的知识无法解释遇到的新现象时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深度质疑的最好情境。

精炼“疑”之问。第一,由现象寻根,初始化疑问。学生要学会有目标地观察,提出能用科学事实去证实或证伪的有价值的初始化问题。比如,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变成这样?第二,由失败查因,生发化疑问。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现象或“失误”,这时要引导学生追问,提出生发化问题。比如,探究“热空气上升”时,套在酒精灯上的手提塑料袋不能上升或者斜着升高一点就落下来了,这时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为什么手提塑料袋没有像热气球一样升高呢?这样的疑问能点燃学生创新改进实验设计的欲望。第三,由冲突进阶,深度化疑问。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时需要教师制造认识冲突,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度质疑。比如探究“食物的营养”时,米饭原本被碘酒变成了蓝色,当把实验用的所有食物残渣混合在垃圾筒中,米饭又变成了无色的。“蓝色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深度疑问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升华进阶。

二、聚集问题深“思”,发展创新思维

“思”即想象、猜测。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发散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发生的现象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性想象、联想,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假设、观点,这是创新的关键与核心。

明晰猜测的内涵。第一,猜测不是浅层地描述现象,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深度推测。比如“北斗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化吗”,有的学生猜想:“斗柄方向和位置可能会有变化。”这种对现象的描述,只要学生观察就会知道。还有学生猜想:“我认为北斗星的方向与位置有变化,可能与地球公转有关,因为人们可以根据斗柄方向判断季节。”这才是真正有根据的猜测。第二,猜测不是简单地预测结果,而是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假定性解释。比如“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然后倒扣在水中,纸会怎么样呢”,有的学生猜测:“会湿或不会湿。”这属于预测。还有学生猜测:“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不会湿。”这才是真正有深度的猜测。

掌握猜测的方法。学生进行猜测需要掌握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已有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条件作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猜测。第一,聚合现象猜测。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不同实验对象的共同现象,然后进行猜测。比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拨动拉紧的橡皮筋、向水槽倒水、说话时摸声带等,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猜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第二,联想体验猜测。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联想过往的经验,作出“有依据”的猜测。比如,在探究“水蒸发有什么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吹风扇的体验进行猜测。第三,迁移理念猜测。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回想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知识,使各方面的知识纵横联系,启发学生的猜测。

三、头脑风暴设计实验,深化创新实践

“探”即赋权、探究。教师要摒弃“控制”的习惯,让学生从被动的依附式学习走向独立自主的实践和探索。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把实验设计赋权给学生,诱发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进行智慧众筹,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方案,这是创新的途径。

优化实验条件。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教材验证性实验设计,而要创设新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创新。如在探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性能”时,用“外面贴有不同颜色海绵的试管”模拟物体,用“数显温度计”测量物体吸热后温度的变化,用“高度灯泡”模拟太阳,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出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性能的强弱。

自制实验器材。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展示的实验器材,可以自制容易准备、效果更明显的创新教具。比如探究“风的形成”时,将透明塑料盒内壁涂黑,便于看清风的流动;将一根较长的塑料管横向插入塑料盒下部,便于看清风的横向流动;在塑料盒上方出口处安装纸蛇,便于看到纸蛇在风的作用下而转动。

拓展实验时域。指导学生结合课上探究感悟和兴趣走进生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时,学会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做到用以致学,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四、助力探究细“评”,提升素养效度

“评”即反思、评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价值评价,这是创新的催化剂。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第一,反思实验操作。要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监控和评估自我的认知策略。比如,实验器材需不需要改进,实验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等。第二,评估实验结论。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更深层的细致反思,促进深度学习。比如,实验结论是否有偶然性,要完全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哪些证据等。

评价创新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之中,赋予学生更多自我评价的权利。第一,凝练评价要素。小学生科学创新素养可以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个要素进行考量。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内驱、开放、挑战等,创新思维包括想象、联想、求异、审辨等,创新实践包括观察、搜集、分析、反思等。第二,制定评价指标。教师要结合创新素养评价要素,细化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估小学生科学探究增值表现。比如,创新意识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好奇心、内驱力、自信心、包容性等。第三,开发评价工具。教师将学习目标和培育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量规,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等级和等级说明。设计评价量规时,可分层次式和累积式两种赋值方式,把评价量规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支架,让学生带着支架主动地学习。第四,丰富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呈现学生不同层面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自我增值变化;加强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将评价与能力凸显结合,强化自我内驱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