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立足两个维度,让学习“可见”

发布日期 : 2024-12-02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徐思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再次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这种师生双方开诚布公、彼此对话的方式,正契合了教育学者约翰·哈蒂提出的“可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有两大维度:其一,学生能够让教师清晰“可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向度;其二,教师的教学言行能够及时被学生所了解,助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扭转和融洽教与学的关系,最终让师生在对话中彼此“可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聚焦可见的目标,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一篇课文、一节课的目标设定应该具有专一性和聚焦性,但并不意味着只设置单一维度或者唯一向度的目标,而应该呈现出鲜明的体系性和层级性。教师需要从里外融合的过程中构建彼此关联、平衡的目标体系,让学生在目标可见的基础上实现言语实践能力的有效生长。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据此,教学本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我紧扣语文要素中所关注的“细节”来实现体会人物“内心”的核心用意,为学生呈现了一组清晰明了的目标线:一是关注课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紧扣这些细节,想象毛主席当时的状态;二是结合具体语境,借助描写人物细节的语句,感受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活动;三是能够借助课文形成的表达留白,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性语言进行练笔,并迁移运用课文中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一案例中所设置的三层目标,都围绕着语文要素“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形成了一个鲜明而具有逻辑的目标线索,自然也就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这节课学习需要进阶的三个层级:首先,在整体初读、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初步感受细节描写,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毛主席展开了细节描写,对语文要素中“动作、语言、神态”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其次,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件——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和如何安葬毛岸英,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如此进行细节描写所取得的表达效果。再次,借助最后签字环节的留白,组织学生以“那一夜……”为主题,尝试迁移运用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想象补充课文没有涉及的人物细节,将毛主席那一夜的矛盾与纠结表现出来,从而在练笔中助力最终目标的达成。

由于目标体系鲜明可见,学生有了具体的方向,也就有了自我调整的空间和余地,从而将教学目标清晰化、具体化,可谓一举多得。

二、依托可见的过程,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1.学习任务明确化,设定明确的方向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教师就需要将整个学习过程清晰、客观、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要积极增强每一位学生内在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状态,历练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统编版教材选编了经典边塞诗《凉州词》,诗歌的最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对此,可以紧扣其中的关键字眼“怨”设置两个层级的任务:其一,从内容层面,联系整体诗境,明确究竟是谁在“怨”,而“怨”的内容又是什么;其二,从思维认知的角度,发掘“怨”字背后的深刻意蕴。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借助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站在诗人着重描述的兵士视角,从他们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其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痛楚。而第二个学习任务难度更大,教师需主动地从原本的“合作者”转化成“引领者”,为学生搭建理解性认知的支架,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之中。一方面联系前面两句诗,感受其背后的价值意蕴;另一方面利用前面环节呈现的故事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其更好地理解诗句中“春风”所指代的“朝廷恩惠”。

这一案例紧扣关键要点,通过设置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经历了师生协同式、教师引领式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了巧妙的展现,整个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2.学习任务可视化,经历完整的过程

教师设置具体、清晰的学习单,一方面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衡量学生内在状态,便于学生把握自我,让其一旦产生偏离,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比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针对作者所描写的第二自然段,我设置了以下的学习任务单。

一是默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在作者眼中,暗夜和雨夜有着怎样“独特”的美?

二是深切感受:夏天的夜晚是一种______的美?

三是思考:为什么写出了动态之美,却能给人以“宁静”“幽雅”“静谧”之感。

这一学习任务单所设置的三个学习要求,具备鲜明的特点:其一,都指向最本质的学习目标。从探寻这一语段中独特的雨夜与暗夜之美可以看出,旨在让学生聚焦作者笔下的夏季之美。其二,具有鲜明的层级性。第一个要求是紧扣文字,与作者感性对话,洞察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美感体验,继而通过第二个要求进行定位和提炼,进一步形成准确认知,为第三个要求中的辨析问题蓄力,推动学生言语意识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学习任务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明了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同时依照相应的逻辑顺序加以展现,形成了巧妙的学习体系。学生依照这样的学习任务单规划学习整个语段的路径,让整个学习过程清晰可见。

三、利用可见的评价,提升课堂教学的准头

除了在准备阶段给予学生明确的评价,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及时进行表现性、过程性的反馈,这在“可见的学习”理念中显得尤为必要。及时、真实的反馈,不仅可以让学生和教师第一时间“可见”对方的状态,同时也能够为及时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举措提供支撑。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立足于培养核心素养推动整体性发展,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

还是以上一板块中《四季之美》一文为例,根据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当学生达成了学习单第一个目标后,对“夏天夜晚”之美进行提炼时,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动态描写的影响,错误地将其定位为热闹之美。鉴于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观潮》,领会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际的宏伟壮观景象,从而明晰《四季之美》中的文字虽然也是动态描写,但具有鲜明的律动感,与《观潮》中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不同,由此帮助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特色,继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微微律动的描写,进一步展现夏天的雨夜和暗夜的清幽宁静,不仅纠正了学生前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为后续完成第三个学习要求奠定了基础。

可见性学习将学生置于清晰、明了的学习状态中,在师生彼此“可见”的过程中,强化了与文本对话的质量,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空间,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