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途径浅析 ——以《草房子》为例

发布日期 : 2024-10-30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沂南县第四实验小学   李秀建   朱祥慧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成长的有效助推器,培养的是学生宏阔、丰富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师如何鼓励、提倡、落实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呢?下面以《草房子》为例,阐发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层层深入:多模态阅读,达成共鸣

古语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倡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内化吸收。《草房子》一书,我组织学生共读了三遍。

1.总揽全貌——不拘一格地读

拿到一本新书,学生第一遍读,很想了解故事情节,这时候的阅读就可以不拘形式,甚至囫囵吞枣地读。

学生在初读《草房子》这本书时,自由地选择阅读方法,可以按顺序从头往后读,可以跳着读,可以猜读,还可以从各种媒体上听读。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大体了解了故事内容,满足了好奇心。

2.细节推敲——圈圈画画地读

学生在了解了大体内容后,再进行第二次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应该是细读,常用的方式是圈画批注。

在第二遍阅读《草房子》时,我要求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的笔,使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精彩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思考感悟,提出自己的问题疑惑。这是一个与书本对话的动态过程,学生从各个方面对书本进行理解、感悟、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书上进行圈点批注,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这也是一个自我发展、由被动阅读变主动阅读的过程。

3.问题深入——有针对性地读

第三遍阅读是有针对性的,学生带着问题品读相应的章节,从而解决问题。

在第三遍读《草房子》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我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磨难。学生带着问题精心阅读《红门》一、二章,再次圈画批注,画出了思维导图,将一些关键词写出来,进而归纳整理,对杜小康这一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同频共振:多元化交流,开阔思路

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角度交流——促进思考

整本书阅读不能只求量的“多”,还要求质的“精”。阅读交流课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交流的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假期里,学生读完《草房子》后,我在班级微信群里举办“读书交流会”,促进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第一次交流围绕“那些令我们难忘的少年”进行。围绕这一主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最喜欢的少年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他在成长中都经历了哪些事?哪件事在他的成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你从他的成长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甚至磨难?你是怎样面对的?如果给你最敬佩的少年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么写?

第二次交流围绕“寻找《草房子》中的美”进行。利用阅读单,学生都找到了文章中蕴藏的美,并通过分享,发现了人物美、环境美、语言美、外貌美、爱情美、人性美、亲情美……

在一次次交流中,《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学生对故事的主题理解得更加深刻,对情节的设置也了解得更加清晰。

2.多维度活动——展示精彩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促使其思考不断深入。

在第一次阅读《草房子》时,我让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画出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内容。

第二次阅读《草房子》之后,我让学生从书中选择一个人物,画出他的成长树,感受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与磨难,知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免苦与痛,从而从他们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

第三次阅读《草房子》之后,我让学生选择书中能让他们怦然心动的一些经典片段,用最美的声音朗诵出来,让最美的声音与最美的文字相遇,伴学生成长。

三、雅俗共赏:多文本比较,发展思维

课外阅读要从散点式的阅读走向专题性聚焦式的阅读,在多文本比较阅读中提炼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质量和评论作品的能力。

可以聚焦同一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寻找成长密码。比如《草房子》《红瓦》《根鸟》这三本书,讲述了几位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被称为曹文轩创作的“成长三部曲”。

读完《草房子》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红瓦》《根鸟》,让学生梳理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作品中的同类人物或不同类人物。在梳理、分析、比较与发现中,学生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判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此外,我还推荐学生阅读同题材的成长故事,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他们的思考深度,使他们的阅读向纵深处发展。

四、迁移运用:多样化练笔,自我提升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节点、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能有效打通课内课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展开想象——入内心

《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是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人物角色。他拆蚊帐当渔网,把家里的锅砸了买鸽子,还偷看老师的情书,把爸爸最珍贵的笔记本内页撕掉了,大热天穿棉袄,帮蒋老师和白洁传递情书……他有优点也有缺点,生病的经历让桑桑意识到健康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比任何时候都珍惜生命。

在第二次阅读交流之后,我让学生给桑桑写一封信,与桑桑进行心灵对话,通过书信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

2.深入文本——悟感情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秃鹤是桑桑的一个同学,他由自卑到自信的故事感动着读者;秦大奶奶毫不犹豫地跳到水里救小女孩,小女孩被救上岸,秦大奶奶却没有上来;杜小康跟着爸爸养鸭子,出门在外的几个月里,缺吃少喝,受尽了苦却没有一句怨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在第三次阅读之后,我让学生以“我感动了”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习作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3.依托文本——练仿写

《草房子》一书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含蓄隽永,韵味无穷。如“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特定景物渲染萧瑟的气氛,烘托桑桑的离情别绪。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将情感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完整本书后,我让学生找出书中所有环境描写的片段,抄写在积累本上,反复朗读,领悟内蕴。再让学生选择一处校园风景进行仿写,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佳作。

阅读丰富表达,表达促进阅读。“写”的目的是更好地“读”,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感情的体悟。在课外阅读中设计适切的“小练笔”,有效链接了阅读与表达,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