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研发陶艺课程 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日期 : 2024-08-2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   于晓东

□ 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中心小学   夏德好

 

近年来,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聚集镇域薛家窑制陶黏土资源和黑陶文化优势,研发陶艺课程,让学生学习了解陶艺文化,掌握泥陶制作技艺,进一步提升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赓续黑陶历史文脉

学校组织骨干力量和美术教师,多次前往薛家窑古遗址、黑陶博物馆,翻阅陶艺史料,参观展出的黑陶文物,领略制陶烧陶的历史文化和技艺魅力;与陶艺专家和泥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交流探讨,努力让薛家窑黑陶走进学校,让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课堂上重现璀璨光彩。

1.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绽放非遗光彩

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泥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距今约4000年,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20163月,“薛家窑泥陶烧制技艺”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致力追根溯源,赓续黑陶历史文脉,系统梳理薛家窑陶艺文化,将收集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泥制黑陶觚形杯,龙山文化时期的夫砂黑陶鼎、泥质黑陶杯盆、夹砂灰陶罐、器盖,岳石文化时期的泥质灰陶三足罐等,以及烧窑灰坑、嘉峪关长城兽头等珍贵历史文物的照片,配文制作成精美的陶艺文化展板,整理“和把泥,捏碗碗,尧王缸,舜王盘”等童谣和黑陶历史故事,让校园绽放“非遗之光”。

2.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奠定传承基础

历史上,薛家窑陶艺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经久不衰,与其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分不开的。据记载,薛家窑制陶的黏土层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恐龙灭绝时代,由红页岩经风化沉积而成,泥土结构密度高、可塑性强、有韧性,是手工制陶的优质原料。我们组织学生到薛家窑现场开采优质黏土,指导学生观察黏土产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探究薛家窑黏土强度高、不透水特性的成因,感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活哲学。还开展科学小实验,指导学生将泥团放入清水,从“三四天也不会见水变浑”的实验现象中,思考优质黏土的物理特性与黑陶质地坚硬、叩之有鸣玉之声的因果关系。在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薛家窑黏土的泥性,亲切地称之为“蒜瓣泥”,激发了制陶研陶的浓厚兴趣,为赓续黑陶历史文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立足手工制陶现状,把握历史脉动

据薛家窑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里除了一部分人在从事花卉种植业,绝大部分农户都没有守住那份“祖业”,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手工制陶的传统技艺几近失传,黑陶文化正面临消失。面对这一窘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薛家窑泥陶烧制现状”专题调查研究,让学生实地了解手工制陶的现状,分析泥陶产业衰败的原因,提出重振薛家窑制陶业的对策。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认识到当下塑料制品、合金制品给泥陶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认为守护传承黑陶历史文化,让制陶技艺进入校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可能有助于手工制陶走向复兴。

二、研发实施陶艺课程

1.打造陶艺教室

教室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教师开展制陶教学的舞台,是学生学习陶艺技能、领略陶艺魅力的生命场。为将陶艺这项传统技艺引入课堂,我们打造了集古老制陶工艺和现代文化理念于一体的陶艺室和陶工坊,购置拉坯机等制陶设备,搭建长条操作台,并与薛家窑陶艺馆合作成立烧窑室,制作黑陶文化版面,布展优秀的泥陶制品,努力让浓郁的黑陶文化气息氤氲于陶艺室、陶工坊。让学生走进其中,即能近距离地领略黑陶工艺的魅力,感受非遗传承之美,体会工匠精神。

2.开展师资培训

首先,学校将一批美术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纳入陶艺课程研发团队。其次,积极争取陶艺专家和泥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的支持,聘请薛家窑泥陶第五代传承人刘德军为学校陶艺课程的顾问和授课教师,对陶艺教师进行专业制陶技艺培训,并鼓励教师秉持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念兹在兹的桑梓情怀,担负起传承与延续泥陶制作技艺与历史文化的使命。

3.开发陶艺课程

经过五年左右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不断革新、发展和完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为一至三年级学生研发了盘陶课程,为四至六年级学生研发了陶艺课程。在课程计划中,各年级每两周安排两节陶艺课。为使陶艺课程有效开展,学校还着手制定陶艺课程实施纲要,有力促进该校本课程的落地。大店镇中心小学陶艺教师李金雨的“黑陶制作教学”精品课程被推送到学习强国平台,供国内外更多陶艺爱好者学习借鉴。

4.实施分层教学

一年级学生以彩泥为主要造型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初步感受泥性,掌握团、搓、压、捏等基本技法,体验玩泥造型的乐趣。二、三年级的学生需学习搓泥、捏泥和盘柱等技能,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制作。在初步掌握陶艺技能后,让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继而进行泥条成型、泥板成型,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创作,并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制陶活动中有充足的时间享受陶艺创作的快乐,发展审美、创意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四至六年级的陶艺课则以间周连堂的授课形式进行,第一节理论课,第二节实践课。学生除继续学习手工陶艺创作的基础技能技巧外,还穿插安排手工拉坯、雕刻塑形、手绘描画和施釉技法的训练,收获亲自制作精美陶艺作品的成就感。

三、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坚持评价活动的导向性原则

把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结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还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我们通过细化考评指标、实施定量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办法,采取富有鼓励性、建设性的评价语,既实现了对陶艺课程实施成效和水平的指标量化和客观评价,又正向激励了师生培优补弱、善教乐学。

2.坚持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原则

评价陶艺课程实施效果时,我们坚持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教材开发和课程实施全过程、全要素,精准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坚持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原则

我们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采取师生自评、互评、学校考核组评价、家委会代表评价和专家团评价等五种方式,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品展示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结果更精准、更科学、更有效,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效。

4.坚持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原则

我们采取以下四种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一是观察记录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陶艺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二是采取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学习陶艺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情况,以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写成评语,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弥补不足,继续努力。三是作品评价方法,将学生在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泥陶制作等活动中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四是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互鉴互促、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