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行合一”

发布日期 : 2023-08-2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 尹延强

 

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严格按照“八个统一”要求,做到“知行合一”,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阅读补位,为思政学习加道“认知餐”

走进我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没有精彩的展示,没有激烈的辩论,孩子们都在静悄悄地边默读边做读书笔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上语文课呢!

早前我的思政课,和大部分老师一样,课前布置预习一下课本,课上就带领孩子们开始学习了。虽然孩子们发言踊跃,参与积极,但是回答问题总是流于表面,在浅层次徘徊。原因出在哪儿呢?后来我发现,到了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些难度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更别说拓展了。

于是,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大胆尝试大单元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阅读思考—展示交流—综合评价。把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给学生三部分文本供其阅读:一是整合后的单元教材,二是学生自己的课外拓展,三是我结合单元内容提供的文本和读物。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做充分的文本阅读,丰富自己的道德认知素材,并产生积极的、深度的自主思考,为后边的实践和展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提供给孩子的阅读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结合教材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为内容,以儿童课堂阅读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媒介,让更多鲜活的时政读物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新时代的生活,让孩子的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天。改革以后,我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从此变了模样:讲台还给了学生,侃侃而谈的是孩子们;一问一答变成了辩论,激烈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最后却是和谐共生的美好结尾。

二、链接生活,让思政学习真实“接地气”

有次教研听课活动,授课老师讲到了《义务教育法》,为了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材案例让各小组编了情境剧演一演,学生们谈了感受。剧本大体内容是小琴同学由于家庭贫困,爸爸不叫她上学了。学生们扮演的学校老师、居委会工作人员等上门劝说,最后告诉孩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小琴爸爸最终同意了小琴复学,皆大欢喜。这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特别是在统编版五四制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律知识比较多,为了拉近法律条文与学生的距离,实践类的情境剧表演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手段。

下课之后,我叫住几个孩子问了一下,却有了不同的思考。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现在家长都特别重视教育,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家长让同学辍学。”“我只听说过一次,有个初中同学因为厌学想辍学,家长十分着急,让老师帮忙劝孩子。”……

回到办公室,我发布了一个网络调查问卷对家长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九百多份。在问卷选择题中,没有一个家长表示会因为任何原因让孩子辍学,不管是家庭贫困还是其他原因,也就是说因为家长原因可能导致的可能辍学率是0%。但是学生问卷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有几名学生表示自己学习很吃力,想到初中的时候就辍学出去打工;还有的说自己感觉缺少朋友,可能将来会辍学……虽然占比很低,但是让人深思。

于是,当我走进课堂学习这一课,讲到《义务教育法》的时候,我采取的实践活动是:小组探究——当你有同学到了初中万一想要辍学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制定出小组计划。任务单附上了调查问卷的结果。

果然,孩子们基于真实生活体验的探究很有效果。一组说:“我们首先要告诉他,《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上学是我们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不可做违法之人。但是我们更应该分析他想要辍学背后的原因,给他更多的关爱、学习上更多的帮助,让他燃起学习的斗志和希望。”二组说:“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组织一次全校的调查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前发现这些同学,组织爱心小分队经常陪他交流和玩耍,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说不定到时候叫他走他还舍不得我们呢。”……

听着孩子们热切的话语,我心里一阵阵暖流流过。这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意义吧,法律是底线,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道德的层面上去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这一次的德育实践活动,对于孩子们理解《义务教育法》应该是有了一定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案例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去体会,又敢于跳出课本去实践。我们的课堂应是理论与实践、生活内容和时代内容的完美统一。

三、拓展实践,让思政学习走进“新时代”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与时俱进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新时代背景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真实的事例去进行体验,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为此,我在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设计时,带领学科组教师深入研讨,发散思维,寻找课堂教学中适合拓展实践的品德教育点,并制作了德育实践活动目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依据目录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活动,确保德育实践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实践主题突出一个“新”字。基于活动目录的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规划,力求最新。观看神舟系列视频,用最近的新闻;了解引以为豪的大国重器,欣赏最新的科技成果;设计演讲比赛主题,引导孩子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德育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实践形式突出一个“实”字。在一系列德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规划中,我重点在“实”字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以可操作为主要目的。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实践作业,自己设计实践活动;可以根据看到的法治节目找高年级学长辩论;可以去低年级当志愿者,宣传自己了解到的新科技;可以自己组织家庭会议,和家长沟通时政要闻;可以去向校长提建设性的建议……没有摆花架子的活动,只有切实的收获和体验。

实践安排突出一个“合”字。把思政课的德育实践活动和重大节日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五一劳动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孩子们走进学校农耕基地,接受热爱劳动、节约粮食的教育,体验播种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重阳节,带孩子走进敬老院,表演节目,打扫卫生,敬老爱老活动让老人们合不拢嘴;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献花、敬礼,瞻仰英雄、缅怀烈士,回到学校演绎红色课本剧表达对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让孩子们踏着英雄足迹,感悟英雄情怀,感恩新的时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味读书,也不可一味地进行流于形式的实践体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切实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