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学科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思考

发布日期 : 2023-04-06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张  琳

□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王  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部分数与量的内容从数与代数领域中分离出来,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此领域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学习、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在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中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以下是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新课标对《年、月、日》这一主题活动的学业要求是这样描述的: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简单历法知识。除此之外,在内容要求方面,学生还需“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初步的应用意识”。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对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升级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更加体现问题和学习过程的复合性和关联性,同时还有了一定的知识内容融于其中。

 一、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过程体验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此部分内容的了解并不是空白的,他们在生活中往往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经验,比如一年有12个月、365天,一年中有四季和24个节气等等。学生的这些经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充分了解和把握,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起点到目标之间存在的距离和障碍,设计更加符合学情的有效教学。

新课标将本部分内容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中,旨在突出“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综合运用以获取深刻的过程性体验”,即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发展学生量感,学生获取对年、月、日等时间持续感的体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任务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寻找并查阅相关材料,在自主观察发现中进一步探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如以任务情境“过生日”为例,设置一个主题实践活动,以下问题串可做参考:

1.A和小B的生日分别是劳动节和国庆节的前一天,你能确定小A和小B的生日分别是(    )月(    )日吗?

2.小调查:你身边的亲人或同学的生日是(    )月(    )日,到今年为止,他们都过了几个生日?

3.C今年10岁了,但是她才过了两个生日,你知道她的生日是(    )月(    )日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多元学习方式,从已有经验入手,通过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解决办法,在调查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或知识,主动寻找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相关材料,在观察发现中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更新此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并对这些时间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体验。

二、厘清学生知识基础,注重系统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年、月、日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对时、分、秒的量感有了一定的体验,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调查和思考、问题和任务驱动下的多元学习方式也促使他们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发现和感悟。打通时间单位之间的关联,既是知识目标的要求,又是系统化整体设计的必然。

相较于时、分、秒,年、月、日在时间持续感上更久,属于更大的时间单位,学生很难直观感受这些计量时间的单位。类比较大的数,学生是通过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去获取数感,与之相同,较长的时间单位,也需要打通计量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去获取量感,同时也是对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时间单位进行系统化、整体性认知的深化。

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时间单位,了解学生还知道哪些有关时间的单位以及这些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对学生学习起点有一定的把握,又可以顺势展开观察比较和讨论探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发现,大多数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确定的、唯一的,而只有月和日之间的进率是不确定的、多样的,再结合“过生日”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研究过程、结论,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既对时间单位进行了沟通,又突出了“2月份的天数与年、日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重点,同时也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融合。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理解和问题解决

如果说以上的调查研究、观察发现、逻辑推理等解决了知识层面的问题,那么学生更大的疑问“为什么大多数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的,而2月份的天数却是不固定的呢?”“为什么判断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是否被4整除呢?”“为什么有每4年一闰的规律呢?”……这些“为什么”却涵盖在天文学里,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里面也有一部分。要实现这一理解层面的目标,就需要践行新课标中倡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倡导主题的长时学习,教师可以据此设计课后长时探究性作业,设置如下引导性问题:

1.一日、一月、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2.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少天?如果按一年有365天算,几年就跟实际相差将近1天?

如果继续解决“整百年份要被400整除”这一疑问,可以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进行分层自主作业设置,引导问题如下:

3.4年设置一个闰年,2月份相应增加1天,全年366天,这样就比实际多出来了多长时间?4年差的少,400年后差的就多了,具体差多少呢?试着理解“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被4整除与被400整除的区别,看能不能发现400年相差的时间从哪里扣除了。

在天文与数学的结合中,在精细的计算中,学生能充分理解时间单位中蕴含的丰富历法知识和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古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和品格层面得以提升。

4.从这个计算的过程中,你对古人的做事态度有怎样的认识?哪些精神是我们时代新人要传承和发扬的?

主题实践的长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地加以引导。为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顺畅,教师对整个过程的调度都是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过程,并以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根据学习信息进行教学专业判断,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感悟和存在的问题、困难,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是实践中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