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三部曲

发布日期 : 2023-04-06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谭  成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田晓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课标的“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该如何走好“变法之路”呢?

一、凸显教学“研”的精神,探究课标演变思路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进行分类,其中包括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内容也根据年级分四个学段进行说明。新增了“学业质量、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段表现”这几部分。对照2011年版课标,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素养,育人为本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将课程目标指向了“核心素养”,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回顾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每一节课都暗含着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单元主题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要体现核心素养理念、要贴合学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整体协调,注重指导

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新课标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设置了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了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另外,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新课标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指导。例如,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等富有指导性的建议,让我们教学有“法”可依。

二、把握教学“用”的方向,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基于新课标的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适时而变,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引思想的活水,不断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因此,在系统领会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与精神内涵后,我们需要探寻出自己的“用法之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课程的设置更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反复研读新课标后,可以发现“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出现的频率最多。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依据课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设计等课程实施内容。

(一)目标建构,培养学生政治认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教师可以依据课标中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再结合相对应的核心素养,来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五四制)(以下课例均为五四制)《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为例,这一课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另外,学段目标第三学段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热爱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辛亥革命前后民众生活图片,小组交流资料,观看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五四运动视频,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通过观看中共一大视频、党旗党徽知识视频,了解党的百年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3.通过交流感受、说誓言,了解党的百年历程,传承革命精神,植育爱国情怀。

有了目标的指引,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好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的“活性因子”,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以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为例,我们根据课标中第二学段所提出的课程内容“尊重老师,感受老师的辛劳”,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制作回忆卡。让学生回忆与老师之间的故事,选择最感动或者存在矛盾的一个事例,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活动二:情境再现。让学生讲述师生间发生的暖心故事,表达内心情感。

活动三:沟通面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回忆卡”,邀请相关老师走进课堂,屏幕呈现与老师存在的矛盾,再让学生、老师敞开心扉,分别讲述真实的想法,现场交流沟通。

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回忆了与老师之间的点滴故事,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活用提示,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还分学段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提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提示去设计课程活动,既贴合教材又符合学情。例如,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这一课,想让“诚信”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我们就可以在课标第二学段给出的教学提示,“通过收集格言、故事,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活动一: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诚信故事,讨论“诚信的重要性”,感受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

活动二:开展“爱诚信”活动,创设情境,通过对老师、同学、家人分享“诚信诺言”,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诚信以及不诚信的不良影响”,从而达成培养道德修养的核心目标。

(四)评价设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评价设计是课堂的指挥棒,是贯穿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标强调:要让评价设计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结合新课标来构思评价设计。

以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为例,根据学业质量描述第三学段“能够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理性思考,平等待人,主动分担家务劳动,积极服务社会,做一名家庭好成员和社会好公民(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一指引,教师课上设计了三种过程性评价:

1.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观看疫情期间“社区互助”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社区生活,明确自身责任,通过对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情况。

2.讲授法和情境探究法。组织学生交流“捐赠旧衣服算不算做公益”,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做慈善”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填写实践卡,共同交流、分享自己今后要怎样服务社区,从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

“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检测学生的素养表现。

(五)质量检测,培养学生法治观念

想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联动,我们还须利用好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描述”,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保障学生学有所获。

以五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为例,这一课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包括“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健全人格”,其中“法治观念”更是本册法治专册重点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另外,根据学业质量描述第三学段所提出的学业成就表现“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我们制定了质量检测:

1.小组交流:通过阅读法律、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课上小组交流,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法律顾问,完成连线题,并说明理由。

2.情境辨析:通过构建情境,将学生进行分组,构建“课堂小法院”,引导学生结合法律条文进行辩论,完成判决书。

改变原本的纸笔检测,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成果,了解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核心素养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关注学生“学”的情况,检验课标内容落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践行“走心”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检验一堂课是否达成教学目标,重要的是看学生的“知与行”“言与行”是否合一,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核心素养”的落地。

1.关注素养,思维转变

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划分了不同学段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关注教材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

以学生的评价为例,新课标强调“多元”的评价形式,打破了原来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单一”形式。如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一课,我们可以设计“慧眼识人”和播放视频“快递员来了”两个情境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还能检测出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2.注重质量,以评促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为避免学生学习负担的增加,我们还可以结合学业质量检测来评价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表现,从而反映课程目标和学业要求的达成度。

以五年级下册《我是中国公民》一课为例,我们可以根据学业质量描述,设计过程性检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出国的人,算不算是中国公民”,从学生的回答中,检测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捕捉、欣赏、尊重学生有创意的、独特的表现,并予以鼓励,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检测学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满怀期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转变带动课堂的转变,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做好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耕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