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发布日期 : 2018-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福海路小学   于丽英

 

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那么,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呢?

一、巧借外部动机,淡化外部动机

奖赏能够激发动机,老师的赞扬、物质的奖励,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热爱学习。可是根据詹森建议:不要经常表扬学习者,让表扬变得习惯。一味的表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形成了听觉疲劳,一不表扬我就不爱学,或不想学习,让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为什么学,学习为了什么,学习不再主动。

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当堂奖励孩子星星、小饰品等。去年一位来自外区的老师到我孩子的班级讲课,老师当场发笔等小礼物,可是课堂上孩子的互动却很少。我现场采访了好多学生,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说我的笔好多,有的孩子直接说笔太破,而有的孩子说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有的孩子说怕别人误解回答问题是为了小礼物,有的孩子说没有礼物我会回答的。而另一位老师恰好也准备了礼物,她在讲课之前故意渲染自己的小礼物:“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神秘的礼物’,猜猜它是什么?”然后她举了举包在彩纸里的“笔”,“希望大家上课踊跃发言,老师要对敢于发言的孩子予以奖励。”给“笔”赋予神秘色彩的老师成功了。同样是笔,课堂激励的效果不同,有的甚至出现负面效应,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师者要巧借外部动机,调整课堂的学习氛围。

从长远来看,奖赏对于激发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动机有更多危害而不是好处。当学习者感到被奖赏操纵时,他们关注的焦点就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而是那个作为奖励的东西,由此造成了学习任务的贬值,师者必须不断加大奖赏的力度,才能对学习者有所刺激,所以要淡化奖励,淡化外部动机。

二、依靠大脑天生奖赏系统,提高内部动机

大脑天生具有奖赏系统,称为丘脑激励系统,是特为个体定制的。这一系统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的多巴胺(“感觉良好”神经递质)的释放情况来调查每一个人对奖赏的系统反应都是不同的。产生愉快情感的系统能让你享受诸如感动、娱乐、成就等感受。学习成功的学生通常会感觉良好,他们大多数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励。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和奖赏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需要更多依靠大脑自身的奖赏系统,提高内在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一课时,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巧取缝衣针”“小猫钓鱼”等磁铁的游戏,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问:“磁铁为什么吸针,而不吸纸?”“磁铁为什么会隔着纸吸针?”等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当学生提出了自己喜欢的问题以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者应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进入“沉浸体验”,寻找学习“心流”状态

学习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知识获得与问题解决带来的愉悦感。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齐克森米哈里提出“沉浸体验”,诠释了动机理论中自主性的重要性。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运用内部动机,依靠脑自身的奖赏系统,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某事,并尽情享受其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者运用内在动机、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学习材料生动新颖,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游戏、谜语或其他吸引人的方法,提高学生内部驱动力,学生的大脑可能奖励它自己少量的多巴胺,让其进入愉快系统,进入“沉浸体验”。久而久之,师者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让学生喜欢学习。一旦进入状态,对手中的事情就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能应付自如。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例如在青岛版科学课三年级下册“鞋底花纹的启示”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我问学生:“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们可知道摩擦力有哪些应用吗?”再适时追问:“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这样广泛,我们走路,喝水,吃饭,洗衣时刻不离,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即兴发言,我及时启发学生:“请为自己设计一双在冰上行走不滑的鞋子。”这下教室里可是炸了锅。有的学生说穿防滑脚套,有的学生说鞋底钉上钉子,做成钉子鞋。一个孩子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金点子:“老师,如果把鞋安上轮子,我们可以滑冰;钉上钉子,就会变成钉子鞋。我们多功能鞋子就发明出来了。”听着同学们的一个个创意,我真是喜出望外,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

师者应该想方设法让科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乐于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自己去实验,去探究。

 

(《山东教育》2018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