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

发布日期 : 2018-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日照市第四实验小学   陈  美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通过调查和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出现计算正确率降低,计算水平下降,计算速度降低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也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计算教学质量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探讨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相统一

新编教材的内容设计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非常有趣味性,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眼球,但是没有突出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安排让一部分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也不能从根本上弄明白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于降低教学质量。怎样做到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相统一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钻研教材,构造知识结构框架

要打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把握和提升教材内容。认真思考教材的编排体系结构和章节知识衔接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整个教材构建知识内部结构框架。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可以划分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分析教学内容是属于哪块领域,考虑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预设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可能会出现的困惑,提前找好应对策略和突破口。

2.确定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

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之处是抓住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新教材的知识点看起来不是很紧凑,但是在认真分析教材后会发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要科学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案,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研究教材之后,教师明白了教材的编写目的,抓住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课堂教学。对于以计算为重点的内容,要把计算放在整个知识框架中,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目的,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在解决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设计的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和计算意义之间的联系,把握能够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在遇到计算教学与问题教学同为重难点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相同模式的问题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问题解决与计算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二、扎实掌握计算知识

1.运算顺序

在计算题中,运算的顺序是指同级运算按照自左向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才是正确计算题目的保障,也是提升学生计算水平的重要环节。

2.计算法则

计算的本质就是掌握算理,但如果学生在运算时总想着思考怎样利用算理,不仅会使大脑运动强度过大,并且影响运算的效率。所以,要又快又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就要寻找到计算中的规律,并概括、抽象出相应的计算法则。运算法则和运算的算理都是运算的依据,所以,正确的运算过程一定要在学生能够完全明白算理之后,并且算理要清楚,运算法则要记牢,再去做计算题目,学生就能井井有条地开展。另外,一些常用计算规律的概括和推广,能使学生迅速检验答案的准确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3.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

小学数学课程中主要有五个定律和一个性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它们用途广泛,不仅适用于整数运算,同样适合于小数、分数的运算。要获得较高的教学成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运算定律灵活用

例如:15×25×415×(25×4)两道算式,在计算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对照解题思路的相同和差异,更喜欢哪一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经过三年级所学的连乘简便运算后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容本身而言并不困难。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之后就会得出乘法结合律,这也能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简便运算的应用价值。最后用定律解决几道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从而得出:同样的题目或许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但有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因此大家自然会选取简单易行的运算。

2)总结经验,交流学习

在平时的计算中,学生们可能有自己的一些小经验、小窍门,教师可以专门组织活动交流学习。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计算知识时,这种策略技巧占重要地位。如:乘数是11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求和公式、分数乘除法的巧算等,学生自己总结的经验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让其他渴求方法的同学如获至宝,这样可促进全体同学进步。

4.认真审题,灵活运用

一个学生如果有认真审题的习惯,错误率就会下降,准确率就会提高,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认真审题是做计算题目的前提,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校对的良好习惯,细致到每个数字、运算符号等。只有经过认真审题之后,接下来才考虑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计算,得到最终结果,因此,审题是做题的前提和首要步骤。

比如32.9×0.35+3.29×6.5,从这道题目的表面来看,似乎没有公共因数能提出进行简便计算,但根据“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则缩小相同的倍数,得到的积不变”的规律,我们就能利用运算规律让运算变得容易了。因此,计算中要求学生要仔细审题,仔细分析,并考虑能否简算的因素,才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审清题目中的数字以及运算符号,再考虑可以用口算还是笔算,能否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等,再动手计算,最后还要认真检查。

三、重视口算、增强笔算、学会估算

(一)重视口算

口算依靠记忆力尤其是瞬时记忆,口算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注力、集中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一种比笔算更为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教师课堂计算教学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计算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自身更大价值。

怎样“重视口算”?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1.要“读”正确

读题的过程也就是审题过程,将算式读正确是计算过程当中的第一步,读算式时学生会对数字及算式意义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口算第一步,即按照式子正确读出其中每一个数字及运算的符号,并且能理解式子的含义。例如:5-3,读作53,含义是从5支铅笔中拿走3支,还剩几支铅笔。

2.要“说”清楚

实践表明:思路清晰,才能说话条理。在做练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对算式的基础上,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清楚、讲明白,这种“说”算理的方法能很好的检验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8+4,看到8就想到2,把4分成228+2=1010+2=12

3.要“报”准确

要想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熟练掌握算法,就得训练学生看到算式就能得出结果。可以利用卡片的方便快捷性,设计口算题目,如卡片上展示出9+2,学生马上回答出结果11

(二)加强笔算

1.训练要规范

生活中,人们根据口算的称呼习惯把竖式计算称之为笔算。笔算不受数目大小限制,计算过程必须要一步一步地书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态度,而且还要根据具体的规范要求书写工整,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规范的书写能有效预防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验算成习惯

验算是做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能否得到正确答案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验算的好处,它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亡羊补牢。其次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及特点,讲解使用验算的技巧,例如使用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笔算与口算交融的验算方法等。最后要增加有关验算的训练,同时注意在练习之后的分析总结,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判断对错的意识,提升做题正确率,提高教学效果。例如:47×28=1455,这道题目可以不必用除法计算来验算,从个位7×856可知积的末位一定是6来进行验算,很容易看出错误。通过练习使同学们掌握基本验算方法,提升做题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学会估算

估算在计算题目中起着很大作用,对计算结果近似或是粗略的估计,有定性估测作用,运用估算可以简单的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掌握估算方法有助于提高计算技能,同时估算也是得到更高正确率的重要保障。如:动物园的门票48/张,有12个小朋友去游玩,一共需要多少钱?分析题意在解决问题之前,让同学们思考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法,可以是10×50=500需要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面对学生们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展开讨论,找到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实现算法优化。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也不必精确计算,如外出旅游时估计花费,饭店吃饭估计消费,完成一项工程的估计时间等,而如果学生能够有自觉估算的意识,立刻直觉思维做出反应,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以及做事情的计划性。而有时在使用计算器的时候,时而会因为按键时的疏忽,而出现很大的误差,由此可见,对于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总之,口算、笔算、估算之间密切相连,口算的熟练掌握是能够准确笔算的基础,笔算中包含有口算,估算的近似结果与笔算的精确结果相互佐证。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把口算、笔算、估算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正确的算法,提升计算水平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算技能。

四、提升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学习数学基本思想是学生的愿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建立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推理到建模的思想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在教学时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助于催生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建构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2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首先教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结合数的认识和数之间的运算两部分知识,由易到难地引领学生先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然后递进到20以内数的加减法。小学生理解能力稍弱,先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被加数(被减数)、加数(减数)、加号(减号)、等号、和(差)等定义,继而渐渐理解什么叫作数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数之间的运算。为此,在课堂中,老师着重抓好三个“拐点”:首先,从视觉上由具体形象的事物体验数的概念:例如3只小狗、1件衣服、5个面包,2支铅笔……说出看到的东西,让学生们意识到物体是可以用数来表示的,物体和数量有关系。第二,数量从具体到抽象:从一条鱼,一本书,一只小猫,到数字“1”,从三块糖,三盒牛奶,三个班级,到数字“3”等。第三,感知数量的多少和数的大小:当进行数量之间的多少比较时,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相同的东西”才能够作比较(即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不同的东西”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即不可以相加或相减)。例如,不可以拿3个面包和6根香肠比多少,可以说6根香肠的数量比3个面包的数量多。通过这样的举例分析,学生能够渐渐体验到具体数量到抽象数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数学抽象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学实际,以更好地教学,全面落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山东教育》2018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