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落实策略

发布日期 : 2018-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无棣县第二实验学校   王全梅

 

20169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尽管学段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其根源性的内容应该是互通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应该呈层层深入、螺旋式上升之势。基于这一点,再来确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就有了依据。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毛亚庆教授说:“老师对核心素养要有自己的定力与定位,不是让别人来‘教我’,更多的是‘我自己来’,自己要主动把主体彰显,并通过教师的共同学习和理性反思实现专业成长。”综上考量,并结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有责任心,善良、诚实、守信;讲团结,有奉献精神;孝父母、敬长辈;明是非、有正义感等等,这些品格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必须从小学培养。

2.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识字与写字、古诗词及经典文章背诵等。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书的能力。认识并掌握常用的汉字,能够认真倾听并能听懂别人的话语,能有较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读懂儿童文学作品,能把字写工整、写漂亮。

3.具有初步的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对语言文字有较敏锐的感受力,对文章有较强的感悟力,能够体会词语的准确和句子的优美,并能把生活中的美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4.培养终生阅读的习惯。相对于其他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当之无愧应是语文学科培养的“核心”习惯。正所谓:立身以求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5.激发求知欲望和动脑动手的品质。儿童天生具有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一优秀的品性会在进入小学后尤其凸显,务必重点保护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心底求知的欲望,培养勤于动手和动脑的良好品质。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谁来落实核心素养?怎样落实核心素养?这两个问题的关键点都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先进,教学能力是否强实,教学态度是否敬业成了决定核心素养落实的主要因素。

1.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央。《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须从内心深处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和需要为前提去思考该如何落实语文课程。用心考虑一下:哪些语文素质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哪些语文能力是学生需要的关键能力,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探索的精神,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即学会学习。备课或实施教学时,换位思考,从“学生学”的角度定位目标和重难点,增强备课的可操作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转变学科观念,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体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语文即育人,语文的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老师不教,只让学生自己读,学生也能从一篇篇文章中受到教育或启发。以前因为有的老师过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而遭到批判,结果矫枉过正,导致语文人文性被刻意地忽视,只追求语言文字的训练。其实,没有情感不成文章,没有思想就没有作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改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准确、科学地阐述了语文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这就如同人体的血肉,人文性是血,工具性是肉,二者交融方成人体,不可剥离。教学中,老师不必刻意深挖细掘、过分强调课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只需顺势而导,借情而引,让学生读—品—思—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的真情,走进作者内心,体会其表达主旨,从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发。

3.夯实识字与写字,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郭沫若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教学必须扎实,要读准字音、认准字形,适度运用,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如形声字识字、换偏旁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等。写字教学在小学阶段占的比重很大,一、二年级要写好铅笔字,三至六年级要写好钢笔字,握笔姿势正确,写出的字要正确、匀称、工整、美观。倾听、口头表达、阅读、书面表达、书写是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教师要熟知《课标》对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每个学段的具体要求,教学时把握好尺度,不超纲、不缺位、不错位,落实到位。

4.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爱上书籍、爱上阅读,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书籍中有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华夏儿女创造的灿烂文明,更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自然、命运、外敌抗争的奋斗精神。带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阅读现当代经典,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文明,培养家国情怀,受到审美熏陶。蒙书读物、儿童文学、传统经典、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诗词歌赋都可以拿来阅读,有些优秀经典篇目,可以鼓励学生背诵。阅读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课内外结合。时间不必固定,方法也应灵活。可班级共读,可自由阅读,可批注读,也可以有读有讲。切忌为学生定“指标”,规定必须读多少或读到什么程度。因为一旦有了“指标”,阅读便成了“被动式”,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为老师读”的感受,阅读兴趣就大大降低。

5.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切不可忽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要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让学生明白学科之间的知识如水流,是可以相互贯通迁移的。二要注重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开展小组合作、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建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机制,形成学习和运用的良性循环。还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能够根据立题要求,对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组合成自己需要的材料。这是当下信息化社会里一项非常必要的学习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落实策略还处在探索阶段。以上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知仍很粗浅,在此提出来与老师们商榷。

 

(《山东教育》2018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