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润读”课程
发布日期 : 2018-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胜利教育集团总校 李振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陪孩子读书,不管对于学生,还是自己,都特别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确定了自己的课程:润读课程。
我计算课时,确定每周一、二、三进行课内学习,周四、周五进行课外学习。时间缩短了一半,就得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在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尝试简单备课法、简单上课法,后来又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节约下来的时间,我和同学们就开始润读课程。
一、读经,养正气
读经,养浩然正气;读经,传中华文明。读经典,首先在课堂。
以现在教的二年级四班为例,孩子们按照学期初制订的计划,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的诵读内容如下:1.唐诗33首:1028字。2.《诗经》6首。《楚辞》2首:597字。3.《千字文》全篇:1000字。4.《孟子》《阿房宫赋》全篇、《岳阳楼记》全篇:1149字,总共3774字,平均每天背诵50字左右。
这些内容,是什么时间读的呢?早自习:20分钟;课前2分钟,每天10分钟;每周两节语文课:70分钟;自主暮习:1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高效诵读,自主诵读,我们还总结出了诵读的好方法:五步乐读法:诵—解—拓—背—用。这里重点讲一下读法,也是五步,即:听读(正音、指读、磨耳朵)—跟读—解读(文白对译)—熟读—背读。学生按此方法来诵读,事半功倍。
怎样激发学生持续的诵读热情?我从三点入手,分别是:明确目标、卡片激励、彩虹记录。我选用了一套功夫熊猫形象的过关卡,进行古诗争霸赛。将《中华经典素读范本》分为十级,每一级需要背过什么内容清楚标注出来,张贴在班里显眼的位置,学生下课随时可看可查。每过一关就获得一张过关卡。按照孩子过关时间的先后顺序,我们分别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彩虹格记录下来并相应加分。一张张卡片,一个个彩虹格,记录了孩子们的努力过程。
读经典,其次在课后服务时间。
我们班同学在国学堂刘爱青老师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了“四点半课堂”,在课后服务时间,每天坚持读典一小时,利用别的小朋友玩耍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同学们背熟了《孝经》,学做一个孝子,焕发慈悲之心,友悌善待同学;读熟了《论语》,明白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懂得了为人处世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中庸之道;还读了《黄帝内经》《了凡四训》《老子》等,我们一边吟诵,一边抚琴,一边谈古论今,真是惬意无比。刘爱青老师还邀请了赵九皓爷爷讲《天启儿童易经》,我们师生一起走进了《易经》的世界……老师和同学们点滴进步都得益于经典的诵读,我们感恩圣贤,感恩书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懂一句做一句,坚持是读下去做得实的硬道理。
二、读书,积底蕴
读经,是为明白大道,涵养正气,而大量的整本书的阅读,则为学生开启了另外一扇窗。我梳理出了读书855,即:①读书八关注;②读书方法五要;③读书模式五字:读思议写拓。低中高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我都做了细致的规划和实践。比如说,低段——感受读书之美(激发兴趣,爱上阅读);中段——激发交流之趣(通过老师课上的多样引导,激发兴趣,让阅读走向深入);高段——享受课程之乐(主题阅读:同一主题、同一作家研究性阅读)。
以二年级为例,按照计划,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已经完成了杨鹏系列6本、任溶溶系列4本和国际大奖小说1本共11本书的阅读。完成共读书目的学生,根据“我的读书轨迹”统计表的统计,全班42人,学生阅读量在110万字以上的有28人。加上自主阅读的内容,150万字以上的学生有8人,200万字以上的学生有6人。这样大的阅读量,不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我觉得学生都会有收获。
在什么时间读书?怎么指导学生读整本书?我们主要通过两个“三”来落实。第一个“三”指“三块时间:每周一节语文课、每天5分钟的读书交流、课后自主读书时间、每两周一次校本课。第二个“三”指“三种课型”:分别对应读前、读中和读后,导读激趣课,旨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交流推进课,旨在关注、指导、推进学生的阅读进程,及时给予方法的指导;成果展示课,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读生活,拓眼界——读出社会实践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经,读书,还要深入生活。所以,在“润读”课程中,我同样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开拓眼界。
读生活课程,我们一般这样做:先做功课——实地体验——总结收获——交流升华。比如,我们在读《风雅济南》这本书时,书中很多名家对济南的地理、历史、文化、名人、风景、民俗等进行了描写,写得细致全面,真切感人。这为我们了解济南打开了一扇窗,深入文字,我们更感受到了济南的可爱、可敬。借由这本书,我们开展了“爱乡运动”。同学们组成了爱乡小组,先读书、查阅资料,然后确定主题,再现场参观,最后总结汇报。有的小组去趵突寻泉,有的小组去文庙参访,有的小组走进了济南的老街巷,有的小组专门研究“二安文化”,有的小组则走进了英雄山、铁公祠、老舍故居……爱她,你先了解她。同学们读书、行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有乡土情怀,家国意识。
(《山东教育》2018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