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阅读 促进数学思考

发布日期 : 2017-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北校区   毕淑燕

 

一、阅读教材,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学校一直提倡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交往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呢?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课堂呢?我们鼓励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以前置性作业为引领,让学生通过“读—提—理—讲—练”五个环节,学会自学。“读”即读数学信息,“提”即提出问题,“理”即理清解题思路,“讲”即说出解题方法,“练”即尝试练习。

2.在阅读教材基础上的以问题为引领的合作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之源、创新之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标准》也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数学理念。那么,怎样落实这个理念呢?结合学科阅读,我们在前置性作业方面做了一点探索,引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们借助“前置作业”,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算一算、讲一讲等方式来体会分数的意义,感悟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多个物体。进而突破两个难点问题:其一,虽然单位1的数量不同,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同一个分数来表示。其二,具体的一个数量,因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平均分成的份数也不同,所以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就不同。

二、课外拓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

1.数学故事我来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学期给学生推荐阅读的是杨红樱的《马小跳玩数学》和《数学读本》。这两本书的可读性很强,与课本知识结合得也非常紧密,深得学生喜欢。我们按照知识点找出相应的阅读内容,制订好阅读计划,通过开设“开讲啦”这个小活动定时让学生讲数学故事。比如,在学习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给大家讲述《分数的起源》的故事。当孩子们了解到分数的产生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分数,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给大家展示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均分中产生的,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好ppt,给大家展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和同学们积极互动,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讲数学故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数学故事我创编,教会学生理性思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阅读数学故事,讲数学故事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对知识进行创编。描写语言不限,可以用画图、列表、文字等形式描述。创编的形式不限,可以故事描述,也可以故事加解题密码形式。本学期,孩子们围绕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这些知识点,分别创编了《方程》系列、《多边形面积》系列、《分数的意义》系列等10本故事书。我们给这些书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我们一起玩数学》。每一本书都给它设计了美丽的封面,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区。为了让孩子的智慧在阅读交流中碰撞,我们采取读书漂流的方式,分组让孩子阅读自己的作品,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小故事,你真的会感觉到孩子的身上有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

3.数学故事我来演,多元并举让学生在“演”中学数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高于抽象思维,有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鼓励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孩子们创编出《长度单位辩论会》这个数学情景剧,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让小演员在自我介绍中产生辩论,比较大小,从而在充满童趣的气氛中让学生理清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避免死记硬背。在学习完《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时,孩子们创编了《多边形面积的故事》。让孩子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从它的特征、性质,到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表演,孩子们自制出头饰和服装,分小组展示。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回顾转换思想的运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完《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们通过设计《哪一根绳子长》这个情景串,让孩子体会1/4米和1/4的不同含义,进而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推开这扇门,孩子一定会发现一个充满神奇、充满理性的数学世界!

 

(《山东教育》2017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