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探寻小学品德课程资源
发布日期 : 2017-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中心小学 王建霞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学习生活的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是,作为学校教育主要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具有远离生活的不足。如果要逾越这个鸿沟,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在课堂与生活之间建立顺畅的链接,使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活动就成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来生成活动主题,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资源。
一、捕捉真实事例,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已经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虚化的。它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思路,要成为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品德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教学活动资源。我们应在教学中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有益于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从而收到教育实效。
例如“我要向你学习”这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别人一起学习、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取长补短。教师在上课时要帮助孩子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并能有舍取地向榜样学习。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我不是一味地去讲述教材中几个孩子的优点,而是先从我班学生平时真实的生活事件中选取三个比较典型的事例:1.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学习很努力,衣着很整洁;2.身体健康,爱运动;3.被同学误会从来不生气。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是谁。因为信息来自于他们有目共睹的现实生活,所以孩子觉得它离自己很近,很真,很平凡。这就有益于引导儿童多角度地去回忆、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通过系列活动的探讨、体验、反思,触动孩子的情感,向身边的小榜样学习,从而提升生活经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又例如“让我自己来吧”这一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现在的孩子娇气、脆弱的特点,我选取以下真实的生活事件:小俊现在还跟妈妈一起睡,每天起床穿衣都要妈妈帮忙;小雨一分钟跳绳总超不过10下,同学们笑话后就再也不练了;长得比较高大的男孩小栩天一黑就不敢离开家一步,要奶奶或妈妈陪在身边……然后把这些真实生活中生成的问题抛给大家讨论、解决。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更深一层的调查,请每一位同学说说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创设活动情境“高招一二三”引导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是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真实事件的提出、探讨、解决,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是空洞的,而是真实的。当他们再一次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就不会不知所措,而是积极寻找对策,带着自信,挑战自我、发展自我。
二、搜集日常小事,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选用的生活事件更多的是儿童生活中日常的、普通的事件,是生活中的儿童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由无数个日常的、普通的生活事件构成的,正是这些日常生活小事塑造着儿童的品行和人格。不可否认,伟大人物、英雄模范的生活事件对儿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但这种生活事件与儿童的生活往往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忽略这些鸡毛琐事,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例如“我是小学生”这一课,它的目标是让新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不一样,能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针对这些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我发现这些小朋友不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儿童喜爱新书本和自己的文具往往凭一时兴趣,再加上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节俭教育提得又少,爱惜书本和文具往往是口头上说说,真正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上去是比较难的,养成习惯就更不容易了。针对这一现象,我选取以下这些日常生活小事来组织活动:课本、作业本经常会卷起来,铅笔盒一不小心会掉在地上,铅笔很容易折断,书包用了一学期就破了等等。活动中我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好经验、好办法去解决自己或同学遇到的问题。由于是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熏陶、感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提出:书卷角了,用湿布把书角抹平,再压一夜就会平整;铅笔盒不要放在桌子的边缘上,掉的机会就少了;每次读书、做作业前洗洗手,不吃零食,书本就不会弄脏;书包不能随处乱扔,里边的东西要有条理地放置。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定期进行书本整洁大检查;不定期抽查课桌书包,评选“爱书小能手”与“文具保护神”等,以督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例如在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组织活动,促进学科综合学习
活动指春游、秋游、运动会、参观访问等,这些事件学生看得很重,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为他们所喜欢。在这些活动中,往往能集中表现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暴露儿童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涉及的面很广,许多教育点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我们只要抓住学生喜欢活动这一契机,精心设计,使学科之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有效地整合,从而达到综合的教育成效。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1.春游去哪里?2.春游路上怎么走安全?接着抛出这样的问题:1.春游带什么?2.春游带多少物品适量?让同学们充分讨论,然后开展“春游物品自己买”活动,让学生列好清单自己上超市去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能力。春游中,我又进行这些教育:1.交通安全方面:上下车的秩序,过红绿灯十字路口的方法。2.环保方面:保护绿地、植被、水源,不乱扔垃圾。3.团结协作方面:互相提醒不掉队,主动帮助献爱心。4.艺术方面:心情愉快唱儿歌,心旷神怡赏美景。5.文学方面:简单写一写春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我相信,这样的春游在学生的记忆中是美好的,给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去一趟,吃一回,他们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教育在此活动中尽显其魅力。
又例如在组织教学“孝心献老人”这一课时,刚好碰到重阳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重阳节,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做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让学生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到现场去表演。在敬老院里,有的同学当场表演了一段舞蹈,有的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有的同学买了水果做成拼盘送给老爷爷老奶奶,有的同学把用树叶贴成的画送给老人,有的帮助老人整理、打扫房间,还有的同学拿着照相机拍下了令人难忘的一刻……这不但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的道德情感,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如表演能力、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摄影能力等,促进了语文、美术、品德、劳动、音乐等学科的有机整合,使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山东教育》2017年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