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发布日期 : 2017-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莱西市济南路小学   孙述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强调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这个词在课程标准“前言”这个部分中共出现了18次,在整个课程标准全文中共出现了141次。(不含教学案例中出现的),由此可见,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要方式,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的重要地位,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呢?我认为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要在课堂上和课外贯彻落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一、创设情境,使之能思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得好:“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探究活动的开始,就非常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头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为探究成功奠定基础。教师作为科学学习的组织者,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魔术、小比赛、小游戏、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比如:“水往高处走”这一课,教师可设计一个小魔术,把红色墨水瓶放到学生看不到的小盒子里,拧开盖子,在上面放一架面巾纸做的纸飞机,红色墨水顺着纸飞机上升,学生看到纸飞机慢慢红。纸飞机为什么会变红呢?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了起来。然后教师打开盒子,学生看到了红色墨水沿纸飞机上升,把纸飞机染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水往高处走,这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常识相悖,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就会满怀信心地投入课堂探究之中。

二、创造机会,使之能做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

教师作为探究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精心设计探究环节,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在探究中实现了增加知识、提升思想、掌握方法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灯泡亮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问: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启发学生思考,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汇报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完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采用恰当的方法展开探究,教师不要包办。关于探究如何让小灯泡发光,不同的小组会有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小组可能用导线系住灯泡金属壳后,将灯泡顶端连接点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上,有的可能连接到电池的正极上,还有的可能用金属壳接到电池正极,再用导线从灯泡顶端连接点接出,再连接到电池负极。这些方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方法会不成功呢?让学生自己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习,跌倒中前进,教师再进一步总结升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的研究方式,从中发现具有创新性的操作,并予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创新的欲望。

探究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要有分工,有合作,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任务,杜绝少数做、多数看这种情况的发生。组织学生探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时,首先要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在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把橡皮和玻璃球放入水槽中,有的学生负责放木块和橡皮泥,有的负责放入钉子和钩码,还有的负责记录浮沉现象记录表。最后由全组成员参与对记录结果的分析。探究活动的成功是以分工合作为前提的,要想使探究活动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必须杜绝实际操作仅有一人或几人来完成,而其他人则只是作为围观者的现象。

三、提供材料,使之会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及其他教学资料等),目的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如在学习“探究滑轮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关于动滑轮和定滑轮实验的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重点要让学生弄懂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知道如何读出测力计的示数。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事项,用测力计拉滑轮的过程中要用力均匀,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仅使课堂教学更直观,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成功扫清了障碍。

在科学教学中教学生会看,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和深刻性都需要逐步提高。在科学课中,教师要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在“水往高处走”的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水能沿着纱布、抽纸、棉布和玻璃管上升,而不能沿塑料棒、玻璃棒上升,还要让学生对比水在各种材料中上升的高度,让学生观察到水沿不同材料上升的高度不同。为达到这一实验目的,教师课前要做好探究实验的材料准备,做好能悬挂实验材料的架子,让学生在挂好材料后能够进行反复观察和对比观察。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了观察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之中,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四、创造机会,使之善言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探究学段目标从表达交流这个要素、科学态度学段目标从合作分享这个维度都提出了让学生交流合作的阶段性的目标要求。

探究“哪杯水更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你有什么方法来判定哪杯水热,学生就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用手试一试、用温度计量一量、用舌头舔一舔等多种方法,在多人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出最佳探究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或不合理的方法,尤其是不安全的做法,并告诉学生原因。比如当水很热的时候,有的学生如主张把手伸进水里去试,或者用舌头舔一舔,学生可能会被烫伤,这是不安全的。

五、拓展延伸,使之学会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标要着眼于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指导儿童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任务。

每一课,教师都要着眼于把当堂课探究学习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掌握的科学规律、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如学习了“今天的天气”这一课,指导学生关注并记录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并提示学生注意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带雨衣,从而学会生活。学习了“安全用电”这一课后,指导学生课后写出安全用电的几项要求,或者设计一张安全用电的宣传画,把它贴到自己的家里,向家里人进行宣传,贴到小区的宣传栏里,向小区居民进行宣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不断提升。

 

(《山东教育》2017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