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优选”方能显效能

发布日期 : 2017-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乱花渐欲迷人眼,“优选”方能显效能

——例谈阅读教学中表演的运用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诺德实验小学   王其祥

 

阅读教学中的表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文所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活动方式再现出来。表演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创造性的阅读。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学生通过参与表演,扮演角色,进入故事情境,体验角色的情感冲突,既能培养想象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些课堂表演设计欠妥,流于形式,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难以掩盖实质上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下面笔者结合几个镜头,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表演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定好位——让表演实实在在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感受泼水节上的欢乐气氛,课前准备了水桶、水、勺子等。上课时,老师让几个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情境做泼水的表演。由于表演“太好玩”,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很高,结果教室内水花四溅,很多学生的衣服和书本都湿了,教室内一片混乱。表演导致整个课堂失控,老师费了好大劲才平息下来。表演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此盲目地让学生表演,显然是对表演这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处理好课堂表演和学习课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是轻松愉快了,但对学习课文毫无意义。这种画蛇添足的表演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弄巧成拙,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中安排表演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明确表演的目的。课堂表演的定位应该是让表演实实在在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该用的时候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能用,千万不能滥用,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每一次组织表演时,教师都首先必须明确表演作用和目的,并且能预见表演的效果,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有的时候,虽然在课堂上运用表演可以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往往因为滥用表演,形式的、肤浅的甚至是滑稽的表演冲淡了教学重点。如上面例子中,由于滥用表演,重表演形式却偏离课堂的核心。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而文本却被冷落在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闹的形式中慢慢地流失。表演环节就成了画蛇添足,毫无实效了。其实,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愉快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表演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甚至只是为了课堂的热闹与花哨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哗众取宠的表演会得不偿失。不需要表演的时候也要组织表演,不需要道具的地方也要借助道具,简单教具就能完成的任务却非要借助繁复教具来完成。这种表演的滥用,让“语文”被边缘化,“表演”成了学生关注的“中心”。当课堂表演已经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时,这样的表演就是失败的表演——无论表演多么精彩,多么充分。

二、选好点——让表演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当学到“五位壮士准备英勇跳崖”这部分时,安排了表演环节。请五位同学扮演五位壮士,站在讲台上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然后“轰”地一声跳下来。结果,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本来是非常悲壮的一幕,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一次洗礼,可这样的表演偏离了文本主题,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组织表演的目的,反而破坏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课堂上的笑声也让人心痛。好端端一篇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文章,由于表演的点选取不对,结果弄巧成拙。这样的表演,冲淡了文本中蕴含的意味,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实践证明,把一些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再现出来,学生在表演中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但是,阅读教学中安排表演一定要慎重,要选好点。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表演,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靠表演来实现的。只有合适的“剧本”(课文或课文片段)和忠实于原作精神的表演,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原作的情节,真实地体验原作中人物的情感,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内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原作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相反,不适合表演的课文或片段,强行表演,或者适合表演的课文却肆意地夸张恶搞,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削弱教学的效果,甚至背离教学目标。教师设计表演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组织课堂表演,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内容、目的、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需要来选择表演点,把表演融入教学活动中,使之具有内涵和实效。

三、设好境——让表演为语文课堂增添亮色

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猫》一课,在带领学生读了课文后,可能是觉得“屏息凝视”这个词语不好理解,于是,老师请全班学生做一下“屏息凝视”的动作。老师大概觉得学生对“屏息凝视”的动作理解不到位,做得不好,就又另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来表演“屏息凝视”的样子。演完后,老师笑容可掬地问道:“演得像吗?”“像!”学生异口同声。“还有谁愿意表演?”小手如林……乍一看,这是一堂生动活泼的好课,但仔细推敲一下,台上的学生虽在认真地表演,但由于割裂了前文“尽职”一词的余意,孤立地理解“屏息凝视”一词,结果只有动作,而无内涵。表演者只知表演屏息凝视的动作,而体会不到猫屏息凝视地潜伏着、一心一意要抓住老鼠的尽职的内在含义。观看者只看到了表演者的动作,体会不到这个动作内在的思想活动,有的学生哧哧地发笑,觉得台上的屏息凝视的动作有点滑稽,有的学生茫茫然发呆,不知道这个学生表演的究竟是啥东西。

在课堂上组织表演,教师如果不能设置好情境,不能恰当引导的话,表演可能会占用相当长的时间,而没有什么效果,教学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新课程倡导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同时也反对形式化的、毫无意义的灵活多样。表演必须在教师的科学组织和指导中有效地进行,要注意表演过程中知识、能力的转化,追求表演的实效性。要使课堂表演获得成功,收到实效,教师一定要明确课堂表演的目的和作用,立足文本,适时、适度地巧用表演,给予扎实有效的指导。只有这样,表演才能真正为语文课堂增添亮色,成为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更好地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处理好课堂表演与学习的关系。

总之,课堂表演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很受师生的欢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乱花渐欲迷人眼,“优选”方能显效能。在组织表演时,一定要精选内容,精心设计,精心指导,追求实效,不能背离课堂表演的本来意义。

 

(《山东教育》2017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