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因学定标
发布日期 : 2017-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成 秀
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学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基于语言文字运用来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文定标
以文定标,就是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解读。教师要运用读者、师者、学生等不同身份与文本对话,既要弄明白“写了什么”,还要弄明白“怎么写的”,依据学科教学规律及学生能力水平,从中抽取出有利于“语用”的素材,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以五年制山东教育版五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为例,很多老师会把“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作为第三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通过通读文本,学生能够了解凡卡生活的社会背景,也能体会到凡卡悲惨的命运结局,但这并非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放宽阅读视域,理解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反映社会时,在着力暴露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的同时,也提倡社会改良。有了这样的认知,再读文本,我们就能带领学生从“怎么写的”角度、抓住关键语句,披文以入情,深入理解:为什么凡卡会把那个只是躺在摇篮里毫无自理能力、更遑论欺负他人的小孩子,称为“小崽子”;为什么同样是贫苦出身的伙计们会“捉弄”相同命运的凡卡等等。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此文第三维目标可更改为:抓住“小崽子”“捉弄”等关键词,体会当时沙俄那种恶劣的社会环境对凡卡等人的影响,感受凡卡等低层人民不可改变的悲惨命运。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被“内容决定形式”定论所束缚,往往会给思想内容贴一个现成的标签,造成主题的虚泛与固化。实际上,阅读是从文字入手而后大于思想情感。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主题,在教学参考书中一直被界定为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但事实上,你若是细心体会文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和结尾那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可以明白,小说的主题仍在意是揭露和鞭挞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国人的愚昧麻木,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与作者的《祝福》《药》《故乡》等其他小说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事实上,鲁迅的小说创作正是深受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与之有着深刻而丰富的联系。懂得了鲁迅就更能懂得契诃夫,反之亦然。当然,小学生未必去读契诃夫,但是老师不可不读,不然你的“一桶水”“长流水”又从哪里来?
二、以学定标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更是指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包括他们已有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也包括他们潜在的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以学定标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以确立恰当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五年制山东教育版五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为例。此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习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我们小学阶段唯一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议论文,再加上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为人民服务》一文,对议论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可以设置为:学习课文如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三个典型事例中作者侧重写了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在几个事例的发现问题、研究经过、得出结论三部分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我们以往写事的常规方法来详细说明事情过程,反而侧重描述了问题与结论。这就与学生的已知产生矛盾。此时教师再适时引领学生从文体角度思考,就可较好地达成“学习课文如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以学定标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五年制山东教育版三年级上册的《燕子专列》一课为例,一位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设定为:体会瑞士政府及人们爱护燕子的意识行为,感受他们的爱心。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模拟瑞士政府向社会进行呼吁的场景。通过小组展示我们却发现,学生们的发言千篇一律,都是套用课文中的那句“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显然,学生的思考能力还不能适应这样要求,所以实施起来就看着热闹,实则无效。于是,我们把目标三修改为:联系上下文理解“呼吁”一词,感受瑞士政府及人们的爱鸟意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有了相应的能力做基础,思考就能达到具体而丰富了。
(《山东教育》2017年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