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

发布日期 : 2017-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于是,许多专家纷纷从不同角度诠释“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素养。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语文学科素养?语文教学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何在?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不可袖手旁观,理当且思且行,携手推动语文教学蓬勃发展。

一、内涵:由“知识中心”转向“核心素养”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时代,语文学科的素养概括为“字词句语修逻文”七个维度。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这七个维度“授业解惑”。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为考服务。后来演变为“读说听写思”,突出培养语文技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就把知识作为价值取向,评价教学往往只看分数。老师为高分而教,学生为高分而学,因而导致教学“目中无人”。

“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不知可否概括为“读说听写思创德美”?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所以,核心素养必须统领、指导、辐射语文教育,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于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之筏,才能引领学生从“知识中心”顺利驶向“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课标》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既要传授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又要渗透审美情趣、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浸润、熏陶和启迪,强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

传统教学无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分数指挥棒的驱使,语文教学大都以传授语文知识为目的,堆积如山的作业、无以复加的练习、不胜枚举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了许许多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其实,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大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强化了“教书”,淡化了“育人”,淡化了用崇高的信念、高尚的品质、先进的思想、真挚的爱心、健全的人格和高超的智慧去熏陶、感染、浸润、激励和引领学生,淡化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淡化了引领学生参与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当下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知识,不能让知识遮蔽了人,让分数把学生当奴仆规训起来,而应站在育人的高度,以培育心智健全的人才为归宿,指引学生的人生航向,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潜能,让语文教育富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

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育必须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不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且要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思想观念、品德修养、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德才兼备。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说,语文教育必须凭借教材,通过指导学生扮演角色诵读、品味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想、潜心感悟意蕴、拓展升华主旨,能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优秀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言有尽而意不穷,意有尽而情不绝”意境。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穿越文字描绘的直接意境,就能心领神会那蕴藏在词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比如教学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既要体会诗歌的语言、节奏、意境和主题美,也要感悟书法美。1962420日,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发表后,作为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了千家万户。有人形容说:“诗歌美,书法也美,可谓珠联璧合,妙手天成。”毛泽东的这首诗和这幅书法从哪些地方体现了珠联璧合?诗歌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博大恢弘;书法骨气洞达,豪迈超逸,遒美之至。而诗歌和书法的背后,总有一种东西支撑着,那就是“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是一粒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长征是一支雄壮豪迈,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曲。长征是一首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一条追求光明,争取幸福的创新道路。长征是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今天,我们正行走在求学的长征途中,希望大家——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这样教学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照亮学生的人生前程,为学生的人生打上催人奋进的精神底色,激发学生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行。

三、主体:由“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角”

课堂教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课堂结构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科书的“书”为三条边构成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点即思维,简称“思”。这三条边可以彼消此长,但不可取消任何一条边。没有“书”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茶馆或咖啡馆;没有“学”也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超市或农贸市场;没有“教”也不是课堂教学,只是散放羊群;没有“思”,更不是课堂教学,只是肢体活动而已。课堂四要素“书、学、教、思”如同一个三角形及其中心点。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即真正的课堂教学。课堂四要素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不许任何人主观片面地取消某一要素。“学”是课堂永恒的过程和步骤,“书”是课堂必要的内容载体和例子,“教”是课堂不可或缺的平台和桥梁,“思”是课堂至高无上的目标和灵魂。

传统教学往往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问、讲、教、引、评,学生被动地听、答、记、练。课堂本应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基于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必须由“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角”,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要参与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只是从旁倾听、引导、解惑、鼓励。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中的伙伴,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与学生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的奥妙。

生本课堂,首先以“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取新知。其次,必须尊重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发现、探究、解决、交流、分享,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然后,必须尊重差异,尊重独特的生命,善待差异,呵护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顺学而导,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营自己的才能,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在预学、共学、导学、评学等各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知识传授、讲解评价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提问交流的倾听者、迷失方向的引导者、缺乏信心的鼓励者、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学即是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必须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并非看教师怎样教、教得怎样,而是看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不是要教师口吐莲花、光彩照人,而是要学生拨云见日、深刻领悟、智慧表达。

四、策略:由“教师传授”转向“助力学习”

传统教学教师注重单边传授、讲解、指导、评价,学生倾听、接受、练习,这样的教学难以深度启动学生的内动力,也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体验。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必须由“教师传授”转向“助力学习”。“助力学习”旨在以生为本,放手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或同伴才给予一定帮助。“助力学习”的教学策略将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学生学习。“助力学习”包括“三助”学习方式和“四助”教学策略。

首先,“三助”学习方式:1.学生自助。注重“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学法和能力,尝试完成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自助学习建构已有知识经验跟即将学习内容的联系。2.同学互助。注重“互教互学”,学生通过质疑、交流、补充、辩论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尝试解惑。3.教师援助。注重“以学定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伸出援手,适当引导、讲解和点拨。“教师援助”坚持“三助三不助”:迷茫处援助、偏离处援助、提升处援助;学生能学会的不助、学生通过互教互学能掌握的不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把握的不助。教师诊断学情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扶助、追问、引导、拓展。

然后,“四助”教学策略:1.言意转换处相助。教师帮助学生在“言”与“意”间实现转换,促使学生在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上得到提升。从“言”到“意”的转换,指向“言语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意”到“言”的转换,指向“言语表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运用语言来表达。通过“助言意转换”,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技巧。2.学法迁移处相助。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以及比较、感悟、品味、涵咏、揣摩、概括等阅读方法,掌握选材、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写作方法。3.能力提升处相助。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及认识和赞美生活的技能。4.思维发展处相助。思维能力是学习素养的关键能力。教师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助思维发展,首先要把握思维的基本方法,其次要遵循思维的发展规律,然后要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助力学习”以助力学生深入学习为出发点,以助力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增强学习效果为归宿。

五、改革:由“课堂创新”转向“课程创新”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创新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思想素养,必须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教师讲授”转向“合作学习”,由“刚性预设”转向“弹性生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由“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角”,由“知识为主”转向“学法为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由“课堂创新”转向“课程创新”,积极开发个性鲜明的语文课程,必将加快学生和谐发展。《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活处处是语文。读万卷书是学语文,行万里路也是学语文;读有字之书是学语文,读无字之书也是学语文。语文教学要拓宽时空,广开学习渠道,创新语文课程,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旅游观光、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寻访古迹、采访名人,开展科技活动、文艺活动、联谊活动、互助活动、读书心得交流、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会、成语大赛、古诗词大赛,创办文学社团、编辑手抄板、优秀作文集。此外,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精心布置教室,因为教室就是课程。教室空间的意义,具有生命气息和成长性,能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意义非常。积极开发特色文化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课程要立足于优化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智慧表达、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神思飞扬的翅膀。

语文教学的使命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