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种出一片教育的“桃花源”
一线报道来源:查看次数:25发布日期:2025-11-13
□ 本刊通讯员 张桂玲 刘延锟
这所乡村小学有一张闪亮的“名片”———质朴。
这份质朴,是教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热情与活力———无论男女老少,他们从来不会因为谁干多干少而斤斤计较,而是锚定一个目标:把工作干到最好。
这份质朴,是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这种快乐洋溢在他们笑容灿烂的脸上,也体现在他们活蹦乱跳的身影中。
操场上,足球飞滚,他们挥汗如雨,笑声穿透云霄;教室里,古韵悠扬,他们或吟诵经典古文,或排演诗词情景剧,眼神专注而明亮……
这个让教师视为“家”、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让不少参观者恍若进入“桃花源”的地方,就是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洪山小学。
“学生喜欢什么,我们就开设什么课程!”“我们在所有活动中坚持‘三不’原则:不强迫、不评分、不限制。”这些理念如同神奇的魔法,让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小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一双棉靴”
到“三不”原则的温暖底色
2021年隆冬时节,洪山小学门前积雪没踝,寒风凛冽。
陈晓花像往常一样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忽然,一个穿着破旧单鞋、孤零零走在寒风中的身影闯入她的眼帘。没有丝毫犹豫,她当即就把这个孩子拉进暖和的门卫室。一番安抚和询问后,她得知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就不假思索地跑进附近的商店,挑选了一双厚实的棉靴。回到学校,她蹲下身,亲手为孩子换上了新棉靴……这一场景恰好被门卫大爷撞见,他拿起手机悄悄定格了这感人的一幕。
陈晓花及全体教职工并未止步于这一次善举。从学习到生活,送棉靴成了点燃持续关爱火种的开始———送文具、添书包、置衣物、联系爱心企业资助……洪山小学不断为“温度”教育观增添生动注脚。这份温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乡村少年宫活动中,凝练成了极具生命力的“三不”原则:不强迫、不评分、不限制。拒绝任何形式的考核与评分,19个项目全部来自学生的“订单”,并向全校1105名学生开放。
“女儿特别喜欢舞蹈。去别的地方学跳舞,每个月要花好几百块钱,还不方便。自从学校少年宫成立了舞蹈班,女儿立刻报了名。过去,这都是城里孩子才能享受的。真没想到,农村孩子现在也可以参加,而且还是免费上课。”学生王莹的母亲兴奋地说。
在少年宫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洪山小学也遇到了一个难题:孩子们的兴趣需求多了,师资不足怎么办?陈晓花的方案是:“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特长,学生喜欢什么活动,我们就开设什么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们满意。”
教师发现合唱队成员王倩的嗓音条件不错,引导她加入独唱班,冲刺艺术节;
学生王选宏在信息技术室的电脑前树立了成为“软件工程师”的理想;
学生唐佳赛在足球和跳绳运动中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不为评分,只为快乐;没有门槛,只有热爱。一所乡村小学,多次在市区运动会上创造佳绩并打破纪录:斩获淄博市田径比赛团体第一名、连续6年荣获淄川区田径运动会第一名;连续5年斩获区小星星艺术节比赛一等奖、市百灵艺术节集体舞与合唱一等奖;60余篇学生作品见诸报端……热爱,成就了最优异的成绩单。
有这样一个镜头,常常闪现在陈晓花的脑海里:在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赛场上,小学男子组100米决赛的赛道上,四年级学生刘衍良像离弦之箭般冲出。在全场惊愕的目光中,他不仅夺得了百米金牌,紧接着又将200米冠军收入囊中,成为全场“最亮的星”。面对镜头,他骄傲地挥动拳头:“我是‘刘翔班’(学校短跑兴趣班)的成员!”
“这个孩子早已毕业,但这一幕我一直记得。或许,是这个孩子,以及更多像他一样因为找到自己的热爱而闪闪发光的孩子,让我相信,我们的坚持是对的!”陈晓花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可能不是童年时期学到了多少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份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是一场在寻寻觅觅中的自我发现。
少年宫的欢声笑语,“三不”理念的落地开花,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一场教学“破冰”
到教师“拔节式”成长
“每位教师都是学校发展的名片。”和这所百年老校一起走过了30年的陈晓花,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只有教师不断地成长,才会有学校日进日新的发展。
然而,当2022年新课标全面落地实施时,洪山小学却一度陷入困局:课标解读模糊、教研流于形式、教师态度分化、家长唯分数论。一位老教师甚至直接跑到校长室抱怨:“陈校长,我们用惯了老方法,改不动啊,让年轻人折腾吧!”
面对僵局,陈晓花选择迎难而上。她深知,要打通变革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教师。一场重塑教学根基的深度攻坚悄然展开。
统一思想是第一块基石。学校开展“单周读书例会”,每周一下午四点,学科教研基地雷打不动地开展理论学习,轮周组长严格考勤计时,教师人人需做详实笔记。扎实的理论浸润,悄然扭转了教师心态,他们从“害怕改”变为“愿意改”。
仅有意愿不够,更需路径与方法。洪山小学借力北京市海淀区先进经验,独创“X+2+4”教研新模式:
“X”:灵活“微研”。办公室内、教学楼走廊里,教师随时随地针对课堂问题展开研讨,“有疑则问,有问则研”。
“2”:双周“定位研修”。集体深研课标教材,聚焦教学瓶颈,共商策略,提升课堂实效。
“4”:四周“联动教研”。确立跨年级教学模式,共享“双师”课堂资源,推动区域优质师资流动。
同时,学校强力推行“教研活动课题化”,鼓励教师真反思、真研究,并辅以课题奖励机制。多措并举,教师能力瓶颈被打破,实现了从“不会改”到“乐意改”的跃升。
教师成长通道亦全面打通。学校构建起“青年新秀—校内骨干—市区名师”的金字塔型“雁阵”梯队,打造立体孵化器。依托淄博名师朱丰杰的工作室开展“名师培优”工程,通过听评课、示范课、同课异构、跨校指导等形式,引领教师完成从“愿意改”到“善于改”的华丽蝶变。
作为淄博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朱丰杰在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深有感触:“学校的‘水土’太好了,给了我无尽的动能。尤其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好像给我装上了自我成长的‘发动机’。”思维在研修中碰撞,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她逐渐实现了从一名“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蜕变。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她力求“人人有收获、堂堂有亮点”,逐渐形成了自己“诗意语文,灵动课堂”的教学特色。
朱丰杰的成长并非个例。杨炳伟、彭宝慧等一大批年轻教师也快速成长起来。在学校浓厚学术氛围的浸润下,杨炳伟深耕课堂主阵地,将课堂困惑转化为研究课题,逐步形成“问题驱动—课题破解—课堂升华”的成长路径,他在立定跳远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淄博市示范教学成果奖,个人先后获评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彭宝慧在学校“跨学科融合”教研理念的引领下,打破学科壁垒,聚焦“大单元教学”探索。她牵头组建跨学科教研组,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与综合实践学科资源,开发的快乐篆刻校本课程入选山东省优秀校本课程案例,个人也成长为市骨干教师、市优秀思政课教师。
教师强,则学校强。启动教改以来的短短3年间,洪山小学先后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典型经验案例、省文明校园(立项)、省乡村温馨校园等,连续5年蝉联淄川区教学与德育先进单位。师生素养显著提升,1名学生获国家宋庆龄奖学金,30余人次获评市区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等,8节课例获评省市级优课。
从一砖一石垒出“文化丰碑”
到“精神图腾”的形成
在洪山小学,最震撼人心的风景,不是现代化的设施,而是师生用双手和汗水浇铸的校园文化“图腾”。
矗立于校门内的7米长的巨型文化石,是师生情怀的最佳见证。这块石头,是教师自己多次外出挑选、联系车辆拉回的。当讨论如何镌刻时,男老师们异口同声:“花钱找人不如自己动手!”洪山小学当即面向教师、家长等发放调查问卷,经过两次调查,从千份问卷中优选出品牌词———“阳光洪小”。内容确定,全校响应:书法教师根据文化石的尺寸将老校友手写的字描摹放大、辅以修缮;篆刻教师开始翻印谱、找素材;后勤忙着准备篆、凿等工具……短短两天一切就绪。
动工后,4位男老师便在课后集体“凿石头”。花岗岩坚硬无比,凿起来粉尘弥漫、噪声灌耳,他们却全神贯注。仅用5天,“阳光洪小”4个朱红色大字便在5月的阳光下璀璨生辉,旁边站着4位灰头土脸却笑容灿烂的“施工员”。
文化石背面的“一训三风”,则完全出自学校的退休返聘老教师车善永之手。他不想惊动任何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们都挺忙,弄得灰头土脸再去上课也不像话,我事儿又不多,紧紧手几天就干完了。”这一“紧”就是半个多月:每天7点穿戴整洁来上班,上稿篆印一刻不停,下午5点多蒙着一身土回家去……没有周末,连续16天,“一训三风”上墙,铁画银钩,大气雍容,惊艳了洪小的每一个人。
可以与其相媲美的景观,是位于校园中央的另外一块巨型石碑。
“般河润疆域,黉山映沧桑。百年乡学梦,纤毫绘彩章。其址若何?炭矿巍峨兮闻名齐鲁;聊斋蒲氏兮故居之阳……”这是全校74名教师付出了1年的心血与汗水浇筑而成的《洪山小学赋》。
“从赋文几十次的推敲、修改,到以甲骨文、金文、小篆等20余种古文字镌刻80余方印章,再到拓印、描摹、涂色、上墙,所有工序皆由教师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亲手完成。仅在材质选择上,我们就尝试了瓷砖、大理石、陶泥等近10种。”陈晓花动情地介绍。“当我们把上墙后覆盖在上面的报纸揭下来的那一刻,就像完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成就感满满。不管付出了多少,那一刻,我们觉得都是值得的。”这不仅是张泽老师的心里话,更是洪山小学全体师生的共识。
它的特别,首先在于其创作形式———全文由80多枚方圆相间、字体各异的印章组成,或粗或细、或曲或直、错落有致的线条,赋予了整块石碑以独特的生命力。细观每一方印章,或虬劲有力,“骨丰肉润,肥瘦相和”;或流丽活泼,“曲直有度,顾盼生姿”……
“孩子们每次从它身边走过,驻足、凝视,教育已然发生。因为,美本身会说话,其中的精神力量自己会说话。”副校长刘云林说。
令教师最自豪的是:洪小的每一处景观,都是师生自己设计、确立方案、动手完成的!
这也包括地面彩绘游戏如魔法般“长”出缤纷童趣天地;二十四节气石拉近传统农耕文化与孩子们的距离;阳光农场让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照进现实;哪怕小小的挡车球,上面也篆刻了十二生肖图案,默默弘扬着传统文化……每一个角落,都浸透着教师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情怀。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人文精神,正是洪小的灵魂。
从一把刻刀里的文化传承
到心灵的“自我雕琢”
在洪山小学的课程百花园中,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经由车善永的倾心传授,成为最独特的“洪小印记”。
64岁的车善永,腰杆挺直,精神矍铄。面对“退休了图什么”的疑问,他淡然一笑:“这是我的爱好,也能给篆刻文化提供一个传承机会,给学校留点纪念,多荣幸,我乐意。”这份“乐意”,让他退而不休,成为洪小篆刻课程的灵魂人物。
早年物资匮乏,他用老肥皂刻“奖”字章激励学生;校园文化石上,有他翻印谱、找素材的身影。他更带领师生完成了一项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50枚印章、11米长的《千字文》,180枚印章的《弟子规》,100枚印章、7.1米长的《方寸乾坤 百印颂党》,回顾历次党代会光辉历程的《印迹·党代会》……为迎接百年校庆,他再次“自我加压”,默默设计80余枚“洪小赋”印章印稿,依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精心设计,利用“五一”假期修改拓印装裱,又引来一片惊叹。
车善永的热情感染了全校学生。学校将篆刻纳入日常教学,不仅每周开设了1节篆刻必修课,还成立了“德馨印社”,打造专用功能室。每周三下午,少年宫里,车善永的篆刻讲堂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从画稿到钤印,他耐心传授。在他的感召下,“篆刻热”席卷洪小,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能拿起刻刀刻章,篆刻与书法、国画、诗词吟诵成为“洪小四绝”。
一把小小刻刀,刻下的不仅是文字图案,更是孩子们的心路历程。
五年级学生孙振发初握刻刀时“手心全是汗”,线条歪歪扭扭,如“风吹乱的毛线”,甚至险些划伤手,但仍在老师鼓励下咬牙练习。“当第一次成功刻出完整的印章,看着盖在纸上红红的印记时,他突然明白:只要不放弃,再难也能学会!”他感慨地说。
翟正印从因急躁刻坏石头边角,到学会“像小蜗牛一样稳稳地爬”,体悟到“慢就是快”的耐心哲学。
王雨婷领悟到巧劲的“小秘密”:“原来小小的力气,用对了地方,也能在硬石头上留痕。这就像学习,光努力不行,得用对方法。”
郝子宁明白了老师所说的“那些裂痕也是岁月在说话”的含义。当他勇敢地刻下第一刀,看到“静”字朱红显现时,他“仿佛听见了石头里藏着的那声小小应答”。
小小刻刀,已然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雕琢技艺与心灵的桥梁。
【采访手记】
从一双风雪中送出的棉靴,到一把雕琢心灵的刻刀;从面对新课改时的破冰攻坚,到师生亲手垒砌的文化丰碑———洪山小学的焕新蝶变之路,始终闪耀着最质朴的光芒。
在这里,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陈晓花校长和她的团队,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期许的那样,坚定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他们俯身倾听孩子的心跳,拓展课程完全基于学生兴趣开设,珍视每一次意愿的表达;他们理解教师的困惑与挣扎,用完备的机制和温暖的引领,铺就专业成长的“立交桥”;他们更以近乎虔诚的匠人之心,将校园的一砖一瓦、一石一刻,都锻造成承载共同记忆与价值的“精神图腾”。
“受条件所限,洪小校园文化的呈现可能不那么完美,可我们学校每一处景观都是师生自己设计、确立方案、动手完成的。”
这句质朴的自白,道尽了这所乡村老校最动人的底气———物质或许匮乏,精神的丰盈却能弥补一切。当教师甘愿为篆刻文化石蒙尘流汗,当退休教师“自我加压”为校庆赶工,当孩子们在少年宫找到所爱、在方寸印石间领悟坚持与创造的力量,教育的真谛便在其中熠熠生辉:它以爱为犁、以心为种,在孩子们生命的田野里深耕,静待满庭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