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联体”为抓手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来源:查看次数:7发布日期:2025-08-29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   郭小雷




    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重点解决学校育人主导作用弱化、家庭教育不能尽责、社会参与不够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强化课内外全方位育人


    “教联体”职责分工明确要求,发挥学校的主导和专业指导优势,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协作。学校需充分利用思政课和社会实践基地,以丰富课堂和课后服务的内容,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
    一是实行学校党组织领导的德育导师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校应从党组织层面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任务,组织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少先队、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开齐开全学科课程,加强党团队班德育一体化建设,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实行“覆盖全体师生、职责全面落实、密切沟通了解、关注身心健康”的德育导师制,把德育工作落细落实,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推行学校全环境跨时空的大思政教育。要利用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地思政课教育,比如红领巾学党史、和全国劳模一起劳动等。要依托关工委等组织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等“五老”队伍的力量,为中小学生宣讲党的历史、光荣传统,进行“忆初心、树理想、正观念”思政课教学。实行年级组集体跨学科思政备课,把德育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细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做好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挖掘身边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激励、鼓舞、唤醒的正向激励德育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通过家长开放日、家校社共同体会议、家长志愿服务、聘请校外辅导员等活动,吸引家长和各职能部门、社会公益机构及相关人士到学校参与学校治理,举办科普、公益等教育活动,实现常态化、互动性的交流沟通,提升学校育人的实际成效。

    三是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宣传教育。学校要联合卫生健康部门针对幼年时期有过心理创伤的、因家庭出现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高度关注,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时随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疗愈。要重点防范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要多用以案说法的方式进行防欺凌宣传教育,从道德、法律等层面引导、警醒学生,防范欺凌事件的发生。要依托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学生中培养防欺凌信息员,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早介入管控。学校要创设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教师要主动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用师爱实施有效的关怀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关爱,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反馈,从而培养道德自律行为,并逐渐成长为关怀者。


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尽责,办好家校社共育学校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过去,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校园之内,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少明确的职责,也缺乏力度和实效。“教联体”强化教育部门推动学校开展协同育人活动,支持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一是建立共育学校的统一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家庭教育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做好顶层设计、综合协调、资源整合和跟踪问效。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统筹教育、妇联、团委、社区等资源,组建学区家校社共育党组织,负责区域内家校社共育学校的领导、组织和保障,形成家校社共育机制。
    二是整合强化共育学校的资源力量。统筹学区内优秀教师、律师、志愿者、宣讲人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各类资源,作为家校社共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预防欺凌、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建、法律咨询、安全防范、心理健康指导、家长论坛等家庭教育课程。针对乡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问题,建立综合性数字平台,举办家校社共育学校网络课堂,开设“家庭教育直播讲座”“专题录播回放”“个性教育问题咨询”“油城家长在线”等,定期在网上分享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和家教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参与学习的覆盖率和效果。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志愿服务机制,联合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整合共育学校师资、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等志愿服务力量,对遇到重大变故、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进行帮扶,保障家校社共育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三是突出发挥共育学校的育人成效。通过共育学校建立双向互动或多元互动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推动家长或监护人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教育能力,更加注重品德教育。首先,要引导家长带头塑造良好家风。让家长意识到以健康的思想、正确的言行做子女表率的重要性,努力构建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和谐的家庭文化。其次,要引导家长实行全素质培养。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公益等活动,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最后,要引导家长开展爱的教育。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亲情培育、陪伴和亲子互动,多采取赞赏、鼓励、说服的科学方法,减少不良教育对子女的伤害,提高家庭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建立社会参与协作机制,营造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整体环境


    青少年正处在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的成长阶段,易受环境影响。要持续发挥政府统筹领导作用,建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监督机制,长期保持整治的高压态势,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是依法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学校配合文化和旅游及有关执法部门、社区开展常态化联合治理行动,对于校园周边的酒吧、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和出租、出售不良书刊的书屋、书摊进行经常性清理整顿,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文明的环境。
    二是审查净化广播影视作品内容。有关职能部门要和教育部门联动,切实把好公众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关、播出关,删除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杜绝出现封建迷信、拜金主义、低级趣味等内容,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推动创作适宜未成年人观赏、有教育意义的广播影视作品和节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面引领作用。
    三是构筑并维护清朗的互联网空间。网络空间、游戏动漫中血腥暴力等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长期沉迷于上网或网络游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损害。学校要在心理健康课中增加应对网络游戏问题的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要发动教育志愿者参与网信等职能部门开展的“清朗”系列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网络乱象。强化互联网企业、平台主体责任,大力倡导行业道德自律。深化网络环境安全监管专项工作,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的网络权益。

    四是开辟打造社会实践阵地。社区是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平台。要找准“定位”,及时“补位”,建立假期管护服务、课后公益托管、日常知识宣讲等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多元、开放的社区育人空间。要依托社区举办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道德规范,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


   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要转变思想观念,补齐职责短板,加强互动配合,做好协同育人,发挥“1+1+1>3”的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