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店

教师文苑来源:《山东教育》小学刊查看次数:441发布日期:2021-10-22

□ 山东省梁山县梁山街道关庄小学   孔伟建


相对于县里的新华书店,我更愿意把那些存在于街边一隅的个体书店叫作小书店。比如,那家曾存在于县一中旁边的曾是邮局报刊亭的小书店。尽管几年前它搬迁了,但现址依然在县一中附近。后来,县一中也迁到了新城,原来的一中成了一处初级中学。

尽管有如此之变,这里依然是老城之中人流最为集中、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段。

改变,一直是这座县城发展的主旋律。

当年,那所谓的报刊亭空间实在是太过逼仄,以至书刊报纸摆放不开。总要将部分书刊摆在外面,或用铁条悬挂在玻璃窗或墙壁上。周围几株高大的法桐树,默默地迎着行色匆匆的学子,默默地送着四季流年。

我工作的单位距离县一中很近,那些年里,差不多每天都会从它身边经过。这家报刊亭一直是个女的在经营,说话和气,只是听口音不是当地人。一来二去的,跟她相熟了,才得知她娘家是甘肃武威的。当年因为和丈夫恋爱,不顾父母反对就跟着丈夫到了这小县城里。谁知,一过就是二十几年。

前几年,城里街边还有几家小书店。门面都不大,橱窗里摆放着花花绿绿的杂志,屋里或屋外,总坐着一位年龄偏大的所谓老板模样的人。我因每年都会订阅几份杂志,因此跟他们都比较熟。

原来步行街中段,有家小书店,仅一间门面,老板姓郭,烟瘾很大。店名静雅书屋就是我起的。多年前,老郭从化肥厂下岗后,就干起了这营生。主要经营学生教辅材料,也卖些武侠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兼营出租图书。老郭健谈,每次到步行街买东西,我都爱到他店里看看。他知道我喜欢看文学作品,有时会给我推荐点热销图书。前几年,因为城市规划改造,步行街拆迁了,不见了这家书店,从那以后,也没见过老郭。

商场附近那家书店,地处老城中心一小胡同里,生意依然不错。我妻子就在书店附近的商场上班,因地域之便,我常常在等待她下班的空闲里,跑到那家小书店顺便看看,或者跟那位戴着眼镜的男老板聊上几句。后来,因县里拆迁改造,书店另迁新址。从此我再没见过这家店。

十几年来,我一直订阅的杂志除《读者》外,就是《散文》。最近,原来包送单位邮件的女同志退休了,换了个年轻同志。许是因工作交接不顺,我一直未收到第6期《散文》。为此,我觉得有些遗憾,就想到小书店里看看,是否还有存货。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步行到那家书店去。经老一中校门继续西行,到第一个十字路口拐角处就是了。步行也就几分钟,如此短途,已是汗流浃背。

店里光线有些暗,没有空调,一个吊在房顶上的电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没有顾客。一大间房,四壁是书橱,地上一个木架子,上边摆放着花花绿绿的杂志,新到的,过期处理的。

老板还是那个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女老板,时过境迁,她的口音已接近本地人。见我来了,开始热情地招呼我,问我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来了,最近在忙啥。我说,除了上班还能忙啥,就那样吧。

寒暄毕,我问她有没有《散文》杂志。她无奈地摇摇头,说了句:“前几年,这杂志卖得还挺好。这两年,看纸质书的越来越少了。每期我就进几本,你说的那一期没有了。”

我有些怅然。见我愣着,她跟我聊了起来,从当年为了爱情由大西北到内地,一直聊到结婚生子,聊到为了生活开小书店。而今,她女儿已大学毕业在青岛某医院工作,儿子正在济南读大学。一切,似乎都跟书店有关,她的青春交给了这方书店,她的孩子从小在书店里长大。

二十几年的光阴仿佛一下子就过去了,她已年过五旬,还在守着这书店。她说,两个孩子之所以对读书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源头似乎就在这里,从小被书本熏染得吧。文字,可以给人以温暖、鼓舞和力量。

她说,现在办书店,挣钱与否倒是次要的了。关键是留下点念想,一件事干了二十几年,一时难以放下,竟成了癖好,成了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再说,尽管时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但她坚信短期内,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毕竟,喜欢读纸质书的人依然存在。书本,始终是与知识连在一起的,而知识是与远方和命运紧密相连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么说来,这书店尽管小,但她的使命却十分光荣。

我一直想给这家坚守了二十几年的小书店写点文字。我祝愿这家书店可以一直存在下去。我想,这家小书店如果有味道的话,大概可用温暖来形容。我想,如果这个小书店也有记忆的话,她会记得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