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的那些“为师之道”

班主任策略来源:《山东教育》小学刊查看次数:225发布日期:2016-09-05

无棣县教研室   李荣芬

 

这段时间,读书的热情陡增而恒进,儒家之《论语》,道家之《老子》,还有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经典《传习录》,佛家之《金刚般若经》,让每天变得充实而厚重。若读别的书,是可以写心得、写感悟的,但读经典不同,一是圣人实乃旷古烁今,其言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只是浏览一遍而已,连字面的意思都没有理解,怎敢去说三道四?二是经典都是集大成之作,言之凿凿,字字珠玑,自成体系而少有缺漏,更能照见自己才敝识浅、硁硁之愚,哪里还有举手提笔的勇气?那要写什么呢?还是说说如何做个称职的教师吧。圣人在前,实是已有好多导引警示,只是我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厚德修身,明心见性

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实乃给后人以警示:“修习自身”不仅为启智,更为养德,要德艺双馨才好。“学文”大概就是指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这话当然没有轻视“学文”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立身行事”。就教师而言,也就是“师德”第一,“师道”第一。教师如果不重视自身修养,再多的知识也会过时,再好的手段也会废弃,黔驴技穷的境况迫近之时,压力、焦躁、抱怨、颓废……种种问题就来了。一言以蔽之,曰:德不配位。

大德之人必有大智慧,古今如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存善心践善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为“自度度人”也。纵然此生做不了圣人、贤人,只要虔心向之,望其项背,躬于言行,努力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仁人志士也好。教师比其他行业的人更需有尊道贵德之心。学校里、班级里“事故”频发,故事弥多,有的老师应对自如、得心应手,有的老师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差异从何而来?与其说是能力有大小,不如说是心胸有宽窄;与其说是态度有偏正,不如说是德行有高下。即便有时候凭借投机取巧,也能暂且息事宁人,但治标不治本,终会埋下后患,绝非长久之计。“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此处所论为师之道,又怎不是处世之道呢?全在修德。

不管是“为人师表”还是“率先垂范”,都是讲为师立身的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争做“上善”之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一个人如果能有这种工作境界,劳而无怨,为而不争,何愁不踏实、不积极、不成功?“夫唯不争,故无忧。”如此,哪有自己不得益、学生不得利呢?当前有种很不好但又很普遍的现象:社会的急功近利,也反映到教师身上来了,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都是“成绩、报酬、名誉”,忽略了“在心体上用功”,导致违规办学、有偿家教等违反师德的事情屡禁不止。当前所取堵而不疏,无奈权宜之计也,非长久之道。诸如此类,流弊无限,影响教育质量,也有损自身形象。无论是谁,一旦执着了,纯净就会污染,智慧就受蒙蔽,自身就有迷失。一时来看可能会名利双收,而往远处看断送的是心底的一份安宁和自在,得不偿失。

读小学的孩子就知道“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雕塑灵魂的工程,教师多像“菩萨”。“菩萨无住相布施。”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尽量地摒除功利、向善向孝?获我自然获,得我应该得。《金刚经》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有没有必要问问自己:我可有此境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没有必要问问自己:我做得怎样?“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其经典!所以,“为学”“为教”姑且放下“为别人”之想,它就是充实自己、厚德修身的途径,首要是“为自己”的,是滋养自己的生命。学会感恩,福佑自己,泽被一隅,何乐而不为。

培根固元,静待花开

《传习录》被誉为“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王阳明先生有段话是这样说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教师读之,应明其义,且会联系实际:教师培养学生亦如是。察其言观其色而善其性,种德养心也。

受社会、家庭环境的熏染,学生认识事物的双眼会带上“有色眼镜”甚至被蒙蔽,看不见理即乱,良知隐没。教育就是还他们一个清清明明的世界,为师者责无旁贷。当今重视孩子教育之程度,不敢说绝后却实属空前!学校巴不得今年办学明年就有收效,甚至希望依靠校园环境优化、管理模式改进就撑起一个名校来。家长更是巴不得孩子们成龙成凤,周六学舞蹈、周日练钢琴,更不用说得了高分数、考取好学校了。深究其本质,与揠苗助长、拔本塞源何异?中空而无根,哪来枝繁叶茂、花香果硕?这样那样的问题倒是层出不穷:屠杀养育自己的父母、陷害朝夕相处的同学、泄露国家单位的机密……缺德者学问越高祸害越大。“枝叶”的文章要做,但要想繁华如盖、长盛不衰,就必须耐得下心来,培根固元,静待花开。教师施教犹如“格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如何才能精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有很多学生却升不起这种心愿,值得人们深刻反思。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少反躬自省,一不小心就容易独断专行: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一股脑加给学生,自己熟知的方法、技巧,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求着或逼着学生学习,“师道尊严”荡然无存。细细想来这与“师道”相悖。《易经》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作为一个教育人,悉心领会怎不汗颜?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千教万学都是为了“我要学”,如果不谙教育之道,师长的“苦口婆心”也直弄到师生俱损、两败俱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错的,那是不是“己所欲”就统统可以“施于人”了呢?实在需要费一番思量!教育没有模式,是需要有智慧参与的行为。能激起学生向学之心的教育,必蕴含大智慧。

有正知正信的学生,才能看见贤德的人和贤能的事,才会升起敬慕和仿效之意,所以说育人者先育己,育智者先育心。朱永新先生倡导“新教育”,很注重培养“种子教师”“榜样教师”,这就是在教师群体中培养和树立“贤能”,使大家在工作中有效法的对象。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灵活的应用:遵纪守法小明星、孝亲敬长小明星、勤学好问小明星……通过评选,激发儿童向美向善的追求。营造一个“致良知”的氛围是需要下些功夫的。比如有人在践行“日行一善”的实验,操作简单,唯天天坚持:每日课前五分钟时间分享自己所闻所见的一件善事,教师只关注分享过程,并不给予评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长日久,儿童心灵的沃土上播种无量善根,心向美好,慢慢变被动受教为自我教育。依道而行,悟道即得,这才是“小实验,大功德”。

有教无类,善巧方便

同是问“孝”,孔子却有不同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何?发问对象不同也。“有教无类”自从孔子提出以来,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流转,至今仍然是教育奉行的一条原则。当我们的教室越来越整齐划一,当我们的教案越来越循规蹈矩,当我们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井然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一种思考:成就了一些孩子,耽误了一些孩子,毁灭了一些孩子……教育不应该有死角,哪怕只是一个,都不应该放弃。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曾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也曾经受到众多老师的反唇相讥。大家的理由很充分:孩子的智力是有实质差异的,教师再有神通,也不可能让全班孩子都学会,细数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这个“优秀率”也不怎么样吧!的确没错,但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激动,完全可以沉下心来想想,其中是不是还隐含着某些意思我们没有解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凡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所谓“会教”就是能掌握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基础,是基于不同起点的一种引领、点拨和疏导;所谓“会学”就是能发现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安排适合自己的难度和密度,在已有水平上争取提高。很多学生是“不会学”的,那么教育有没有使他们“会学”的责任呢?当然是有的。如此说来,会教会学就不单单指向一个固定的知识内容,如果说有些教师“不会教”,也是必然的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专业的探讨。会教会学无非因材施教、顺学而导,乃当前所倡之素质教育,有何不对?

“有教无类”是一种教育理念,“诲人不倦”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很辛苦,因为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一个家庭照顾一个孩子都照顾不好,何况一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几十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能钟爱教育,视之为终身未竟的事业,便是师德高尚。若“诲人不倦”自然成习惯,悄然融进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更高的层次了。既能诲人不倦又能因材施教,默默付出又无怨无求,大约就接近一个合格的教师了。

“善巧方便”是佛家一个常用词汇,意思是随顺机宜而施设的巧妙智用,借用在教育中十分贴切合适,这大概等同于我们常说的“随机生成”。教书育人做到“善巧方便”,就能教有智慧,学有所悟,那教学也就渐渐接近于艺术了。在批评弟子孟源“好名”之病时,王明阳说:“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真是“一语中的”啊!想来教师批评一名学生,不止指出其问题在哪儿,也要指出其问题的表现,特别要指出问题的危害及怎么祛除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一定会有好的效果。要真能达到这样的一种教育效果,想来教师也必须经年累月地钻研琢磨,以此为业、乐此不疲才行。而纵观古今教育名家大师,无不是善巧方便,因缘而教、因缘而导。我们当然用不着去效仿他们的具体做法,但要明白: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睿智机敏的教师;一名专业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深谙道法的教师。

总之,经典之中多有“为师之道”。身为师者阅读那些经典之作,本着学以致用的意思,反思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一些事情,好不有趣!读经诵典不仅仅是启智端行、修身养性,能得经典之滋养浸润,实在就是与文化之源亲近、与文化之根亲近。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