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教师越老越贬值

发布日期 : 2016-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肖克文

 

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变得更有价值,理应是,教龄越长,资质程度越深,就越清楚教育教学的走势,工作起来就越得心应手。但为什么在有的教师身上,会“反其道而行之”,出现年龄越来越大,适宜性越来越差,工作越来越吃力的“逆生长”现象呢?

 

江湖越老道,胆子越小

 

事实上,越是老司机,胆子越小:该减速就减速,需让行就让行,车慢得像蜗牛,哪有丝毫的大意。用他们的话说:“开快车谁不会啊?可是,不安全呢。刚摸着车,满心的新奇激动。胆量特大,可是开车的时间越长,见过各种各样的车祸惨状,胆子就越来越小了,生怕出意外。”其实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这样,随着“资格”越来越老,我们也变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学生面前缩手缩脚,一味屈服,不敢批评,生怕沾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嫌疑。有位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在教育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算得上是老江湖了,心里应该有点底,而且他在班级管理方面上也颇有经验。但当他谈起教育时,总是说,“战战兢兢,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每每听说或看到媒体报道哪里有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自残……无论事情的缘由是什么,总让我们心有余悸。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三令五申下,在社会舆论、媒体、家长对教育安全问题处于“零容忍”的状况下,老师胆子越来越小,学生在校课上课下每一分每一秒的安全,不少老师都悬着一颗心。当下,不敢管学生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而出现了一种极端现象: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言辞要再三斟酌,连严厉的批评都不敢,即使面对他们过于荒诞的言行,也是轻描淡写,怕学生碰着、磕着;摔着,不敢进行必要的课外活动,一些传统的春游、登山被禁止,体育课、运动会上诸如跳高、跳山羊等项目被取消,唯恐出现安全事故背上担责的罪名。不敢管学生、放任学生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让老师由满腔热忱、大刀阔斧地工作,转而到谨小慎微、明哲保身?

为什么会计师被认为是“老来香”、常青的职业?为了向“高薪会计人员”门槛迈进,财会类人员不仅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硬,会“做账”,还要跟进时代,熟知相关金融、法律及管理知识,具备综合规划、风险评估及长期财务战略开发等前瞻性能力。作为有责任心的教师,与会计师相比,除了懂教学之外,还应掌握哪些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又熟知多少?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外活动,又做过几次详实周密的安全预案?如何跟学生打交道,把握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又做过何种努力?如何把握教育的宽严之道,掌握适度的批评、惩罚,艺术的处理,既保全自身,又有所教益,又做过怎样的研究与探索?

 

待遇越高,激情越弱

 

近几年来,我们的工资确实在增长,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工资待遇越发提高的同时,教师的抱怨声也越大,不满意程度越高。遥想上世纪90年代工资才200多元,教师们却有的是工作的激情与干劲。随着时间推移和教育经历逐渐累积,工作流程和模式慢慢形成,昔日的激情逐渐“退化”。周而复始,螺旋式生活已把自己变成一头拉磨的驴,毫无当初的新鲜感,工作上原地踏步、安于现状,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倦怠、无成就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工作热忱离不开合理的报酬,而工作激情发挥又不能止于“加薪”。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大环境改变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工资的增加,也要在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空间等方面做文章。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不能片面认为只要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就能提高其工作的激情,教师也需要精神鼓励,需要得到认可和荣誉,需要个人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有的教师工作一辈子甚至没有获得过一次荣誉称号,没有上过一节公开课,可想而知,他的工作激情会是什么程度。要给一线教师归属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师。对教师生活、家庭、福利与权益、成长关注太少,这都表现为对一线教师的漠视和不尊重。不仅要给一线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竞争体系,还要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参加教育的系列培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有激情的种子,但不是每颗种子都会在教育生活里生根发芽。只有从工作设计、自我实现、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多方面都满足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他们才能真正释放出内在的激情,并且将这种激情保持下去甚至去感染更多的教师。正如一位教师所讲:每次工作创新都会给我带来满足感,使自己乐在其中。记住,教师不仅要敬业,更要乐业。

 

教龄越长,上课越迷茫

 

一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锤炼十几年、几十年,随着教龄增长,人生阅历日渐丰富,学识涵养与日俱增,教育教学的功夫也会愈加沉淀,知识结构渐进系统与深厚,教育艺术越发精湛才是正理,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一旦新手成长为骨干之后,已历经模仿教学、独立教学阶段开始走向创新教学阶段,教学艺术不但毫不见长,反而随教龄增长而越教越差,观其前后课堂教学几乎判若两人。

随着互联网广泛影响,社会的转型,教育生态正走向开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纷纷来袭,各种各样教育新思想、课堂模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的课堂教学定势使得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的教案设计,在教学中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滑回自己沿袭多年比较老套的教学行为。我们习惯用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评判自己的专业成长,用时间来衡量一位教师的成熟老练,由此可能会因思想固化与经验老套而停滞不前。有些老教师感觉:放弃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很痛苦,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又很艰难。反省观照一学期自己执教的300多节课堂,一模一样的课堂模式,岁岁年年课相似的场景,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道水,没有零星半点儿的突破,从心底越发迷茫,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都不会上课了。

古玩鉴赏师为什么越老越值钱?古玩鉴定行业的门槛较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通过突击不能获得,需要时间的积淀,只有“多看、多考证、多研究”。在阅“物”无数之后,才能识别珍品。与古玩鉴赏师相比,我们教师在经年累月的教学生涯中又积淀了多少钻研教材、解读课标、读懂儿童等学科教学能力?面对当前形势,只能用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步步促使课堂中思想、情感、生命在场。然而,这个“在”,不是单单的存在,不是没有思考和过滤的接受和适应,而是带着静观的智慧读书、学习、研究、实践的结果。这种“在”不属于邯郸学步,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而是推进自我学科教学能力转型再升级,为专业成长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培训越多,本领越恐慌

 

想晋级?想加薪?想提升?怕被竞争淘汰?怕技术更新换代?无疑培训是帮助教师成长的“捷径”。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培训,如新课标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远程研修、师德培训、寒暑假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可事实上,参与过多的培训并不利于专业成长,甚至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有些高大全的培训,很多知识脱离了与一线教师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情景,给教师的是一头雾水,根本谈不上对其工作有多少改进和推动作用。有些徒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空洞式培训,把自己过分包装,什么专家、名师之类的称谓漫天飞舞。老师非但收获不到什么真知灼见,相反滋生的却是急功近利的情绪和本领恐慌的焦躁。其结果,使得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误区和茫然。有的教师往往是因为参与太多反而迷失了成长方向。“我的专业特长是什么?我到底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有的培训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案例也只是名校名师怎样怎样,更有甚者,自己一知半解,更别提对一线教师有多少帮助了。一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深深感叹:“解决不了多少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过于理论化。”“讲得很有道理,但离我们现实太远,不知如何操作?”……

有人说:“医生越老越香,教师越老越臭。”为什么医生越老越香呢?因为医生的工作凭借的是“真正的专业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在他们一生从医的过程中,经验与技术造就了他们的“职业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其价值。与医生相比,教师的真本领在哪里?如何提升专业技术?为什么过了35岁就感觉逐渐走下坡路?为什么随着岁月的流逝反而感觉知识与能力被掏空呢?这就需要高效有序的培训引领教师的自主成长,因为这关乎着一位教师教育生涯的深度和长短。但期待通过几天或者几次的外力培训来改变教师,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要以激活教师的培训内动力为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通过培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胜任力模型,知识、经验、技能等属于显性素质,这部分是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和改善的,而决定个体绩效的深层次素质,如成就动机、客户导向、影响力等属于隐性素质,这部分是很难通过培训提升和改善的,诺基亚坚持的“不要试图训练火鸡去爬树”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教师培训绝对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观念上有正确的认识,有长远思考,做系统规划。想一想,当下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是什么?有哪些即时需求和长远需求?知识结构需要弥补什么?阻碍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推出相应的培训形式与内容,并认真听取一线教师对培训的意见建议,积极吸纳各种“金点子”,力求把培训做得细一些、活一些、实一些。

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在多元化的时代,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就会折旧,淘汰出局。与会计师、古玩鉴赏师、医生、律师等越老越增值的职业相比,教师似乎不具备这些特点,如何能够抵抗住岁月对职业竞争力的自然损耗?如何获取教师成长的常青藤?如何获得职场再生资产?不但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良性的支持系统,更需要教师增强责任意识,做好清晰、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具备持续学习力和行动力。在教育行业,你不必担心自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贬值,反而会随着学识、技术、资历、人脉等增长,拓宽更大的专业成长空间。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