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课”的一点微词
发布日期 : 2015-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吴民益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悄然来临,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如今微课又如一阵微风吹进我国的学校,各地各校兴起了“微课”热。所谓微课教学,就是教师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录制成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在课前或课中让学生观看学习。对这一教学形式,笔者有点微词不得不发。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而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就观看微视频,观看老师的讲解,这就剥夺了学生自学的权利和时间,变成了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况且,在没有大人、老师的督促下,有多少学生是自觉的?你那讲课不是动画片,有几个学生是主动地认真地看完的?有的学生正好借口看微课上网游戏聊天。如果每个学科课前都让学生看微课,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这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吗?况且看多了,对学生的视力还有影响。
有的人说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微课,有老师的监督,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这总行了吧。于是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视频,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再说,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
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上海市教委的倪闽景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这个观点与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不谋而合,钟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当然,“微课”也不是一无是处,其实在国外,大多用于成人教育。在小学或初中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是主流,它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适于家长辅导孩子,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等。
(《山东教育》2015年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