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样板

发布日期 : 2015-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全景式: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样板

——济南市明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巡礼

  

 

走进济南市明湖小学,就仿佛走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丽殿堂——经典诵读、书法、国画、剪纸、民乐、茶艺、中医、陶艺……课程开发、教学渗透、社团活动、民俗节庆、校园文化……传统无所不有,无处不在;不是单一的植入,而是德智体美——全方位、多层次、全景式地渗透、融合、展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共振中,实现着学校“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和“创建‘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浓郁的泉城名校’”的发展愿景。

小引:一所园林学校的中国风

济南市明湖小学成立于20099月,是由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五所学校合并而成,现有37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113名教职工。

学校闹中取静,一道高大的暗红色大门将里外隔成两个世界:一边是全市最大的建材集散地,终日车水马龙,喧闹无比;一边却是白墙灰瓦、绿树如茵的校园,安静得令人有些诧异。教学楼是清一色的二层小楼,沿北面和东西两面呈∩型排开,依次以鹊华、崇文、绰然、博雅名之,古雅而兼济南地方风韵;校园中央屹立着毛泽东主席塑像,在挺拔的雪松簇拥下越发显得雄伟高大;塑像前是宽阔的广场,两边是美丽的梅园、润园和幸福槐。

正是阳春三月,所有应季的花全都盛开着,黄的似金,白的如雪,红的如胭如火,团团簇簇,衬着一园的新绿,一片生机盎然。清王苹有诗曰:“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济南素有江北园林之誉,明湖小学堪称如是。

与这旖旎的校园风光相谐的,是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那是另一道风景,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时时刻刻生机勃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之中,《易中天中华史》独拈出“仁、礼、乐”作为儒家治国理政的三要义:“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约束,“乐”相当于知情教化,而这也应是学校育人的要义所在。下面的文字,将以一幅图的逐步完成来表明三者关系,阐释明湖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景”所在。

依于仁:把德育摆在首位

 

在经典中淬炼品德与人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2012年2月,“和谐中华·第三届海峡两岸经典文化推广会演”在济南府学文庙隆重开幕,厦门、台中及香港、澳门等地同时举行,数万名青少年同声诵读中华经典,盛况空前。本届“推广会演”的济南会场由明湖小学承办,560名小学生齐聚府学文庙,身着汉服,手捧简册,集体诵读国学经典片段,“中国少年孔子奖”代表还在开幕式上畅谈了学习经典文化的心得。

多年来,明湖小学始终把经典诵读作为思想品德与人格教育的有效载体,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沐浴中华优秀文化的道德甘霖。

“仁”无疑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主体人格塑造的教育观的创立者,孔子是希图通过仁——道德的自我完善来塑造中国人的心灵,“使人成其为人”(康德语)。当然,小学生现在还无法理解“仁”的博大深邃,但经年累月的诵读传习,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定会潜移默化地在明湖小学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比如:爱(仁者爱人)、理想(克己复礼为仁)、正义(当仁不让于师)、理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严(杀身以成仁)、使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伦理(入则孝、出则弟)、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及对终极真理的不懈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孩子们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颗希望种子的萌发——

我不知/一生路有多长多艰辛/但我会勇敢地面对一切/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不知/明天会如何/但我会珍惜每一天/让春夏秋冬多姿多彩/只要尽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生命,我想对您说》

(三年级二班   李仲玉)

青春是什么/闹钟说,青春就是我每天的滴嗒声/高山说,青春就是我挺直的脊梁/雄鹰说,青春就是我自由的飞翔/我说,青春就是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青春是什么》

(五年级二班      涵)

 

在毛泽东诗词中汲取理想与精神之源

比之经典诵读,明湖小学的毛泽东诗词教育更显其独树一帜,其与毛泽东主席的情缘始于1958年的盛夏。那年8月,毛泽东主席来济视察农村,在北园水屯村一棵大槐树下与农民亲切交谈。而今,这棵“幸福槐”依旧屹立在明湖小学的校园内,枝繁叶茂,而此地也被辟为“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这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成就了明湖小学开展毛泽东诗词教育的愿景。

此外,推动这一教育的还有校长陈殿军的理想情怀。这位齐鲁名师工程人选、省特级教师20113月调任明湖小学校长。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说:“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1974年),我不知从何处得到一本《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真的是爱不释手。当时乡村还没有电灯,就着昏暗的油灯,我如痴如醉地读起来。青年毛泽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毛泽东叛逆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陈校长的领袖情结与明湖小学特定的历史渊源相碰撞,毛泽东诗词教育便应运而生了。设立这一校本课程,陈校长立足的是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他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在一个人初步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过程中,还是要坚持正面教育,用正面的典型人物影响年轻一代,当前的教育中缺乏的就是这一点。”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著名诗人贺敬之评价其“以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引导学生走进毛泽东诗词,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学校研发了《毛泽东诗词诵读》校本教材,收入毛泽东自8岁起的90首诗词创作,按照年级分为六册,即六个主题:一年级《自信人生》、二年级《壮丽山河》、三年级《忧国忧民》、四年级《伟人情怀》、五年级《说古论今》、六年级《运筹帷幄》,以及《毛泽东诗词诵读教师用书》一套,实现了毛泽东诗词教学进课堂。学校还购进了一大批关于毛泽东的图书,开展了“读毛泽东诗词,品伟人光辉”师生读书活动和“走近毛泽东”阅读指导课活动,在对毛泽东诗词所展示的庄严的历史画面、高洁的人格魅力、深远的人生境界的诵读体味中,一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然升腾,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在明湖小学,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学校编纂的《经典诵读》中我们看到,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拒绝了父亲要他做生意的安排,只身赴湘乡求学,临行写下《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而同年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已经让我们依稀看到了那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老师们感慨地说:

——现在,部分学生身为独生子女,娇气任性,怕苦怕累,缺乏理想。学校开展毛主席诗词诵读以后,学生深深地被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所激励,被毛主席的伟大气魄和精神所感染,我自己感觉教育效果是明显的。(薛继双)

——跳大绳是一项既能展示体力又能体现协作精神的活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总是有人绊绳,学生有点灰心。当时,我们师生正在共读《七律·长征》,于是我鼓励孩子们:“你们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没等说完,就有学生发话了:“就是,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的困难算得了什么!永不言弃,继续练,肯定能成功!”大家一齐响应,我也无需再多说什么了。(尉   凯)

还有毛泽东8岁时所作的《狮子眼鼓鼓》:“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伟人儿时的天真之作,引了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于是,一本收录了孩子们200余首诗作的《明湖新绿》出版了。

 

立于礼: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寓教于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有一个观点: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这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精髓。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至今读来仍倍感亲切。

上课听讲要专心,不玩东西不说话;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要发言,先举手,用心听讲勤思考。

小朋友们要知道,尊敬长辈品德好。乘车主动来让座,见了长辈问声好。休息在家常陪伴,家务小事学着干。

以上分别是明湖小学的《上课》歌谣和《尊老歌》。明湖小学将养成教育看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提出“让行为符合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让身着校服的学生成为学校的品牌和名片”,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章太炎曾论证说,古代的小学的主要功课不是识字,而是“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习接人待物的礼数。这不无道理。古代蒙学的教育体系,本质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知、情、意、行”的一个过程,包含了习幼仪、孝父母、敬尊长、修威仪、叙出入、肃衣冠、尚和睦、戒狎戏、揖朔望、行学仪等学习礼节的内容。

明湖小学秉承“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活动课程为载体”的两条管理主线,着眼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品生(社)课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设计教育单元,并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和其他学科做好整合,编写出礼仪系列、一日常规系列、健康习惯系列等养成教育系列歌谣——

清晨起床莫延迟,梳洗干净用早餐;衣着洁净又大方,学习用品准备好;见了老师有礼貌,清晨问早午问好;同学之间打招呼,挺胸抬头带笑容。(《进校》)

我是小学生,自己理书包。对照课程表,书本准备好。东西固定放,用时方便找。书桌理干净,到点就睡觉。

(《睡前理书包》)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习惯,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个人命运的巨大能量。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著述中,无不可见规劝养成好习惯的至理箴言。明湖小学将经典诵读与实践导行相结合,学习借鉴古代蒙学的表达方式,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校还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课程。诸如每年九月的入学课程和六月的毕业课程,以习惯养成为主题的升旗课程,以及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拒绝白色污染,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光盘行动,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遵守交通规则教育等。着重从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情感上交流、行为上训练,意在使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依靠。

内外兼修

在儒家看来,仁与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礼是对人的行为的规定,是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但是,人仅仅依靠外部约束显然是不够的。按照古人的“君子”标准,人必须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己约束自己,这就需要在人身上培养起内在的道德力量和行为习惯,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改变,即所谓“慎独”。明湖小学在建章立制、引导孩子遵从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习君子之文,养君子之行,立君子之品,让美德良习浸润心灵,彰显于行为。学校每天保证进行半小时的经典晨读,各年级使用自编教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低年级学生在放学路上也排着整齐的队伍背诵经典。学校每月都开展不同主题的诵诗活动,将歌曲、快板、音乐、伴舞等方式作为朗诵诗文的背景,生动展示出一首首饱含激情、寓意深远的诗篇,以此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于孩子的心灵。

 

成于乐:在多领域、全方位的活动中成长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使人性得以提升和完善,这一重任远非知性理解所能够完成,其间必以情意即感性、意志以及行为的培育才能直抵心灵,开启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所以孔子要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为学生营造多元的成长环境,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有趣,让孩子的生命活力自由释放,实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想是“树人”,于经世致用之外,也格外看重艺术素养与技能历练的育人功能。昔孔子以六艺教人,今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始终是教育的至高目标。明湖小学就是这一目标执着的追寻者和践行者。陈殿军说,他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琴声悠扬、歌声嘹亮。为了这样的理想,明湖师生正以不懈努力,力求通过书法、剪纸、陶艺、篆刻、中医、茶艺、棋艺、民乐、生态教育等课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

布具、赏茶、温杯、置茶……在明湖小学“听荷茶社”里,十几位学生端坐紫红茶桌之后,摇香、冲泡、奉茶……神态端庄,手法娴熟。这是他们的茶文化社团正在为客人表演茶艺。千百年来,茶的浓酽和醇厚浸润了中华文化永恒的生命力。而校园茶文化开展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也让孩子们通过传习茶礼仪,更好地学会尊重他人,体验到好东西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中医是中华文化孕育出的文化瑰宝,不仅祛病健体,它所秉承的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中和思想,深刻体现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认知、品行的培育都有着启示作用。校长陈殿军说,明湖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比较多,很多学生不吃早饭,生活没有规律。为了引导学生健康愉悦地享受生活,学校设立了“扁鹊医堂”,请专业人员进行简单的中医中药的讲解,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逡巡于明湖小学,你还会看到“卢雪工作室”里巧夺天工的剪纸、“龙山陶馆”里古色古香的陶艺,在“闻韶驿站”里欣赏到民族器乐悠扬的琴声,在围棋课程那黑与白的搏杀中感受“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围棋文化,在“百草园”中重温鲁迅快乐的童年……陈殿军欣然作《百草园赋》:“岁在癸巳,建小园曰百草园,其意有三:其一,取‘园纳百草’之意,合孔夫子‘多识草木鸟兽’之道;其二,享鲁迅童年之趣;其三,探‘神农尝百草’之旨。其园虽小,多识则博;其园虽朴,有趣则华;其园虽博,益智则灵!”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明湖小学将传统节日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课程。每年农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龙抬头”,学校把这一天定为“明湖小学民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三届。活动坚持学生自己设计、自主开展、全员参加。活动中,非遗项目、传统游戏纷纷亮相。抖空竹、滚铁环、抽老牛、跳房子等济南传统老游戏让现在这些看着动画片、玩着电脑游戏长大的“小济南”,体验了一回“老济南”的童年。

心追手摹,翰墨润心

在明湖小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诸多活动中,书法可谓成绩斐然,声名远播。仅2012年以来,就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及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近百人次学生通过中国书协书法等级考试;学生创作的书画扇,成为济南市教育局指定的对外交流礼品。20138月,三年级的扈新悦同学参加首届华文国际文化节,其书法作品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八万多幅作品中排名第二,成为世界获奖最高、年龄最小的学生,其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隆重展出,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书写是对文字的最高崇拜,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中国书法凝聚着对汉字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在明湖小学,书法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学校设有书法专用教室,构建书法课程体系,落实书法课堂教学,组织书法社团,形成了“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书道并进,德艺双修”的写字育人教育格局。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学校也因此走出了渐行渐宽的书法教育之路。每天下午130分,校园里都会准时传出中国古典音乐,静心、提笔,全校师生在语音提示下按照他们独创的“四个环节、八正”法练习写字……

课堂是普及,社团是提高。每周一到周四的下午,书法社团的学生集合于兰亭书苑,或仿影或临摹或创作,互相点评,相互切磋,陶醉在高雅的艺术享受中。书法,让师生收获的不仅是写字的进步和心平气和、专注书写,还让他们逐渐完成了由外而内、由书写到心性气质的改变。一笔一划书写,默默虔诚;一点一滴进步,法度人生。练字就是练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很多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自从有了书法课,我比以前更加认真了。每天回到家都练,虽然不好看,可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心正则笔正。原来书法也是一种品德,一种修养,一种让人心平气和的事。

(五年级一班   侯羽琪)

我喜欢书法教室里的墨香,喜欢温和的赵老师,更喜欢毛笔在纸上跳跃的感觉。刚起步,毛笔这个瘦瘦长长的大家伙,一点儿都不听使唤,让它点个点吧,把纸给印成个大花脸;让它写个撇吧,变成了浑身长刺的刺猬……只要瞧瞧我手上、脸上、身上,就知道上书法课了。直到有一天,赵老师看了我的字,夸奖我:丫头,写的很有《多宝塔》的味道了,进步真大,入社团吧!哦耶!我可以进书法社团啦!书法是一门艺术,它可以使人平心静气,修心养性。每当我拿起毛笔,在白白的宣纸上书写下那些黑色的精灵,我觉得沉静又快乐。(四年级三班   孟瑞)

连孟瑞的妈妈也说:“之前我们做家长的都没有感受到孩子是这么优秀。自从她开始练习书法后,不仅字写漂亮了,而且学习成绩也越来越突出,人也比以前活泼开朗了。”老师们也高兴地说,因为学习书法,野丫头变小淑女、丑小鸭变白天鹅、多动症成“坐姿明星”的故事不知有多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扈新悦。这位从一年级开始在邵洪波老师指导下系统学习书法、九岁即在国家级和国际书法大赛中荣获最高奖、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小书家”,当年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是个很不起眼的“丑小鸭”。因为成绩不好,写字也差,很不被大伙看好,我心里自卑极了。后来我幸运地被邵老师选为书法社团的成员。记得刚学毛笔字的时候,我的手光发抖,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后来,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我一有空就写,每天都会认真用心练习,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写字。通过学习书法,我有了自信心,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在被问及将来的志向时,这个已经变得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清晰地回答:做书法家。

 

课堂:在智育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它既是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智慧

古圣先贤们所创立的中华元典思想,是我们今人精神的历史由来。仅就教育而言,经由孔子所集大成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以及诸如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等,这些先人的言说与现代教育思想并无二致。梁漱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面对当前教育“东不成,西不就”的现实,“回到原点”渐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明湖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随处可以感受到对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继承、发扬与创新。首先是重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知识启迪智慧,涵养道德——这样的教学实例,俯拾即是。这与孔子一再强调的“未知,焉得仁?”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道德”,可谓一脉相承。

其次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学整合。在我国周朝的教育体系中,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即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教育的整体。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们便可以一窥当年孔子教学的情景:孔子与弟子围坐一起,挨个问起他们的志向,最后是曾点:“‘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老师与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坐着,任理想在琴声中徜徉,令音乐与思想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从总体上说是“学”的理论,而不是“教”的理论,强调的是人的主观努力和学习者的愿望、意志及兴趣。在明湖小学我们看到,老师们将经典诵读与音乐整合,给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在受到音乐感染的同时,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产生心灵共鸣,引发审美愉悦。他们还将诗词诵读与美术、书法相结合,以诗词为画题,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书写,领略诗词的独特意境。

写作教学改革中对传统的继承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却常常叫苦不迭,抱怨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作文难”几乎成了师生棘手的难题。然而走进明湖小学的作文课堂,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得益于他们的作文教学改革。

学校借鉴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毛继东先生的“作文三步法”,结合本校实际,从感知、思维、情感三个写作的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感觉获取材料,运用思维编织材料,利用情感统领材料。其基本思路为: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引导词汇;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这显然是对以往作文教学中语言先行、主题先行的颠覆,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写作教育的回归。

早在上古,《尚书·虞书》中就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论点,孔子则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汉代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提出“文字有意以立句”的观点,苏轼等大文学家也无不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声音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前赤壁赋》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除注重“意”对写作的统领作用外,古人也重视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如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言“见得真,方道得出”,亦所谓“对景感悟,旷然有会”(清袁守定《占毕丛谈》)。总之,就是要学会找米下锅,让小学生的写作“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打开思维大门的前提下,让语言自然而然地流溢成文,以此走出空洞乏味、无病呻吟的写作怪圈。

为此,明湖小学又将“感知、思维、情感”加以细化,延伸出具体的训练程式。例如,“感知”就分为感知物、感知人、感知事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立体感知(换时、换位、换情)和动态感知。让学生在细致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写出具体细微、形象生动的文字来。请看两个习作片段:

——雨滴落下来,它落在了荷叶上,变成了绿色;它落在了南瓜花上,变成了黄色;它落在了我们的脸上,变成了欢乐的小天使。(孙慧欣)

——小雨珠开始演京剧变脸,在房顶上变黑脸,在树枝上变绿脸,在花朵上变彩色脸,在梨上变黄脸,在树皮上变棕脸,真是精彩!(李子怡)

在这两个片段中,孩子们写出了不同位置的雨的形态,这多变的地方就是他们感知世界的众多的途径,而世界在他们眼中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可感,从而也暗合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古训。再如,在“观其行知其心,知其心写其行—心形互现训练课”上,就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着手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写作手法,在《水浒》《红楼梦》以及鲁迅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

来看一节习作课——《心理放大》。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教师借用了击鼓传花这一老游戏。按照传统规则,花传到谁手里停下来,谁就要受罚。于是,游戏开始时,学生们都争分夺秒地将花儿快速传递出去,以免受罚。花儿终于落到了一个男生手里,所有的人都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老师见火候到了,让学生说出此时的感受——

游戏开始了,花在一个又一个人中间传递着,马上就要传到我了。我心想:花不会落到我手里吧?我颤抖着赶紧把花扔了出去,庆幸着自己的幸运。但是我更期待那朵花到底落到谁手里,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惩罚?正当我想得起劲时,鼓声停了,“大奖”落到了郭同学手里。此时我心想:哈哈!我太幸运了,我不用受惩罚了!再看郭同学,他恨不得找个洞一头钻进去,再也不出来。

就在大家等待着郭同学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时,老师宣布的“惩罚”却是奖励一份大大的肯德基汉堡!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所有学生都惊呆了。老师这时要求,请学生说出自己此时的心理变化——从幸灾乐祸到“羡慕嫉妒恨”,端得是有一肚子话要说——

此时,郭同学手里拿着花,非常难过,连说出来的话都像要哭了。当老师请这位“小可怜”出场时,他没精打采、慢慢悠悠地走了上去。可谁也没想到“惩罚”居然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汉堡!这时,我感到不是郭同学倒霉,而是我比他更倒霉。为什么到手的鱼,却又让它跑了呢?我的汉堡啊!伤不起,真的伤不起啊!

制造心理落差,提供写作机遇,激发写作欲望,这不就是刘勰所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文心雕龙·体性》)吗?“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作文的本质方法,彻底解决作文写不出、写不好、写不快的难题。

还有联想训练。在教授《由一粒种子想到的》时,老师先让学生谈谈由一粒种子想到什么。之后,出示“大树、小鸡、小虫、暴风雨”等词语,让学生通过中间环节将这些事物联系起来,生成联想和故事,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增强并丰盈起来。正是陆机《文赋》所描绘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创作境界,亦是谢枋所谓“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文章轨范》)

“作文三步法”教学,彻底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他们从写日记、写诗到现在自己写小说,实现了写作的质的飞跃。《明湖新绿》的出版,让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诗集;仅2012年,《齐鲁晚报》《中华作文》就刊载了明湖小学学子的几十篇习作。如今,在明湖小学高年级,动则三五万字的小说创作已蔚然成风。学校也因此多次成功举行全国、省市区学术活动,国家课题“小学生习作技能训练研究”成果——《博雅文集》,将老师和学生辛勤劳作的成果做了精彩展示。陈殿军说:“现在明湖小学的小作家们有六个‘最’:最年幼、最具潜力、最会做梦、最有影响力、最长小说和最早作家群。”著名作家曹文轩到访明湖小学后,也惊叹于孩子们的文学创作力,欣然允诺动用基金,为孩子们出版小说习作。


“以仁、礼、乐为内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人的培养。”由此,我们领略到了根植于传统沃土中的明湖教育,正以其多元化、全景式的传承与发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于学校教育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朝着创建“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浓郁的泉城名校”的美好愿景扎实前行。

 

(《山东教育》2015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