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架金桥度梦圆

发布日期 : 2014-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我架金桥度梦圆

——济南市天桥区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轻轻地,展开元赵孟頫的旷世名作《鹊华秋色图》,但见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绿荫丛中,两山突起,遥遥相对。右边是华山,尖峭峻拔;左边是鹊山,方圆敦厚。沿两山之间取一直线为短轴,再以南北为长轴画出一个椭圆,大致就是济南市天桥区的辖区了。

椭圆底部三分之一处,黄河穿流而过,将这圆一分为二,河南是繁华的都市,河北则是纯然的农庄。当然,你也可以把这块259平方公里的土地想象成一支火炬——河南是它的手柄,河北则是它燃烧的火焰。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它的建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是一片崭新的土地,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以来,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堪载史册;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这希望因了教育的发展更彰显出无限生机——花繁叶胜,如火如荼。

只是短短几年,这里发生了什么,令全区的教育焕然一新?人不分内外,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坐进课堂;地不分南北,令基础教育实现高位均衡;课不拘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谁架起了实现梦想的金桥,令这片希望的土地熠熠生辉?

 

爱生学校:筑起坚实的桥基

天桥区地处济南北部,常驻人口68万。全区共有小学39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生49482人。

和许多曾经辉煌过的老工业区一样,在经济社会转型大潮的裹挟下,它们疲惫了,落伍了,教育也随之沉落了。但事情总是两方面的,落后的同时也在集聚着强劲的后发优势,当“再造一个新天桥”的号角吹响时,天桥教育迎来了它新的发展机遇。为“新天桥”助力,为天桥的孩子们筑梦,为了天桥教育的尊严与未来,天桥教育人行动起来了。

然而,前行的突破口在哪里?“爱生学校”,让天桥教育人眼前一亮!2011年初,他们把视线聚焦在了这一项目上。

“爱生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推行基础教育试验项目,旨在促进儿童权利的落实,推动学生获得高质量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达成。2006年起,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研制的《中国爱生学校标准》,制定了“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四个纬度,下设15个领域45项标准412个指标,几乎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所有的工作内容。

天桥教育人敏锐地看到,“爱生学校”符合天桥教育的实际,能够解决天桥教育发展中的紧迫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的健康发展。于是决定引进这一项目,并将其理念融入到《天桥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以引领天桥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

对接区域教育的传统与现实

20116,“爱生学校”项目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接下来,培训、学习、宣讲、研讨……诸事如仪。天桥教育博客也强力助阵,老师们客观而又坦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赞同之声和跃跃欲试者自是主流,但其中也有不同的声音——“难道不建设爱生学校我们就不爱生了吗?”“现在学生都被宠上天了,该关爱一下老师了!”面对这样的质疑,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张萍在专题文章中回应说:“对于学校而言,‘爱生’的提法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回归教育的实质,彰显教育的本真。创建‘爱生学校’不是振臂一呼的口号,而是教育情怀的进一步涵养和教育智慧的自然生发。创建‘爱生学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学校工作的进一步统整,对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这番阐释伴随着学习研讨的深入,让爱生理念在天桥教育人心中悄悄生了根。

如张萍所言,爱生学校一经引入就能够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秘诀就在于天桥的教育人让它牢牢地接了地气,回归了教育的本原。而他们的“行政推动与科研引领双轮驱动”策略,则确保了项目强力、科学的推进。

【连接历史与现实】作为老工业区,天桥其实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是山东近现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始建于明代的白鹤书院、有着革命圣地之誉的济南乡师、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全国最早的师范学府——济南师范,还有已逾百年沧桑的制锦市小学……天桥的现当代教育也曾有过它的荣耀。而今,“爱生学校”的创建,对接了天桥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唤醒了天桥教育人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再造天桥新教育的信心。各个学校纷纷行动起来,梳理教学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整合学校课程,落实创建措施,在现实教育基础上打通与“爱生学校”的对接。

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反之亦然。新苑小学高兴的看到,“爱生学校”与他们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以生命影响生命”不谋而合,他们遂将二者打通、融合,秉承“生命教育与爱生学校同行”的新理念,努力实现爱生学校的终极目标——“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地学习和成长”,参照“爱生学校”的四个维度,确立了“学生、教师、课程、管理、环境、家长”六大文化体系,打造出具有新苑特色的阳光生命文化。

【延续爱的优良传统】“爱”是教育的全部,也是天桥教育的优秀传统。爱生学校的创建,继承并光大了这一传统。天桥区实验小学教学楼东侧有一条坡道,它是当年学校为方便涛涛进班专门修建的。罹患脑瘫的涛涛行动非常吃力,学校在他入学不久,就把当时教室门口的台阶改成了坡道。按照以往安排,年级升高后教室就要从一楼调到更高楼层,但考虑到涛涛的特殊情况,四年来,他所在的班级一直没有挪窝。班里的所有同学轮流为涛涛服务,每天有专人帮助他进出教室;老师们也给了他特别的关爱。如今的涛涛已经长成一个大男孩,和所有健康的孩子一样,阳光,快乐。爱生学校创建以来,这样的事例有了更大的感召力。所不同的是,这在过去可能是特例,而在今天已成为常态。

小同是一个轻度智障儿,本应去特殊教育学校,但母亲希望他能和健康孩子一样长大,黄台小学欣然接纳了他。正常的学校生活给他带来了快乐和自信,妈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像小同这样的特殊学生,天桥区还有很多。“教育要做的就是因地制宜消除他们成长中的不利因素,把爱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他们更多的成长鼓励,这就是‘爱生学校’。”天桥教育人自豪地说。

【关键的本土化修订】对于爱生学校的标准,天桥人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首先从地方实际出发,对“标准”做了本土化修订。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当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燃起星星之火时,不就是这样做的吗?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的不也是中国道路吗?这可是胜利的法宝啊!2011年暑假,历经反复逐条审订,共删除4条、改动17条、添加10条指标,使爱生标准更加适应了天桥教育发展的需求,彰显出鲜明的天桥教育特色。而整个修订过程也成为天桥人对爱生学校理念逐渐认识的过程,成为不断用爱生标准比对、反思现实工作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制定了爱生学校评估标准,开展了扎实全面的前测工作,形成了区域自评诊断报告,确保了项目有的放矢地开展。

落实爱生学校的四个维度

【维度一:全纳与平等】此一维度的核心就是秉持教育公平,面向所有家庭、学生,不论亲疏内外,同顶蓝天,共享教育的阳光雨露。

就此维度而言,天桥区的特殊在于外来务工子女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这里是老工业基地,目前除了企业,还集聚着济南城区绝大部分的建材、家居、服装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业人员来自天南地北,外务工人员年增长率达10%,其就学子女占到了全区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占全市此类学生的50%以上,总数近23000人。天桥区为此设立的定点学校已有22所,占比40%。形势严峻而又艰巨。但天桥教育人没有丝毫推诿,而是秉持区教育局提出的“均衡、公平、内涵、特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挖潜创新,努力为这些孩子创造就学条件——而且非但是“全纳”,还要“悦纳”。他们的承诺掷地有声:要让外来务工子女“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并确保他们“学得好”。

天桥教育人就是以这样的博大心胸与教育良知,践行着爱生学校的宗旨。为此,他们增加定点学校数量,开放非定点学校;创新报名机制,实行“一次报名、全程服务”;在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和师资配备上向定点学校倾斜;按照“一校一特色”的理念,努力把定点学校打造成特色学校。一时间,芙蓉的《修身》课程、黄台的“雅行·负责”的责任教育、锦苑的“礼仪规范歌谣”、天成路的“六心”育人行动、药山的“紫丁香诵读手册”、博文坚持30多年的书法艺术教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不彰显着“全纳”的神圣职责和“爱生”的教育使命。

20138月,首届华文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在北京举行,全球二十多个国家选送的八万多幅作品同场角逐十一个一等奖,天桥区明湖小学三年级学生扈新悦的作品排名第二,成为本届比赛获奖最高、年龄最小的作者,其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隆重展出,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全国各大媒体、包括中央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一活动。可有谁能想到,扈新悦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外来务工子女,进校时没有丝毫的书法基础!

20136月,芙蓉小学举办的“荷风莲骨寄童心,水墨丹青艺飞扬”师生书画展在省新闻美术馆隆重开幕,成为全市第一所在专业美术馆举办画展的小学,而且是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小学!200余幅师生作品,特别是失去右臂的小同学和孤独症儿童、脑瘫孩子的画作,感动了许许多多前来参观的人。

而今,外来务工人员已被天桥人亲切的称为“新市民”,视同为一家人;而新市民子女自立朴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他们所带来的地域文化,也深深影响激励着本地的学生。随着所有学校逐渐向“新市民”的开放,“定点学校”或将成为历史,天桥教育将走向更高层面的公平与繁荣。

全纳与平等的要义,不止于关爱与公平,还在于民主与尊重。

明湖小学地处济南最大的装饰材料市场,每日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但只一跨进古香古色的校门,就恍然一脚踏入了江南园林,几栋融合徽派建筑风格的二层教学楼围起一方庭院,触目是白墙青瓦,柳绿花红,更显出儒雅幽静。学校新近粉刷了楼体,依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起名为“绰然楼”、“崇文楼”“博雅楼”“鹊华楼”“润泽楼”,现在需要挂个楼名标识。师生讨论后一致同意用“中国印”,但是做成阴文还是阳文,大家起了争执,校长陈殿军也犯了难。“有问题请学生。”陈校长拿出了他的“杀手锏”。果然是“药到病除”。一名女生大大方方地说:为什么不都要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古老的中国文化本就是阴阳相辅相成的嘛!为什么不能兼而有之呢?看着大大的阴阳文结合的印章式楼名最终镶嵌在雪白的山墙上,老师、同学、来宾都感到有内涵、有韵味。难怪陈校长总是说:“要尊重学生,在他们中有最鲜活的创造之源。”

一天,天成路小学的“悄悄话”栏目收到学生的一个建议:“校长您好!我有一个烦恼,我很喜欢在电脑上玩种菜的游戏,爸爸妈妈总是责怪我。其实我就是想去精心培育一株小花,播种、浇水、施肥、收获,都想亲自动手去做。我发现教学楼后面有一片空地,能不能把它改造成一片种植园呢?您能帮我实现愿望吗?”在校办公会上,校长播放了这条建议。不久,教学楼后的那片空地就成了学生尝试耕种,体验一份辛劳,收获一份快乐的生态园。

还有新苑小学,校园里始终活跃着学生自主管理小队:弯弯腰小队、亮眼睛小队、节水巡查小队、爱心天使小队、雷锋在行动小队……他们还推出了图书馆小馆长、广播台台长等多个学生自我服务的岗位,使学生真正成了自我管理的主人。

【维度二:“有效的教与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天桥区各中小学一直以来的教学追求。爱生学校项目的推进,使高效课堂呈现出新的气象。过去,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总习惯说“谁来给老师说说?”“读给我听听?”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也常用“让学生”、“使学生”等字眼。学习爱生理念之后,老师们的课堂用语开始起了变化:“你是怎么想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请你来读,期待听到你悦耳的声音。”教学设计在表述上也改为“通过……学生能够……”,外显的变化反映出的是教学立场的改变,教师的强势在渐渐消退,而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

根据爱生学校的标准,有效的教与学被解释为“通过有效的教达成有效的学的师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不仅是教师教,学生也应该参与“教”,看重的是“师生活动”基础上的“生生活动”;而“有效”也不再单单指向学习成绩,而是着眼于学生是否得到了主动、全面,有差异的发展。就连“教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爱生学校也告诉老师们,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调整和创设。现在的天桥区中小学课堂,处处洋溢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快乐,充满了师生智慧的碰撞。以学生为本的“有效的教与学”正在形成。

来看一节小学三年级的作文课。老师先出示一个句子:“小鸟飞过天空”,然后变成一个填空“(     )的小鸟(     )地飞过(     )的天空”。孩子们开始踊跃填写:可爱、美丽,自由自在、慢慢,湛蓝、广阔……“孤独的小鸟!”一个瘦瘦的男孩站起来大声的说。老师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轻声询问和鼓励了他,而后请全班同学为他鼓鼓掌。

接下来是讨论如何把段落写具体。老师请学生按组别分别拿出事先发下的红黄蓝绿的纸条,上面印着不同的语段,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对语段的修改,总结把段落写具体的方法。数分钟后,小组代表起身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出了“要有细节描写”、“要调动看、听、闻、触、查等多种感官手段”、“要运用修辞”、“要多用动词”等写作要点。之后,老师让孩子们拿出放在抽洞里的花生,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然后仿照刚才总结的方法说说怎样写花生。很快有了回应:胖胖的花生仁像小宝宝……我拿、捏、剥、搓、闻、吃……最后,让每位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写一段话。明湖小学这项“感知技能习作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使得令很多老师头疼的小学生作文教学变成了由衷的快乐和高效。

写作就是写思想,但教写作不是教思想,而是教形式——不是教“说什么”,而是教“怎么说”。“感知技能习作教学法”可谓切中作文教学的肯綮。可见,“有效的教与学”确立的根本,在于教法,更在于老师的教学思想。

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天桥区还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实现了“爱生学校”指标中所提出的,让孩子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得到生活技能的提高。区教育局还鼓励每一所学校开发适宜本校实际的特色课程。

走进北坦小学,独具特色的“一日校园生活课程”使孩子们无时无刻不身处教育之中:晨曲、晨诵、升旗、课间系列、阳光大课间、午餐、书法大课堂、暮醒、放学,每一个在校环节都被设计为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他们的“节日课程”更是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各学校开设的一年级新生入学课程、六年级毕业课程,都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全区学校还普及了阳光体育大课间,开发了艺术气息浓郁的诗文操、彩球操、京剧操,创新了花样跳绳、篮球、排球、足球等传统运动项目。有的学校还取消了大课间的统一活动,让孩子们随心所欲的运动、玩耍。

黄台小学校长牛春华至今还记得刚来这所学校时的所见:“孩子们每天早饭都是在路边买,一边吃一边打闹着来上学,学习习惯更无从谈起。最让人揪心的是他们的眼神里常常流露出的那种自卑。”经过深思熟虑,学校专设的“入学第一课——夸家乡”开讲了。讲台上,海边的孩子带来了海鲜,东北学生表演了二人转,贵州孩子带来了民族服饰,孩子们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五彩斑斓的神奇之窗。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有“地位”,学校还成立了“雅行使者责任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身着“制服”执法,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做好自己……一个个舞台的搭建,让外来的学生娃真正昂起了头,快速融入了这个新的家园。

开展“爱生学校”项目伊始,明珠小学在“前测”时惊讶地发现,学校存在明显的“男孩危机”。31项前测指标中,男生有29项指标低于女生,日常教学中也能察觉到男生整体呈现弱势。基于这一发现,一整套“男孩课程”诞生了。老师们平时和教学中有意识地多给男孩机会,体育活动时专门为他们划出场地,同时强制男孩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学校专门为男女生设置了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男孩学习围棋、抖空竹、机器人搭建等,女孩则开设家政、陶艺等课程。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男孩俱乐部”。校长周晓琳说:“爱生学校就是要把教育的视角投向细节,一点一滴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间,每一个孩子都是教育的主角。”

不止是传统和特色课程,天桥区在占据教学前沿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赶上了时代的潮头。

华东师范大学郭景阳教授领衔开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活动,首先在济南市第十三中学展开。这一区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立足于“管理体系”和“知识体系”两个层面的建设,知识体系利用双向细目表从册、单元、课时进行重点知识梳理,管理体系则从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管理课堂三个层级引领学校发展。试验很快取得了初步成果,随后在全区范围内推开。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益,天桥区初中学考成绩实现连年攀升。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这一基于互联网的、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的开放式课程一经崛起,就迅速引发了国内教育教学的新一轮革新,“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这些昨天还显陌生的名词,今天就成了现实。天桥区教育局迅即展开培训,并很快在教学中加以尝试,“慕课”教学的巨大潜力让老师们热情倍增。

刚刚参加完国家教师培训的十三中数学教师刘景军兴奋地写道:“5天的培训,我像一个小孩子发现了一个心仪的玩具,由最初的迷茫、疑惑逐渐变成了深深的迷恋。我想,如果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录制成微课程,不就能影响更多的孩子吗?于是我设计了“刘老师帮你学数学”系列微课程,并在济南市首届微课程评选中荣幸的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接着,对微课程还一知半解的我接受了培训全区数学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及指导教师的任务。老师们说,接近三个小时的培训,他们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听下来的。其实,现今如火如荼的翻转课堂也并非新鲜事,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核心理念,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学案导学模式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微课程使翻转课堂变得‘高大上’起来,效果自然今非昔比。”

【维度三:“安全、健康与保护”】“叮叮咚咚……”下课的音乐声响起,二年级(1)班的王梦凡第一个冲出教室,和小伙伴们向校园西侧的小广场跑去。这是她最喜欢的小天地,软软的草坪上可以嬉戏打闹,黑板式的涂鸦墙上可以随意描画。这就是天桥区实验小学学生们的最爱——乐之园。在这里,软乎乎的地面可以尽情地跑和跳,更不必担心自己的“不规矩”会引来指责。

除了乐之园,学校图书室内低矮的书架、人性化的体育器材及不同高度的洗手池,每一处设施都在细节中体现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爱生理念。学校教学楼与厕所之间有一个拐角通道,以前课间孩子们常常在这里“撞车”。学校就在教学楼口设置了镜子,自此这里再也没有发生意外。

健康、安全和保护是爱生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假如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那它就不是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当然也就无法被称为“爱生”。在天桥区的校园中,体现对学生保护的细节随处可见:铺在攀登架下的保护垫、舞蹈室墙壁上的海绵软包、校园中包覆了彩色塑胶的安全棱角,还有饮水机前画出的一米线,并有学校的吉祥物“泉娃”在旁边提醒:一米线,要排队哦!小小细节展示出的是大大的爱心。

一所好学校令孩子们心仪的还有色彩。行知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以什么色彩为主调呢?经过对诸多孩子的广泛调查后,他们确立了最受孩子喜爱的橙色。“我们曾让孩子们想象橙色像什么,孩子们会立刻想到温暖的太阳、金色的秋天、芬芳的果实、跳动的乒乓球……总之,在孩子们眼里,橙色是明朗的带着温度与笑容的颜色,像妈妈的眼睛,像老师的呼唤。学校的一楼大厅,就因其橙色的基调而被学生称为‘暖心厅’。”在色彩与空间的融合中,孩子们的心也变得像橙色一样明亮与灵动。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让孩子爱上一所学校,竟是从颜色开始。

在天桥区的许多小学,教学楼内就是一座座“天然图书馆”,办公区、教学区、功能区的走廊,处处有精致的书架和舒适的座椅、木凳,楼梯口的拐角处也被巧妙地设计成书窝。读书,成了自由随心、无时不在的“课程”。

在爱生学校创建中,有两个重要指标——“没有学生受到体罚、责骂或心理伤害”、“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富或父母职业类别而受到歧视”。这两个指标不仅仅考察教师的师风师德,也在考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否理想,学校是否营造了友善、和谐、尊重学生多样化背景的校园文化氛围。于是,北坦小学延续了这样一个传统。每个月学校都会把全校当月过生日的学生聚集起来,一人一个小蛋糕,还有一张与校长的合影,孩子们特感自豪。“我就是想让孩子们像亲人一样相处,这会是他们一辈子最美好的记忆。”校长王式斌说,“建设‘爱生学校’就是要上孩子们学会包容和友善,为他们创设安全温馨的人际环境。”

与环境安全一起得到重视的,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每所学校都普及了阳光体育大课间,一学期两次的根据学生身高调整课桌座椅高度,则保证学生正确舒适的书写姿势。同时,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建设被及时的重视起来,为此,天桥区成立了全区的社会情感学习指导中心,开通了心理教师家园、沙游港湾等QQ群,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海导航》。各学校积极筹建心理咨询室,普及心理辅导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开展了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践,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健康和友好的成长环境。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墙面进行美化,孩子们自己勾线,涂色,剪贴,墙上的照片会随时更换,有的旅游过后带回的优美风景,有赛场上小朋友们的优异表现,有获奖同学的精彩亮相……记录点滴成长的照片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学校还开发了诸如“书中人物走出来”等校本课程,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的社会关系,学习辨别是非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获得发展所必须的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与管理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维度四:“参与与和谐”】去年全区小学期末考试,交校路小学把学生家长请来当考官。家长们和监考教师一样,负责发卷、巡视、指导学生书写卷头,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进考场,让家庭、社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观念的转变正是“爱生学校”的理念所带来的。

《儿童权利公约》认为,家庭是保证儿童权利的最自然、根本的社会单位。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越多,学生的表现越好,特别是那些来自文化和收入水平较低家庭的学生受益更为明显。因此,在天桥区的“爱生学校”建设中,家校合作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天桥区所有学校都建立健全了家委会,家长不仅能因此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还可以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不少学校开设了“爸爸妈妈大课堂”,家长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讲解一些迥别于课本的鲜活知识,很受孩子们喜爱。

新苑小学的“心愿家园”家委会是“爱生学校”创建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书香四溢”经典阅读社团里,开学新进的1万册图书从贴标签到上架,全部由家委会的15名家长完成。班中的春游、元旦联欢会等活动都是由家委会的策划和举办的,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们的活动办得更好,还自己出钱买道具、做服装。在“梦想之翼”体育文化节上,身穿黄色T恤的320名家长志愿者活跃在会场内外,策划、联络、宣传、安保,当裁判、做运动员,体育文化节成了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快乐盛会。学校还与家委会联手,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科普、自然人文景观、劳动实践等十多个社会实践基地,组成了“心愿”活力课程……学校也因此在2012年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家长学校”。

天桥区通过家委会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也通过“小手拉大手”,促进了家长的成长和家庭的改变,也因此向社会传导了正能量,可谓一举多赢。

201410月中旬,喜讯传来,天桥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1013日,国家教育督导组开始对天桥区进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督导组随机抽查中小学校6所,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及政府工作努力程度,召开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校长、家长、教师4类群体座谈会,发放了各类调查问卷,随机访谈了公众。在随后进行的反馈总结中,国家督导组对天桥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对爱生学校建设、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社会情感学习中心建立、五名工程等举措给与了高度评价。

 

传承文化:架一座寻根的桥梁

无论是以修德为本的教育观,还是昭示着教育平等的有教无类;不管是课堂中的因材施教、启发愤扉,还是执着于教育事业的诲人不倦,亦或是爱生如子的仁德友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天桥教育中可谓根深叶茂,无处不在,如同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树,又如一块吸足水分的海绵,渗透在每一个孔隙中。

走进济南十三中的校园,迎面是一座宽22米,高6米的“杏坛六艺图”巨幅石雕,烘托出了“孔子文化”主题校园的浓重氛围。2007年,学校抓住天桥教育打造优质教育品牌这一发展机遇,开展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以打造“高雅的校园、儒雅的教师、文雅的学生”为目标的“孔子文化进校园”活动,时年九十四岁高龄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先生为学校题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此,校园里随处可见《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每班定期办起了“孔子文化”板报,学校举办了“孔子文化”论坛,组织教师赴曲阜参加祭孔大典,开展了“孔子教育奖”评选活动;学生也通过励志远足、主题班会、演讲会、社区实践活动,以及“孔子进步奖”、“孔子好学奖”“美德少年”评比活动等,了解传统文化,回望民族之根,践行中华优良传统。学校还依托《孔子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开展了儒家经典课前读、读本教学公开课展示、读本品读征文评选等活动,使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进学生日常生活。十三中因此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全国首所“孔子文化主题校园”。

校本课程中的传统文化

2014928日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国民教育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天桥区教育局研究确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发展策略,并于20144月颁布了《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推进方案》,明确“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载体,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进而形成天桥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区教育局申报了“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织学校加入《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组;鼓励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加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全面实施学科渗透,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国学经典纷纷走进课堂、校园,成为孩子们晨读、暮省的内容。暮春的一个下午,制锦市小学的校园里诗香阵阵,古韵萦绕。在《弟子规》、《诗经》、唐诗宋词的诵读声中,“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美德”特色活动拉开帷幕。此次展演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节目全部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伴随着悠扬婉转的乐曲,同学们时而对诵,时而唱诵,结合优美的舞蹈、刚建的武术,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荡涤着师生的心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芙蓉小学的校本课程《修身》由此切入,体现了他们对教育本原的把握。课程读本按年级分为六册:养趣、正行、立世、立德、启智、明志。内容采取儿歌形式:“每天早晨早起点儿,黄帽领巾戴齐点儿;见到老师礼貌点儿,打扫卫生积极点儿;楼道走路安静点儿,上课听讲专心点儿……”读来亲和近切,也因此荣膺济南市校本课程一等奖。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是天桥教育的特色之一。“明湖中医药校本教材”、“博文书法课程标准”、“北苑象棋校本课程”、以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为顾问的全区范围的剪纸课程……喜爱诗歌的汇文学校创建了“诗意校园”;北临黄河的二十九中利用校园周围遍布的黄河泥,打造出《泥塑》课程,特请中国黑陶研究所所长、工艺美术大师刘浩为指导老师;黄台小学与济南市京剧院结对,培养学生的京剧爱好;明湖小学的校园是毛泽东当年视察济南的纪念地,学校遂将毛主席诗词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编写成六册《明湖经典诵读》;传统诗书礼乐中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又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天成路小学研发的“国学音颂”校本课程,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习得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深得传统之精髓;师范天桥附属学校小学部开展中国传统武术项目形意拳,让学生在了解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强健了体魄。还有,堤口路小学积极开发传统射箭课程,这本就是自西周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此外,天桥区还鼓励全区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教案、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培养一批在传统文化领域各有专长的教师,组建传统文化志愿者宣讲团,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面。

社团与活动下的文化传承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要以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区教育局统一要求下,辖区各学校纷纷成立各类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书法课上,孩子们端端正正,握笔挥毫,学写字就是学做人,横平竖直,堂堂正正;茶艺课上,“听荷茶社”的小同学正在优美的古筝声中接受资深茶艺专家的辅导;京剧社团里,孩子们唱京剧,画脸谱,做面塑,亲身感受着国粹的永恒魅力;定期举行的象棋比赛,每每让孩子们杀得地暗天黑,却又从中领悟到做人的真谛:“走好每一步,步步有精彩”。还有传统游戏:跳房子、滚铁环、抽陀螺……

清河实验小学的杂技早已是名声在外,学校曾为国内多个专业团体输送杂技人才20余名,是闻名全国的杂技人才摇篮。作为省内唯一拥有校园杂技团的小学,他们在提高的同时,立足学校“小蓓蕾”杂技社团,通过体育课、音乐课、大课间等活动,引入转手帕、抖空竹、晃呼啦圈、竹竿舞以及由耍草帽衍生出来转球等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杂技相关技能的训练,将锻炼身体与传承文化融为一体。

仪式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有形载体。仪式所营造的特殊的体验空间和由此唤起的神圣、庄严的情感,有一种温暖的特别之处,它帮助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启迪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培养起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当新学年到来之际,芙蓉小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入学仪式,行开笔礼。那是一个庄严的日子,全体新生集合在操场上,整肃衣冠,击鼓明志,向老师行拜师礼,向家长行感谢礼;老师为每个孩子“点聪明”,以示开启智慧;所有新生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下入学第一字——“人”,当孩子们高举起大大的“人”字时,他们的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对长大成人的渴望。

与开笔礼相应的仪式还有同样隆重的毕业典礼。毕业学生身着黑色“学士服”,在音乐声中,弯腰走过低矮的象征入学时的“童年记忆”之门,然后穿过高大的象征未来、走向希望的未来之门;从校长手中郑重接过碧绿如青青荷叶的毕业证书;然后,最后将一块块写满名字的鹅卵石放在校园大树下……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天桥区,每逢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各校都要举行相关活动。此外,一些几近被遗忘的民俗节日,也被他们“打捞”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二月二是民间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我国传统的“春龙节”。这一天,制锦市小学校园里张灯结彩,同学们赏花灯、听故事、吃豆子,共同体会劳动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一桥飞架南北,共享高位均衡

古老的黄河流经天桥,将这片土地一分为二,留在南岸的是发达,抛给北方的是贫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这样的落差,而今是到了反哺乡村的时候了。为了突破这黄河天堑,实现南北教育的均衡发展,天桥区近些年来坚持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强力提升黄河北两个乡镇、18所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水平,令城乡学校实现了无差别配备。如今,乡村学校的某些设施甚至连城里的老师都羡慕不已。

但是正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优质的师资队伍才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这,恰恰是农村学校最大的短板。于是,一次史上力度最大的城乡学校互助交流在天桥大地上展开了。

架一座桥,助两岸齐飞

2013年,天桥区教育局以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黄河南北各15所小学结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实现“城乡联动、共享资源、辐射带动、共同发展,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教师成长等内涵方面实现‘规范、特色、优质’发展,以此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意见》规定,“共同体”采用“一所学校,两个校区,统一管理,捆绑评价”的运行模式,组建后即为“一校两区”——总校(城区学校)和分校(农村学校),城区学校校长任总校长。经费由总校统一管理、分帐核算,总校要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等加大对分校的扶持力度。“一校两区”内,干部教师原工作单位和身份、校产、资源等隶属关系不变,所有教职工由总校进行统一调度。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由区教育局实施捆绑评价。

成效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向北跨过黄河,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操场的硬化、校园文化的整体提升、1300万元的资金投入,让明湖小学大桥镇第一中心小学校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湖小学校长陈殿军说,“以前黄河北的学校几乎没有像样的功能室。现在,标准化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功能室,跟市区内的学校一个样。”

明珠小学与桑梓店镇周闫小学结对后,校长周晓琳每周都要到周闫校区办公两天,还从总校调配了3名骨干教师前往任教,周闫校区则派出3位教师到总校“取经”,6位教师还拜总校的6位名师为师傅。连编班都实行统一序号:总校是123班,分校就是456班。才短短几个月,两校就俨然成了一家人。“共同体让资源共享真正变为现实,教师从过去的‘学校人’变成了‘区域人’。这意味着学校再也没有了城里和农村之分。”周晓琳说。

这就是“紧密型”,过去的帮扶是两只手,通常不过象征性的拉拉手,搞点友情赞助;现在变成了同一只手,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别人”变成了“为自己”,真正的荣辱与共,焉能不尽心竭力?在很多共同体,总校分校同开班子例会,同开教代会、运动会、表彰会,统一制度、统一规划已成为常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流程、统一考试检测、统一阅卷分析已成为必需;通过网络视频同时集备、随时教研,已变为现实。

2014624日《济南日报》头版头条以《优质教育之花遍开黄河两岸》为题刊登报道:为了让即将上学的孩子“进城”上个好学校,家住天桥区桑梓店镇刘庙村的张大哥一家两年前就筹划着“南迁”。刘庙小学成为区实验小学的分校后,张大哥和许多有同样想法的家长改变了主意,“‘共同体’把名校送过了黄河,送到了咱家门口,我们还挑啥?”

区教育局也竭力为共同体的运行创造条件。在为每一家共同体学校配备一辆商务车的同时,又开通了5条教师班车线路,为200多名教师解决了南北奔波的后顾之忧。“现在,再也不用为赶不上公交车耽误上课而担心了。”老师们高兴的说

共同体带来的不仅是优质的师资,还有学校教学特色、观念、制度上的革新。共同体成立后,城区的总校纷纷打开大门,博文的书法、堤口路的小交警韵律操、明珠的特色航模、北坦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新苑的剪纸艺术、无影山的养心阅读、天成路的心理健康教育、黄台的雅行教育、芙蓉的修身课程……原本只属于总校的特色标签,现在成了总校与分校共有的特色。

杏元小学地处偏远,自打与黄台小学结为共同体,学校很快召开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次运动会,入场式、花束队、各项竞赛一应俱全,孩子们别提多兴奋了。连周围的乡亲也赶来了,定要看看这城里学校才有的运动会是个啥样子。

桑梓店镇的周闫小学,几年前还只一个小院、几排平房,而今已变身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走进一间教室,屋内宽敞明亮,落地空调、电子白板一应俱全,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各个衣着整洁,精神焕发。执教者是本地的一位年轻老师,提问范读,指导讨论,亲切从容,舒卷自如。轮到孩子们齐读课文了,30多个孩子,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但所有的孩子都在卖力气的把课文读出来,真诚地、心满意足地享受着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是孩子们在用鲜活的生命诠释着对求知的渴望,如听涛涌,如闻天籁。

“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就是这样改变着农村教育的面貌,也同时改变着支教老师的精神世界,乡村老师的谦逊质朴、勤奋乐观,他们的一专多能和蓬勃的创造力,让城里来的老师深受教育和鼓舞。在帮带农村教师的同时,老师们也在提升着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不啻是最好的教师培训。”校长们高兴的说。

当然,再紧密的的共同体也不能止于输血,农村教育的长久发展还在于再造造血功能。对此,天桥教育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远的目光。在他们看来,共同体建设不应追求城市模式的移植,更应该突出农村特色的彰显,在逐步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符合农村学校发展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何使一批本土的学校管理者、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支撑起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学校各展其长、美美与共,才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一项改革盘活一方资源

【区管校用:“学校人”变成“区域人”】一边是教师配置的严重失衡,一边是人事制度的高度僵化。长期以来,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扰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因。

像许多地方一样,天桥区也面临着教师整体严重超编,但一线又严重缺少学科教师的“超编缺员”现象,导致学校聘用临时人员过多、师资学科不配套、人员分布不均衡。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天桥区的学校自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老城区的学校;二是黄河南岸原城乡结合部由三个乡镇办转为区属公办的学校,称为“原三办”学校;三是黄河北纯农村学校。老城区的学校严重超编,如有的小学仅24个班,却有120多位教师;而原三办学校却普遍缺编,有的甚至连课程都无法开全;至于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更为严重,且年龄趋于老化,学科极不配套。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希望从农村向城里调动,从城乡结合部向老城区调动,而且能调走的往往是骨干教师。这种逆向流动严重影响了天桥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发展的均衡。如何实现教师队伍的正向流动,即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热点学校向非热点学校流动,城区学校向原三办学校和农村学校流动,成为天桥区实现教育高位均衡所必须破解的首要问题。2010年以前,教育局也曾开过展教师交流工作,但因采取的是人走关系留的方式,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师希望获得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本无可厚非。实现教师的正向、合理流动,靠的只能是完善的制度,而非教师的觉悟,更不可能是行政的压制。

2010年上半年,天桥对全区师资现状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完成了定岗定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师“区管校用”的管理体制——自此,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区域人”,区域教师的良性流动初见曙光。他们的做法是:

其一,从2011年开始,新教师招聘均采用教育局统一发布招聘计划、统一组织招聘;新教师录用后,公布学校招聘计划,由教师根据分数自主选择学校,使教师从入行之初就建立区域人的概念。同时,在确保老城区学校教师结构性补充的前提下,将新教师向缺编学校、农村学校和原三办学校倾斜。

其二,人走关系动,区域内调动教师。一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二是根据正向流动的原则,允许教师根据个人需求,提出申请自主调动;三是由缺编学校向超编学校公布岗位需求,教师自主选择应聘;四是在前三个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全区超缺编现状,依据教师的住址、年龄和工作情况,在超编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实施教师行政派遣。

新的人事制度实施以后,超编学校如释重负,缺员的学校如久旱逢甘霖,困扰学校多年的师资匮乏的矛盾就这样解决了。经过几年的探索,“区管校用”的管理体制已日趋完善。可以说,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了教师的“正流动”,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现今,天桥区还将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由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身份”管理权;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合同,实行“岗位”管理权;分学科设置岗位,在区域范围内实行教师岗位调配,加大全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从而实现“区管校用”的最终目的,推进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

【管理的决定因素是人】制度是管人的,又是由人来管的。对于管理而言,好制度只是一个条件,决定的因素还在于人。比如一个局要看局长。天桥区教育局局长张萍,10年的班主任、5年的学校中层干部,3所学校、8年零8个月的校长经历,是全国十佳小学校长、2009年度全国名校长、山东省首批科研创新校长、济南市十大杰出青年、首批“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2010年初就任天桥教育局副局长、局长,是名副其实的专业型、创造型、实干型的教育管理干部。她勤勉、睿智、亲和,有思想、有情怀、有行动。在区委区政府“再造一个新天桥”的背景下,她的到来,带来的是一个局和一个区域的教育面貌的改变。

同样的,一所学校就要看校长。芙蓉小学校长张杜鹃2011年履新时,这所学校已经跌到了冰点:荣誉奖项为零,校本课程为零,教科研为零,学生社团为零……更兼人心涣散,校风颓败,一年级学生一出校门竟然就随地大小便!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一年后,学校就跻身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随后,全国魔方公开赛金奖、市合唱节比赛和校本课程一等奖,巴乌社团参加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展演,……仅仅三年,一所跌至冰点的学校一年入常规,培根蓄势;两年见成效,叶茂枝繁;三年刮目看,已是姹紫嫣红。足令人想起清代诗人王士祯初来济南时的那一声惊叹:“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正见济南山。”

在天桥区,这样的妙手回春的校长比比皆是,他们无疑是挺起天桥教育的脊梁。

汇才现在是名声鹊起了。可是当年,孟祥龙接手这所由企业移交地方的学校时,全校没有一间功能室,能用的电脑不过两台,且管理阙如、人心散乱。尽管初中升学成绩一直在天桥区名列前茅,但应试教育特点显著、发展片面。为了擦亮“汇才”两字,五年中,孟祥龙把他的管理思想与智慧注入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党总支—学校班子—中学、小学部办公会三级管理体制;试行了“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因事设岗,因岗选人,让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岗位上。教学方面,汇才提出了高效课堂的三个着力点:有效设问、有效参与、有效检测;概括出了“问、思、动、拨、测”五要素课堂和“瘦身、提神、增效”的课堂基本特征。

在孟祥龙看来,学校管理重在理而不是管,管得住人可能管不住心,故而只有理得好,才能风清气正、运转顺畅、执行到位、工作高效。校长要学会把你的思想变为文化去引领,要能够始终保持教师队伍的激情,有一种从内心渴望教师成长的愿望。汇才从2011年开始发力,11个教研组荣获市优秀教研组;天桥区优质课一等奖13个,汇才就有8个;青年素质大赛一等奖8个,汇才就拿4个;鼓号队从无到有,一举拿到济南市金号奖;教师自编自导的话剧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表演获一等奖;初中升学率更是稳居前茅。“其实我心目中的校长就是思路清晰,张弛有度,有引导力;宽容大气,刚正不阿,有向心力;热爱事业,尊重团队,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孟祥龙总结说。

风格即校长。相比孟祥龙大魄力、强气场,北坦小学校长王式斌更多的是怀着一颗平常心,这使她的小学校少了许多功利,多了许多温暖与幸福。

在她眼里,教学好比烹饪,内容是“吃什么”,技巧则是“怎样吃”。“我个人认为:‘吃什么’远比‘怎么吃’更重要。记得我们小时候缺盐少油的,但没记得同学中谁挂了吊瓶。这给我很多启发,好吃的不一定是有用的,粗茶淡饭,萝卜白菜保康健”。

至于“吃什么”的标准,王校长说,重要的是“适合”。不能每天吃海参鲍鱼,终归也要喝点稀饭,吃点咸菜。教育需要精心安排一些“接地气”的东西,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到孩子们的成长背景和学校的文化背景。另外,要适量。当下我们主要的问题是教学的内容安排的太多,容不得孩子们有任何休息、休闲的时间,把孩子们塞成了“厌食症”。“我倒是认为少一点没有什么坏处,少一些内容,让孩子多一些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这使人想起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的一句名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是浪费时间。”即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时间。

为此,王式斌把教学的内容的改革定位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语文课上会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数学课上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校本特色也从不追求新奇与高端,“我眼中所谓‘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不是把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来做,我更看重孩子当下的成长和幸福。”王式斌说,“这样的理念下,我安排的内容都是解决孩子们实际问题的。在北小上学的孩子会自己洗衣服,用各种厨房小电器,制作简单的饭菜。在我看来,会做家务,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以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就是特别高贵的事情;孩子们可以拿起剪子剪纸,拿起针线绣花,拿起螺丝刀把松动的螺丝上紧,这些就是高端的事情。”

北坦小学的这些粗茶淡饭让孩子们越吃越有滋味儿,越长越健康。看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王式斌体验到了一位小学校长的真实幸福。

……

天桥,要说的话还有许多,要描述的事迹没有尽头,要抒发的感慨何止千万。回望天桥教育,一如赵孟頫那幅青绿山水图,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

 

(《山东教育》2014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