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
发布日期 : 2014-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 王维审
遇到一位语文老师,谈及现在的语文教学,他对我讲了自己遇到的困惑。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一段心情,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简单的涂鸦配上寥寥的文字,只要是能够把自己一天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份“额外”的作业,比那些真正的作业还要重视。现在,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完整的绘本故事,有的学生写起了连载小说,有的学生把几年的心情日记做成集子。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因为写作,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学习。
为了让学生坚持写下来,他每天都要把学生写的所有“心情”读一遍,还要写几句鼓励的话,这让原本就琐碎的教学工作显得愈加繁重。办公室的人每每调侃他:“你这是自我加压呢,还是嫌咱们的常规工作太少呢?你这不是找活干吗?”背后也有人嘲笑他:“这么折腾,也没见成绩好到哪里去!”因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写日记,教务处检查的时候也只检查高年级学生的“周记”。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他做了这么多学校没有要求做的事情,纯粹是“自找麻烦”。说的人多了,他也开始动摇了,他不能确信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其实,这绝对不是个案。随着社会环境和功利思想对教育的介入越来越多,教师这个群体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显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你对学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学生成长的结果却不一定附加在你的身上,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用来形容教育效果的延时性。也正是因此,很多教师不得不在“为了学生一生奠基”与“为了自己的考核成绩”之间权衡着利弊,做着艰难的选择。这位语文老师的困惑也许就在于此,自己所做的一切确实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利,自己也为此而付出了很多。但是,在现有的评价制度下,这份付出却不可能给自己带来任何现实的“利益”。
在有些老师看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即时的,为了在各种评定中得到认可,自己的教育就必须在短期内得到收益。于是,有人选择了拔苗助长,选择了应试教育,选择了速成教学。很多不能增加“分数”的教学内容被抛弃,很多不利于考核的教育环节被省略,很多不能带来即时效益的教育活动被压缩……教育好像是一个疯狂的赚分机器,一路轰鸣奔着功利而去。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教育已经沦落到考什么教什么、查什么做什么、评什么应付什么、流行什么跟风什么的地步。我们更不能否认,功利已经成为教育理所当然的追求,那些“为了孩子一生的教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不应该”。
诚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有所舍弃。陶渊明舍弃了“五斗米”,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舍弃了官场名利,道出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清幽;王维舍弃了浮世华美,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由此可以看出来,舍弃是一种境界:为了追求大山的巍峨雄峻,就必然要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而我们教师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机械重复的枯燥练习,兴许能够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可能会给你带来年终考核的优秀,但与学生的自由快乐相比,就应该舍弃;身陷俗事的利益纷争,也许可以为自己谋得一份荣誉,挣得一些现实的收获,但与教师的自尊和未来相比,就应该舍弃。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牵引一股波涛行走的,可能是它身边的一段岸;牵引千条江万条河,后浪推着前浪向着同一个既定方向前行的,则只能是那众望所归的大海”。我们当老师的,是做牵引一股波涛的河岸,还是做牵引千万条大江大河的大海,就在于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一种舍弃。
我希望是后者,因为只有舍弃了眼前的小河岸,才有可能收获教育的大境界。
(《山东教育》2014年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