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发布日期 : 2014-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记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

本刊特约记者   胡乐彪

 

【编者按】

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老化、学生流失较多、留守儿童管理困难……这些,往往是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偏居沂蒙山区一隅的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亦不例外。

然而,这里却有这样一位小学校长,他25年如一日,从教师到校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一步步破解着这一道道教育难题——自己动手建教学楼、维修校舍;以自己的热情感动退休教授到学校培训师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留住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想方设法关爱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放心……这些年来,他走遍了镇内的每一个山村,翻越了200多座大小山头,到学生家里走访2400多次,写下了46本、几十万字的教育札记和家访日记,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累计达82000多元……被当地媒体誉为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之际,本刊特别刊发长篇通讯,向读者推介全国优秀教师、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的感人事迹。

 

出泰沂山脉西南麓的枣庄市山亭区新城往东,钻进层峦叠嶂的大山,约15公里,便可看见一高耸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里,便是徐庄镇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

校园环境幽雅,榴花如火,百日红、月季争奇斗艳,家槐、白杨、泡桐树、银杏树,更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抬望眼,学校周围高低起伏的山坡上,桃树、杏树、栗子树、花椒树、核桃树,果实挂满枝头。如今,刚过40岁的陆繁伟,如同那苍劲的虬枝,已扎根山区25年,用智慧和坚毅助推着一个个山里娃放飞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初见陆繁伟,高大魁梧的身体,红黑的脸膛,深邃而有神的眼睛,浑身透着大山一样的淳朴和倔强。他25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孩子们。

我问陆繁伟:“这些年,有没有后悔过?”他淡然一笑,说:“如果说有什么后悔的话,那就是我给孩子们铺设的道路还不够宽阔,不够平坦……”

多么质朴的话语!难怪他能被评上“全国优秀教师”。我半开玩笑却又由衷地说:“繁伟,你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

随之,接受采访的他的同事们,便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讲述着发生在陆繁伟身上的故事……

(一)

1988年,陆繁伟因身体原因无缘高考。求学梦虽破碎了,他内心却有了一个更强烈的愿望:当一名民办教师,尽自己所能,让山区孩子都能读上书,而且能读好书!

机会来了。那年9月,原来在崔虎峪村小学任教的老师调走了,村里的孩子们没人教了。

这时,老支书陆宪舟登门来访:“繁伟,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村小急需教师上课,你能不能担起重任?”

他二话没说,便从老支书手中接过了教室钥匙。

从那天起,低矮的教室里,47个一、二年级的孩子中又多了一个“孩子王”。

然而,事情并没有陆繁伟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走上讲台,陆繁伟满怀激情、绘声绘色地讲着课,可台下几个“好动者”并不领情,洋相百出。这还不算,由于山沟闭塞,山里的孩子见识少,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每天的课堂上,常常是他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收获却不多。

经过不断琢磨和反思,陆繁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教学时方言与普通话“惹的祸”。

为使自己尽快胜任教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他勤奋自学,虚心请教,首先攻克了汉语拼音教学这一关。每次授课,他都尝试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在如何把方言转化为普通话训练上,我要求学生在写字时,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不会拼的画‘O’。同时,集中训练学生查字典、词典,时间长了,他们课堂上也能尝试着说普通话了。”陆繁伟说,此后的课堂,他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第二年,在全镇组织的一、二年级语数学科统考中,崔虎峪小学成绩跃升至前三名,学校也被评为“镇先进学校”,摘掉了多年落后的帽子。陆繁伟也被同行和村民们戏称为“牛人”。

对此,陆繁伟并没有满足。求知若渴的他,1989年考入枣庄师范专科学校,人生路上又一次扬帆起航。

能有机会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并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梦乡时,他早已起来学习;入夜,他改完作业,备好课,还要坚持研读教育心理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

陆繁伟一心想当个好老师。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自学进修了本科文凭,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学习到先进经验,他利用多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到枣庄、临沂、莱芜等地拜名师,只要有空,他就去请教,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那一道道弯弯的山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次教学活动后,镇教委一个领导说:“陆老师是个好苗子,应该好好培养。”肯定的话语,又给他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19989月,陆繁伟要在全镇上一堂公开课。这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誉!

听说枣庄师范附小的贺成金老师是“山东省特级教师”,他便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让贺老师指导一下我的教学?可是,自己与人家素昧平生,贺老师会帮助吗?为了能得到“真传”,陆繁伟还是豁出去了,决定上门一试。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凌晨4点,他骑上自行车,顶着满天星斗,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往百里之外的枣师附小所在地——枣庄市峄城区。

那时,不像现在信息畅通。由于事前没法联络,几番打听,当陆繁伟到达贺成金老师家时,碰巧他回台儿庄老家了。没办法,陆繁伟便一直坐在贺老师家门前等候。日落西山时,贺老师终于回来了。

当明白来意后,贺成金被陆繁伟的真诚所感动,放下行李,便帮助陆繁伟解析教材,设计教案,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

取得“真经”的陆繁伟,连夜摸黑骑车往回赶。雄鸡报晓的时候,他才回到学校。经过名师指点后,陆繁伟的这堂课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听课者的交口称赞。

从此,陆繁伟更加执迷于教学。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今后所有的课,都要以这次公开课为标准,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山区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宋庄小学执教期间,陆繁伟做过一次教学实验:一节课结束后,他讲课内容只有几名学生听懂;再讲一遍后,又多了几人听懂;最后讲了五遍,才让所有学生听懂。由此,陆繁伟总结出了因材施教法,无论教哪门课,他都会做到分类教学,分类辅导。

这招果然奏效。2000年,陆繁伟班上的38名学生中有35人考入区重点中学。其中,有6人跻身前10名。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在山区引起了巨大轰动。2001年,镇上把他调到共青希望小学任教导主任,次年又任命他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领导的信任,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更大平台和空间。仅仅一年,陆繁伟硬是把共青希望小学,从全镇的基础薄弱校打造成教学示范校。

作为一名校长,陆繁伟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不仅在学校举办各类研讨活动,还常常让老师们走出去,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

陈宇晗老师说:“陆校长只要听说市里有公开课或优质课活动,不论远近,他都会组织老师们去听课。”

“租车的费用,大都是陆校长自己掏腰包。”张德荣老师补充道。

在陆繁伟担任校长的那几年,学校有一大批老师参加市级教学活动并获奖。因此,徐庄镇所有学校掀起了学习陆繁伟“对老师负责”的做法。

25年来,陆繁伟已执教区级以上优质课、示范课160多节,主持编写了《山雨》《山韵》《根雕制作》《奇石的收集和审美》等校本教材20多套,发表《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怪圈》等教学论文17篇,其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并主持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整体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二)

在崔虎峪村小学任教时,一次经历让陆繁伟终身难忘。

那天,他正在上课时,狂风肆虐,暴雨突降。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瞬间砸中了头顶上的三间石墙瓦房,雨水顺着漏处灌了下来。

“晴天太阳晒,雨天雨水淋。”陆繁伟回忆说,师生们只能这样凑合着上课。事后,他多次找村里,但村里没钱,修房的事情只好作罢。

孩子们眼中的渴求,让陆繁伟决定另辟蹊径。

陆繁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商量,把准备结婚的新房子腾出来,给孩子们上课。深明大义的家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同意将学校搬到家里,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经过村、镇的努力,学校争取到区教育局划拨的5万元建校资金,在崔虎峪村西废弃的坑塘上建起了新教室。

“由于资金短缺,建筑队在校舍完工后便撤了出去,留下了高低不平的场地。”李宗防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孩子们尽早回来上课,陆繁伟老师主动接下了平整场地的任务。”

不少村民看到,每天放学后,陆繁伟都会亲自动手,用镐头刨开山石,用地排车运往坑底,削高填洼。场地整平后,陆繁伟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山上拉来山石,建设院墙。每天运石五六趟,风雨无阻,连续拉了十多天,手上磨出了一道道血口子。

很快,一座两层教学楼在崔虎峪村拔地而起,从此成为枣庄市山区农村第一座简小(13年级)教学楼。

教学楼建成后,当时的枣庄市教育局局长李红前来视察,当了解到陆繁伟建校的故事后,李红说:“虽然你很年轻,但是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希望。”当即决定给予陆繁伟5000元的个人奉献奖。

后来,这5000元连同区教育局奖励的2000元,全部被陆繁伟拿出来,花在了学校建设上。为此,有不少人说陆繁伟“傻”。

2009年,陆繁伟来到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担任校长。当时,校园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教学楼漏雨,教学质量下滑,大量学生流失。

放眼学校,陆繁伟心里一阵难过。因为孩子们连个完整的学习场所都没有!

于是,他带领教师修补楼顶。由于不懂技术,用水泥修补后很快便又漏雨了。后来,见到有开着机动车到村里专修楼顶的工匠,陆繁伟便请工匠做了个预算。工匠按每公斤防水胶10元乘以楼顶面积计算,再加上工时费后,开出了15000元的价格。

15000元,对善于精打细算的陆繁伟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不堪重负”的他,只好“忍痛”看着工匠离开。

不过,精明的陆繁伟派朱传峰老师骑上摩托车,悄悄地尾随在工匠身后,暗查工匠从何处进货,并偷偷学习熬制原料的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天后,朱传峰终于“侦查”到工匠的货源供应处。一打听,才知道这种类似沥青的固体防水胶,每公斤价格才1元钱。

“如果去掉工时费,我们修补楼顶,1500元就够了。”陆繁伟说,那一次他差一点“上大当”。不过,自己也长了不少本领。

随后,陆繁伟带领老师们施工。他本人从事的是最重、最危险的提升防水胶任务。一天,他站在楼顶边缘往上提防水胶时,一不小心踩到沥青上,脚下一滑,从楼顶掉了下去。幸亏他眼疾手快,一下子抓住了一楼与二楼中间的走廊栏杆。但是,右下腹还是碰到了铁架子上。

到了晚上,碰撞部位开始隐隐作痛,并肿了起来。第二天,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陆繁伟才来到市中区医院做了个CT,才知道伤到了肝部,导致胆囊破裂,需要手术。

为了省钱,陆繁伟没有在市中区医院手术,而是选择在一家私人诊所摘除了胆囊……

“由于医疗条件差,手术后晚上5点多,他突然全身发抖。我连忙叫来救护车,将他转院治疗,一个多月后才转危为安。”每当想起这些,陆繁伟的妻子李秀英至今还心有余悸,眼里噙满泪水。

在陆繁伟住院期间,至少有400人先后到医院探视过他。这其中,既有领导,也有同事;既有村中老人,也有他的学生。

至今,每当说起这些,他的脸上便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或许就是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的满足感……

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时,陆繁伟又一头扎进学校的各项事务中。“如果不把学校办好,我觉得对不起这里的老百姓。”陆繁伟说。

改善办学条件,资金是关键。可是,一个小小的学校,哪有什么钱啊?

李宗防老师说,在山亭,了解陆校长的人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高级乞丐”。只要是从这里走出去且小有成就的人,陆校长都会亲自去拜访,请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几年下来,陆繁伟“化缘”的资金高达50多万元。

就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共青希望学校变成了一个洁净清馨的育人乐园。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窗明几净,明亮的教室里书声朗朗,操场上欢声笑语。同时,学校配备了希望书库、希望电脑室、三辰影库等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图书、体育设施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摘取了全国模范希望小学、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的改善,让流失的学生纷纷“回炉”。学生由此前的500人,一下增至现在的900多人。32名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课改标兵6人,区级骨干教师、课改标兵3人。整体教学成绩全区首屈一指。

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流血流汗的付出。

“这些年来,他走遍了镇内的每一个山村,翻越了200多座大小山头,到学生家里走访2400多次,写下了46本、几十万字的教育札记和家访日记,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累计达82000多元……他是山区教育的‘领跑人’。”山亭区教育局局长高玉龙介绍说。

(三)

有一次,陆繁伟到枣庄市立新小学听课。下午放学后,他看到城市的孩子,不是进这个特长班,就是去那个兴趣小组,课余时间过得充实而快乐。

“我应该为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做些什么呢?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更加快乐?”陆繁伟不停地思索着。很快,他便找到了突破口。针对农村山石土木随处都是的实际,陆繁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学生到山上找奇石、挖树根,成立了根雕制作和奇石搜集与审美课程研究兴趣小组。

陆繁伟还制定了《根雕制作和奇石探索与审美》课程研究方案,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中、高年级中遴选奇石爱好者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培养学生鉴别的本领,如奇石的分类、奇石鉴赏、收藏与鉴识、奇石配座、文化追溯等等。

奇石爱好者在陆繁伟的引导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野外搜集奇石作品,师生们的整个身心和感情都与家乡融为一体。

20112月,陆繁伟投资18万元建起了“奇石苑”,将搜集来的“中国石”“神虎望月”“智慧帽”“伟人像”“和平鸽”“桃园结义”“大闹天宫”等3900余件奇石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台上,从而建成了枣庄市最大的校园奇石展区。

在“奇石苑”,记者看到,小桥流水,鱼戏花间,柳丝飘舞,奇石吟唱,奇石园林俨然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组织学生进行奇石收集与审美的基础上,陆繁伟又开拓了彩泥画特色课程,并编制了《彩泥画研究》教材。目前,已吸引120多名同学参加该活动,制作彩泥画360多幅。

一枝引得百花开。在组建根雕、奇石、彩泥小组的同时,他还组建了京剧、黄梅戏、钢琴等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建是建起来了,可是没人来辅导怎么办?”陆繁伟心里有些焦虑。“有一回,我去市里华艺琴行看乐器,发现那里聚集了很多民间艺人在吹试各种乐器,便主动靠前与他们攀谈。”

了解到这些老人的情况后,陆繁伟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何不请他们到学校“义教”?

当知道有些老艺人爱好钓鱼时,陆繁伟向他们抛出了“交换条件”———他安排老人到学校后面的水库垂钓,老人则到学校指导孩子学乐器。

孙中金老人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每星期都会来学校辅导孩子。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有特长的老人都无条件地自愿来了,让农村的校园里到处充满了丝竹声与欢笑。

现在,农村的孩子一到放学时间,不是在校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深入到农家搞调查,深入田间做实验……他们歌唱着,记录着,议论着,收获着,感到新鲜、兴奋、开心。

与此同时,孩子们把自己在根雕制作、奇石搜集、学艺过程中获得的经历、感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其视野之开阔,题材之丰富,观点之深刻,语言之生动,都是陆繁伟过去所没有看到的,这就是“第二课堂”带来的变化!

20114月,学生陆全球发明的“地震报警器”代表枣庄市参加山东省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根雕制作、奇石搜集与审美课题与展牌荣获枣庄市第一、二届中小学生“小哥白尼杯”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彩泥画制作也在区、市中小学生科技成果展览大会上一展风采,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孩子们做梦都想走出大山,得到别人的认可!”说起孩子们的进步和成就,陆繁伟由衷地感到骄傲。

为了打破大山的封闭,陆繁伟总是在捕捉山外的信息,寻找最佳的教育契机。2012年,得知共青团省委将组织开展“心愿直通车”活动后,他便积极行动,毛遂自荐,将这一活动安排在他们学校举行,收获爱心捐款2万元。

此外,陆繁伟还与枣庄市立新小学、枣师附小等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对子,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让共青希望学校的孩子们都交上了外校小朋友,定期互访,共同成长。

“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的开展,让城乡孩子双方受益。“手拉手”也让山里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让贫困的孩子得到资助;城市孩子也从山里孩子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四)

采访期间,很多人这样评价陆繁伟:“谁遇到他,就是谁的福分!”这话一点不假。

李振是陆繁伟在宋庄小学时教过的一个学生。如今,他已大学毕业,留在云南工作。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陆老师经常让我去他家吃饭。既帮助我补习功课,也给予我生活上的资助。”李振说,最难忘的还是上高中后,一次打球时他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因为离陆老师家近,陆老师就将他接到家里照顾。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不方便上厕所,都是陆老师帮忙。

与记者通话时,李振几次哽咽。现在,只要回家乡徐庄探亲,李振总是先来看望陆校长。

共青希望学校背后是一座山,山那边的谢庄村住着一个叫菲菲的小女孩。母亲早逝,父亲当了上门女婿,她只能跟随大爷、大娘生活。一次家访时,陆繁伟看到小小年纪的她,既刷锅做饭,又提桶喂猪。当得知如果不干活就会挨大娘的骂,而且不让她上学后,陆繁伟多次上门与她大爷、大娘交涉,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且多次对菲菲进行物质资助。

自从2000至今,陆繁伟每年都会拿出一个月工资,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个不小的问题。作为贫困乡镇,徐庄镇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越来越多,从而造就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生活上缺少照顾,情感上缺乏沟通,学习上缺乏指导,行为上缺乏引导,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到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陆繁伟感慨道。

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陆繁伟探索出了一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的新路子———那就是以共青希望学校为依托,创建徐庄镇乡村少年宫,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

就这样,一所功能比较齐全的少年宫落户共青希望学校。少年宫还开设了电子琴、书法、二胡、笛子、象棋、手工制作、国画和舞蹈等多个兴趣小组。同时,面向全镇优秀教师招募了22名义务辅导员,担任留守儿童的辅导员。

现在,每逢周末周日和节假日,全镇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纷纷来到共青希望学校乡村少年宫,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唱歌、绘画,或下棋、打球,并可通过QQ视频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见面”对话。

在共青希望学校的辐射下,全镇12所完小全部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站,建立健全了镇域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帮助留守儿童,陆繁伟将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家访了一遍,给他们建立了档案,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少年宫里,人们不仅能看到留守儿童活跃的身姿、灿烂的笑脸,更能欣慰地看到他们精神上的变化。

赵振,是徐庄镇幸福庄村的一个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爷爷第一次带他来少年宫时,到了门口,看到满院子的孩子,他怎么也不愿意进去。看到这种情况后,陆繁伟让少年宫的老师,想方设法把他引导进来,热情地同他交谈,终于解开了他的心锁。

此后的日子,赵振如同变了一个人,不仅能自己主动来少年宫参加活动,还能与伙伴们融为一体,与老师和伙伴主动交流,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王雪,被父母寄养在徐庄镇安上村的姑姑家,父母不仅没尽到抚养的责任和义务,还想让这个幼小的女孩弃学打工。

了解这一情况后,陆繁伟积极与王雪的姑姑交流,与王雪个人交谈,并向其提供适量的物资帮助,使她坚定了上学的信心。

如今,在徐庄少年宫,这些留守儿童的特长和学业成绩,得到充分的培养、发展和提高。丰富的活动,消除了他们精神的空虚;充实的生活,挤掉了他们与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接触沾染的空间,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劳务输出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由于距家较远,一些留守孩子的午饭只能凑合着吃。这同样令陆繁伟揪心。于是,他在校园里开辟了农场,用自产的蔬菜办起了爱心餐厅。他倡导没课的教师献爱心,轮流为孩子们做饭,并亲自把关饭菜质量,确保学生吃得放心、舒心。陆繁伟规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只交成本费用,家境不好的孩子可免费去吃。

“为了弥补食堂资金的不足,陆校长常常自掏钱包垫资。有一次,陆繁伟将妻子卖兔子的钱‘偷’了去买菜,被发现后挨了一顿‘骂’。”张德荣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

徐庄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事迹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山东电视台、枣庄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报道,全省17地市乃至河南信阳、江苏徐州等地考察团2000余人次先后来这里考察学习。

寒暑沧桑,几度风雨。陆繁伟矢志不移描绘春蚕情愫,满腔热忱诠释红烛意义。他尽自己的所能,倾自己的心血,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了一片光明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陆繁伟当之无愧地荣获“首届感动枣庄教育人物”、枣庄市教学能手、师德标兵,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正值壮年的他,将继续把对教育的热忱融入血液里,把全国优秀教师的奖牌擦得更红、更亮。

 

(《山东教育》2014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