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

发布日期 : 2014-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日照市东港区曙光小学   邢纪峰

 

与昔日师范旧友相遇,他谈及自己所在的学校时说:学校明文要求教师上课必须统一使用“YS模式”,谁敢越雷池半步——课堂评估一票否决!笔者听后愕然不已,不禁想起少时读过的一个希腊神话:

有一个强盗,他拦路并不劫人钱财,而是逼迫路人和他一比高矮:凡比他高的,锯腿;凡比他矮的,拉长……

他这样做,或许是处于好意,想让世人都如他一样“美”。因为在他看来,他是天下形体最标准的人。这与我们某些学校领导的做法何其相似,可能领导们也认为“YS模式”是最美的吧!这种强盗逻辑十分可怕,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另一种万马齐喑式的悲哀。教学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泯灭了个性的课堂教学如同没有了个性的人一样不可爱。

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教师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否剥夺了教师思维、选择、尝试、创新的权利?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死气沉沉,本应勇于创新的教师墨守成规,这是否应“归功”于统一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道就是运用同一教学模式的队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更是课堂的评判者。正如特级教师蔡明所言:“课堂最忌模式化,再好的结构模式,一旦固定化,也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我们不难看到: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为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原本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不断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变革、创新的权利,不能让教师成为模式化的牺牲品。

简言之,模式本无错,都是统一模式惹的祸,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固定,断难统一!

那么,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应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呢?

内因是教学个性形成的关键。任何一个热爱教学的教师都应努力打造自己:读书、思考、实践和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教学个性是一个教师深厚内蕴的外在体现,只有当知识视野宽广无比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钱梦龙老师也说,增加青年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丰厚的学识及教育理论的积累,没有精确灵动的教学设计与操作能力,教学个性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当然,教师仅有个性化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门实用性艺术,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在知识构成的个性化画板上必须再着上教学艺术这道灵动的色彩,必须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教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整合起来,这种整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扬长避短的个性化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选取基本技能和基本领域中的一点或几点,结合自身特色去寻求努力的方向。日久天长,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就会慢慢转化为一种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就会打通知识与知识间的通道,个人风格也就在自然而然中产生了。

此外,形成教学个性还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研究教学艺术,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没有离开教学共性的个性,任何教学个性要显示出其美丽,不能有悖于教学规律,不能有悖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特点。强调共性与张扬个性对立而统一,这是教学的辩证法,这是教学的艺术策略。

二是模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是从最初的模仿开始的,要想有所创新,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我们在尊重并吸收优秀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认识、研究与实践。

世界是物质的,是运动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要兼容并蓄,不断变革创新才会有出路,才不至于昙花一现,才不至于热闹一阵后被人弃若敝履。敬请某些学校领导听课、评课时不要以“统一模式”取课,对教师求全责备。如此,教学园地的百花园里才会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山东教育》2014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