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避免情绪化给学生的伤害

发布日期 : 2013-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彭德正

 

我有一位朋友是大学的教师,有一次聊到对小学教师的印象,他说:“对小学教师的印象我是两个词:尊敬+恐惧。”在座的人听后感到诧异,纷纷要求其详解。他悠悠地说:“说尊敬是真心话,你们小学老师的那份爱心和耐心,确是我们大学教师比不上的。”“那恐惧从何谈起?”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显然有些急不可耐。“说到恐惧,就是怕你们小学教师太情绪化。”“情绪化,从何谈起?”看着我们不解的表情,他又说:“是的,老师的情绪化,特别是你们小学教师的情绪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给你们说个事,就明白了。”他喝了口茶,谈起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一件事。他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小家伙回到家对他说,再也不上学了。我朋友一听,很吃惊,怎么一年级就开始厌学了,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放学前,他儿子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小家伙的位子下有几张废纸,也没有弄清是谁扔的,就对着他儿子大发脾气,情绪非常激动,表现得极不冷静。他儿子是个很老实的小男孩,看到原来那么理智、文雅、谦和的教师瞬间变得武断、暴躁,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小家伙很害怕,不敢再见这位老师,也不想上学了。说到这里,我那位朋友郑重地说:“教师要理智地处理问题,不可情绪化,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面对的孩子小,他们没有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

情绪化,指一个人“过于敏感,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发生较大较明显的情绪波动,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在不理性的情感下所产生的行为状态”。

教师处理问题情绪化是有很大危害的。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付出的辛劳是巨大的。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学校生活规则都还没有形成,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肩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任。教师往往不堪重负,工作辛苦劳累,此时难免产生厌烦、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试想,教师辛苦工作一天了,就在放学前,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教师因为其他原因造成情绪低落,心绪烦乱,此时处理突发事件,都有可能表现出情绪化倾向。这时的情绪体验是剧烈的,人的理智受到抑制,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此时教师的心境处于消极状态,往往引发情绪化行为,即表现为鲁莽、激动等来发泄、缓解。此时教师处理问题的状态不仅“跟着感觉走”,而且“跟着情绪走”,就有了发生在我朋友儿子身上的故事。好在那位教师事后认识到了自己态度的不妥,向孩子道了歉,得到了孩子的原谅,消除了孩子心灵的阴影。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要谨记,儿童心智尚不健全,耐挫能力差,在发生问题时,恰恰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原谅,宽宥和鼓励。要多表扬,多给予灿烂的笑容和信任的眼神。情绪化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如何防止工作中的情绪化呢?教师防止自己处理问题情绪化,就要引入“情绪管理”理念,对自身情绪进行控制与调节。情绪管理,成为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所以,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

首先,教师要清楚自己情绪的弱点。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教师都知道自己的情绪弱点,要变事后的后悔和反思为事前的冷静和思考,找出自己的情绪弱点,列出自己容易情绪化的几种情景,在遇到相似情况时提醒自己学会调控。其次,采用延迟决断法。即遇到情绪激动时,不急于采取行动,先调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冷静后,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另外,平时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耐性,比如可以结合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练字、绘画、制作精细的手工艺品等。

教师都是爱学生的。管理学生,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愿景都是好的。有时的事与愿违,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还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在这个事业里,容不得我们个人丝毫的情绪化行为。

 

(《山东教育》2013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