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之“和”:木铎·大海·英才

发布日期 : 2013-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天作之“和”:木铎·大海·英才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巡礼

 

一所20109月刚刚建成招生的学校,何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广受赞誉,声名鹊起?这似乎是个奇迹,但又不是奇迹——沐齐风鲁雨,听木铎金声,展大海胸襟,汇四方英才,是此天作之“和”,地设高台,人尽其力,成就了这所新学校的崛起。不是吗?哪怕是一个婴儿,当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大海时,依然可以领略到壮阔的美景,而其自身也注定会成为一道风景。

 

学校:因“和”而立

根植于齐鲁之邦悠久灿烂的文明,依托北师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实力,浸润于青岛开放的蔚蓝色经济、文化优势,广纳各方教育英才,使得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显得不同凡响。学校甫一成立,即确立了“有特色、有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发展目标,力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全力打造山东一流、国内知名、世界接轨的蓝色教育品牌。而成就这师出浩荡、壮志雄心的底气当来自其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理念。

走进北师大青岛附校教学大楼的门厅,21个不同字体的“和”字簇拥着一个大大的行书“和”,银底黑字,笔势遒劲,质朴简洁,干净利落,从内容到形式,彰显出学校的文化精髓。“和”字之下,一篇200余字的铭文诠释了“和”之于师大附校的内涵所在——

千年齐鲁文化,百年木铎金声,当代教育之先锋,回归教育之圣土。此乃“天之和”。白沙河至、黄海澎湃,百川终汇海、海亦纳百川,师有幸授业于此,弟子有幸习于此,此乃“地之和”。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此乃“人之和”。杏坛和谐则桃李芬芳,此乃“行之和”。“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此为“文之和”。

此五“和”者,名副其实——齐鲁大地,尊传统、重伦理的儒家文化与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相融合,奠定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营造和谐安定生存环境、凝聚自强不息内生动力的精神之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作为自然、人类、社会、思维之规律的最高概括,时至今日仍是我们追寻中国梦的思想文化支撑。

200296日,由启功先生题写的“木铎金声一百年”北师大建校百年纪念碑落成揭幕,这座高大的锻铜木铎雕塑标记了北师大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历史功绩。木铎是北师大沿用百年的标志物,一种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论语·八佾》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上天让孔子出来做导师——一所大学用这一匡天下的圣物作为标志,其雄心自不待言。

开放的青岛,放眼海内,求贤若渴;百年北师大,坐拥优厚资源,广聚同仁共谋发展。200910月,北师大与青岛城阳区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创办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次年,首批小学新生入校。自此,一座规划为九年一贯制的崭新学校凸起在白沙河畔,大海之滨,美丽的蔚蓝群岛社区内。新新师大附校,将木铎镌刻在自己的校徽上,更将“胸宽入海、竞进似河、敢为天下先”作为“和”文化的精神内涵,此其志当不在小。

教育是人才的事业。师大附校有幸,在创业伊始就迎来了基础教育的英才翘楚。李玲,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百杰校长。20109月,经北师大对外合作办学部考察,她被推荐到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任副校长,次年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郭英、王香兰等山东省市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和省优秀教研员,学校还从北师大物色来了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定期接受北师大专家的指导,区政府专门为学校特批了10个骨干教师招录名额。优质人才的汇集,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

百川归海,“和”从中来。说起“和文化”理念的确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学校成立之初,校长李玲选择了一首开篇诗《我,铃儿,小鸟》:“我挥动双臂也不能像小鸟飞上蓝天\会飞的小鸟不能像我一样在大地上奔跑\我晃动身体不能像铃儿发出声响\会响的铃儿不能像我一样会唱许多的歌谣\我,铃儿,小鸟\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这首转引自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小诗,立刻引起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共鸣,特别是最后那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亲切质朴又意蕴深邃,且正好切合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呼应了北京奥运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和”。一个“和”字,接续传统,回应当代,也昭示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期许。很快地,“和”被老师、学生、家长所认同,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最终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文化理念。而《我,铃儿,小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的校歌,唱响在每一个快乐的清晨。

齐鲁、木铎、大海、人才;天和、地和、人和、事业和,凭此天作之“和”,人力之功,成就了师大青岛附校兀然崛起的佳话。

教学:缘“和”而美

师大附校大楼门厅里,高悬着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2010年为该校的题词:“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享受幸福的童年。”这一题词引发了师大附校人对构建“和文化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在他们看来,“最适合的教育”应该是遵循学科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学生所喜爱的和谐共生的教育。基于此,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基础必修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兴趣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德育微型课程等五课程相辅相成的“和”文化课程体系,意在养成“大德、大志、大雅”“大气、灵气、和气”的具有领袖品质的现代公民。

而今,走进师大附校的课堂,“和”文化课程的春风便会扑面而来,温暖、丰厚、祥和、快乐,不失传统而凸显现代——

用“生活作文”治愈写作顽疾

学生作文“没的写”“不会写”“不愿写”,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应试教育下的“模仿写”,又成为孩子说空话、讲套话、编假话的渊薮,极大扭曲了作文教学,误导了孩子的成长。而师大附校王香兰老师创立的“看作文、种作文、养作文、访作文、做作文、想作文、悟作文、赏作文”的生活作文课程,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孩子们写得出,写得好,写得快乐,作文课成了孩子们畅言表达,挥洒语言天赋的乐土。

这是一节五年级习作指导课:《观察与表达》。第一个环节是“前情回顾”,让学生“转播”王老师此前“‘渴’不可待”的“镜头”。很快地,孩子们就将“镜头”聚焦到了几个点上:王老师走得快、拧杯盖快、喝水快、表情痛快,并将王老师喝水时的动作细节用语言表述得清晰生动,一个渴极而饮的情景跃然眼前。

这才仅仅是为本次作文“热身”。果然,好戏出台了——在老师的邀请下,瘦瘦的刘建宇走上讲台,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吹泡泡棒。瞬间,45台“摄像机”一起对准了他,准备用眼睛捕捉每一个细节,记录在大脑里。

“噗——”随着刘建宇夸张一吹,泡泡一串串飘飞出来,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兴奋与惊叹。有学生开始跑下座位,不由自主地去吹飘荡在空中的泡泡,连老师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台上的同学更是兴奋,干脆走下讲台,在桌椅间“大棒”一挥,无数泡泡飘向孩子们的头顶,有人在吹,有人在用手拨弄,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每个学生都得以在“身临其境”中获得各自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和情绪的感受,为下一步的语言表达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和尽可能多的鲜活、可感的“说写”材料。

果然,在“精彩镜头回眸”环节,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展无遗。几个学生依次上台,开始用语言“回放”刚才的镜头:“刘建宇急急地跑上讲台——”“不对,是‘慢慢地’!”下面有同学大声纠正。“我们吹,老师也吹;这边吹吹,那边吹吹……”“泡泡破了,大家都发出遗憾的声音。”……孩子们的表述渐渐地丰富生动起来。老师又适时提醒:“同学们有不同的动作、表情、想法吗?有不同的泡泡吗?”“有大的!”“有小的!”“还有联体的!像双胞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把你观察到的这些‘不一样’写出来。如果写不出来,那就请倒倒你的‘录像带’,直至找到相应的语言。”

很快地,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这样的语言:刘建宇在掌声中激动地(也有:微笑地、大方地、自然地、高高兴兴地……)走上(跑上、奔向)讲台……五分钟后,不少同学的笔下已经有了百余文字:

——掌声中,刘健宇闪亮登场了。他像功夫大师似的做了一个深呼吸,走到台中间,不急不慢地拧开泡泡棒,蘸了一下泡泡水,让可以吹泡泡的地方靠近嘴巴……刹那间,泡泡就像赛跑似的涌了出来。当剩下最后一个大泡泡时,刘健宇一个箭步冲过去,蹲下,仰起头来,对准泡泡,“噗”的一声,刚要落下的泡泡又被吹了上去。飘飘悠悠,飘飘悠悠,大泡泡被送上了房顶……

——……泡泡飞上了天。有的碰到了“亮石头”,破了;有的承受不住刘健宇的气功,破了;最后,只有两三个还“存活”着。不料,“王导”也来凑热闹。老王出马,一个顶俩。王老师把最后一个“幸存泡”也送上了天空。

“没看明白,或者明知‘是这样’,却不知如何描述,这是学生写作经常遇到的问题。怎样解决?让学生学会慢镜头‘回放’,边回放边想象,在不断的回放中,看明白、想明白、写明白。”王香兰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道。

最后是布置作业:自制“泡泡液”,挑战“用乒乓球拍颠泡泡”的记录——6个。“这样的作业,选题开放,一则便于让孩子们找到兴奋点,降低写作难度;二则便于彰显个性,写我口,表我意,抒我情;三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于互相分享、学习。”王老师如是说。

生活化作文教学,有效激活了作文课堂,极大触发了孩子的“观察点”“兴奋点”和“表达点”,从根上消除了写作教学中的痼疾。上学期,王老师的第一堂作文课的素材就是从“牵牛花的种子”开始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种下种子,一同期待着种子宝宝的发芽。然而他们惊喜盼来的嫩芽竟然是杂草!种子终于没有发芽,然而一篇篇来自亲身体验,带着情感体温的习作却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第四棵小苗的名字叫‘失望’”“种子种子你‘怎么了’”“期待中的收获”“种子的启发”……当然,也有种植成功的案例:系列观察习作——《我和我的小豌豆们》,只需看看孩子们为每个章节写下的小标题,你就能领略到他们作文时的快乐:“倾听豌豆生命生长的声音”“豆各有志”“大意失‘豌豆’”“五朵金花”“八仙过海”……寒假里,区里组织征文比赛,学校四年级全体36名学生送出去的14篇随笔,竟然篇篇都是一等奖,成为全区获一等奖最多的学校。孩子们的潜能不可估量,喜欢上写作的四年级的孩子们竟然开始像作家一样爬格子。蔡妙仪同学完成3万字的童话故事后,自传体小说《妙仪小传》也即将问世。于是,“我与妙仪比写作”又成了孩子们的作文题目。

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如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熟练拼读呢?一年级语文组自主研发了汉语拼音卡片板,一边是23个声母,一边是24个韵母,声韵随机组合,学生随机拼读。老师们据此设计了丰富的训练课程:“亲子游戏一起玩”“我来发音你来摆”……孩子们和自己玩、和同伴玩,老师陪学生玩、家长陪孩子玩、孩子教爷爷奶奶玩,寓教于乐的练习方式让孩子百“玩”不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拼读能力和速度。此外,还有郭英老师拓展阅读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周目标能力拓展导航”“敢说、想说、能说、会说”的口才训练课,一年级的“吟诵”教学,等等,让师大附校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勃勃生机。

将“数学好玩”进行到底

“很喜欢张景中院士讲的数学故事:一个少年喂猴子,早上给4个梨子,晚上给3个梨子,猴子感觉每天晚上少一个,就很不高兴;于是少年改成早上给3个,晚上给4个,猴子每天晚上多吃一个梨子,就高兴了。每每听到这里,孩子们都会哈哈大笑,笑过以后明白: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影响结果的,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校长、省特级教师李玲曾这样讲述她的“数学好玩”,“对于孩子们来说,数学中的性质和概念曾是那么抽象和枯燥,而张院士仅仅用了一个简单的‘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就让孩子们在笑声中顿觉数学好玩,思维有趣。”于是,李玲开始在生活中寻找、感悟那些隐藏在身边的习焉不察的小故事:和学生一起在草地上寻找“蚯蚓”的生活足迹,一起发现“爬山虎”的奥秘,用尺子量、用脚步测,想了各种办法来估算“克里亚”的木匣到底藏在哪里;在“认识厘米和米”的课堂上,她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大树和小草比高矮的故事,还把它改编成“阿福的新衣”,用美丽的插图写进新课标的数学课本里;伴着用智慧奏出的美妙的交响乐,她在旅游途中探索出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作为教学课例选送国家教育部,得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在全省数学年会的主席台上,她和学生们用废旧硬纸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

而今,带着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已经成为师大附校数学老师的习惯。春节前的家长会,一年级的老师与家长交流:今年的压岁钱麻烦您到银行去给孩子换成1元、5元、10元,最好还有1角、5角的,因为下学期要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孩子们需要提前体验。不光是这,其实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前,老师们都会尽力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事先体验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使得“课未至,趣已生”。

老师们还将数学能力的拓展列入“数学好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兴趣选修菜单”中,“数学好玩游艺宫”成为最抢手的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中,四年级学生自发成立了“魔方社团”“七巧板社团”“幻方社团”,就连风靡全球的数独游戏,在孩子们中也有不少骨灰级的爱好者,并自发成立了“数独社团”。这些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培训、有交流、有比赛、有分享,孩子、老师各得其趣,共享其乐。

“在有掌声、有笑声、有辩论声的高效愉悦课堂上,听着孩子们的辩论,看着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感受着他们构建知识的快乐,我想:数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还有内容和直觉所带来的发现的冲动和情感的迸发。只有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学习中尽情地舒展,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飞翔!”李玲和她的老师们,不只是在用知识传授知识,而是在用生命感染生命。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都要设计“笑点”和“辩点”,并逐步形成了“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个体探究—群体互动—巩固应用”五部教学法,充分落实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0119月,在山东省小学数学远程研修中,由师大附校数学团队研发的“让数学好玩”专题令很多教师自觉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而记录“让数学好玩”这一专题课程的所有磨课经历、感悟、思考以及相关资料近5万字已在山东省教师教育平台上向全省教师开放。

在师大附校众多的数学教学创新中,五年级一班范丽娟老师的“我的数学猜想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风景。这一活动源自于一次机缘巧合——“那天数学课上,平时学习不算好的王晨意外地举起了手,我高兴地请他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他看着大家说,‘89相差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1532,把它们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1+5=63+2=5,也相差1,那么,1532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我惊喜极了:‘王晨,你太棒了!’话音未落,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晨也激动得涨红了脸。我心中一动:怎样把这件事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呢?顷刻,有了主意。掌声刚落,我对大家说:刚才王晨同学提出了一个猜想,但是这个猜想是不是对所有的自然数都成立呢?这就需要验证。根据数学界的国际惯例,我将这个猜想命名为‘王晨猜想’。本周的探究作业就是:验证‘王晨猜想’是否成立。”

很快地,同学们交上了以“背景描述—猜想描述—验证猜想—我的结论—反思收获”为标准流程的“研究报告”。“王晨猜想”引发了连锁效应,李嘉皓猜想、庞皓猜想、张逸飞猜想、纪宗伯猜想……纷至沓来。不少同学已不再满足于举例验证的方法,开始尝试“一般性”的证明。庞皓同学就自发使用了字母形式的证明方法,着实令人惊叹!验证猜想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升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看到孩子们在课间还在相互交流、争论,我深切感受到了做一名数学老师的幸福!”范老师说。

在师大附校,还有英语团队追求个性、张扬魅力的Show我英语课堂,每周五的“英语日”大课堂教学——这一天,除语、数学科外,其他学科都要用英语进行教学。值得称道的还有美术教学,他们摒弃传统的重教师教,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生活化的美术课堂,让孩子的想象力主宰课堂,让孩子的个性与风格自由挥洒。

走进师大附校的教学楼,处处是学生学习的天地,就连走廊两边的墙壁上也布置了七巧板DIY区、数独游戏区、可随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数字区,以及珠算、围棋、象棋区等。每到课间,孩子们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摆弄这些爱不释手的“小玩意”。在操场地面上,学校设置了用不同国家数字标示的跳房游戏区和用汉语拼音兼英文字母组成的八卦图形,供孩子们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生长个性。

作为传统文化,“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人的理想的关系,但就现代文明而言,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是根本。走进师大附校你会感到,这样的现代“和”风已盈满满园。

 

孩子:依“和”而成长

校长李玲怎么也忘不掉那曾经的一幕:2011年暑期,城阳区教育干部培训会上,她代表学校做了“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教育”的发言——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出教育的味道——现场多次掌声雷动。然而当幻灯片中展示出全校只有53名学生、4个教学班时,全场哗然。李玲放下手中的讲稿,面对质疑坚定地回答:今天,面对50名学生,我们所做的是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如果明天有500名学生、将来有上千名学生,我们依然有信心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有大雄心方有大作为。李玲的信心里,北师大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木铎精神清晰可见。当众的誓言他们做到了。2012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城阳区教体局就把建校仅一年半的师大附校放在了引领全区基础教育的位置上,并荣幸地成为青岛市首批、城阳区唯一的“现代化试点学校”。

德育微型课程:孩子的“成德之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中国传统教育作为一种教化追求,其重点不在教人取得知识、应付生活,而是教人如何成德、成圣,即怎么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在儒家看来,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礼。“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朱熹《〈大学章句〉序》)洒水扫地,酬答宾客,也就是说,小孩子的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成就。

师大附校自“和文化”课程体系建立以来,德育微型课程成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由学生成长部和大队部组成德育微型课程小组,秉承“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育人理念,以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收获知识,体验快乐,潜移默化地完成教育目标。

一是树立规则意识,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模式。开展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我是这里小主人”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要求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周围1米之内都是自己的“责任区”,做到干净整齐无杂物。无论是在走廊、校园、教室,还是食堂,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既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规则意识,也学会了如何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2012年初,学校开展了文明就餐“光盘”行动。安排小监督员上岗督查,及时表扬、提醒,并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反馈。

开展年度“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围绕“习惯与责任”育人主线,启动了“储蓄文明”争级活动,推行勤奋学习卡、“我能行”活动卡、礼仪标兵卡、文明就餐卡、家庭好孩子、社区好公民等六种文明卡,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自愿储蓄起文明的素养。学生成长部为学生们搭建了“发展性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本学期内的“闪光点”和优势,同时又能发现并且肯定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取长补短,真正做到了“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二是开展“和乐”主题节日教育。将节日、社会热点,以及学校常规活动规范成大量短小的“微型德育课程”。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自主设计,请来迪士尼卡通形象,在校门口为每一个孩子送上精心准备的毛绒玩具;端午节课程,孩子们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做手抄报,制作形式各异的荷包,还把奥运五环精神融入“五彩祈福绳”,祝愿他人和和美美;“和之行”课程,同学们走出校门,了解城阳、了解青岛、了解山东;基于“小悦悦事件”开设的“拒绝冷漠课程”,孩子们将义卖报纸募集到的善款汇入“免费午餐”专项捐助活动中。

教育国际化课程中,孩子们解读新加坡、了解加拿大、走进荷兰,分享国际文化,培养合格地球人。教育无小事,只要是孩子们明天需要的,学校都想尽办法通过一个个德育微型课程浸润到孩子们的生命中。“和之行”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学校与加拿大爱思德国际学校签订姊妹学校发展协议,与牵手发展的西莱维克小学达成合作备忘录,与kids to kids国际交流组织、美国教育联合会、欧洲教育平台都有了深入的项目合作。2012年,校长李玲去荷兰进行教育考察,为荷兰小朋友带去了全校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又将自己拍下的荷兰小朋友手持贺卡的照片带回学校,当孩子们寻找到手持自己贺卡的外国小朋友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学校又顺势帮助他们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孩子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学校还按月或季节为孩子们设立了不同的节日。每学年开学之后的第一个月是文化节,还有四月份体育节、五月份艺术节、六月份科技节、十月份数学节、十一月科技节、十二月读书节……当然,最让孩子们盼望的,是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蛤蜊节。碧海,沙滩,赶海的身影,欢快的笑声,迷人的收获,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出行前,综合实践老师会为同学们讲解蛤蜊的习性和价值,品德与生活老师会教同学们如何挖蛤蜊和怎样保护自己;活动中,美术老师会带同学们认识美丽的贝壳,音乐老师会与同学们同唱大海的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会在班会上畅谈收获,美术老师会组织学生用捡回来的贝壳、蛤蜊皮进行手工作品创作……

三是设立兴趣选修、社团活动课程。学校利用周五下午时间开设了“兴趣课程选修课程”。学期初下发包括“面点DIY”、健美操、机器人、童心花苑、手工制作、剪纸等近20项课程的“课程超市菜单”,由学生自主填报选修志愿;开学第一周开设“选修大集”,孩子们凭“兴趣选修卡”现场接受面试,确定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学校现已成立的社团有“和之风”帆船队、“和之韵”花样跳绳队、“和之行”领袖社团、“和之声”小记者团等近20个社团。2012年学校成立了“和润之声”广播站、“和乐宝贝”电视台,站长、台长、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全由学生自主选拔担任。当孩子自己扛着几万元的摄像机采访时,不禁有人担心:“就不怕摔坏了?”可在校长李玲看来,有设备不用,那才是最大的浪费。

四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和文化”理念推进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涌现出了一年级的“卓越每一天”“雪花班”,二年级的“荷”文化班,四年级一班将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定为班诗,命名为“向日葵班”,每周评选出各种类型的“向阳之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五年级一班将自己命名为“省身班”,将《陈省身传》列为“班书”,以“培养自我反省的习惯”。

学校以“和”文化为主线建设了“习园”“趣园”“杏坛雨润”“桃李芬芳”与“数乐图”“和乐图”等校园景观,将校园环境与学校文化精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还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工程,设立了“七彩童年”读书屋和图书漂流中转站。舒适的学习环境,温馨的餐厅,服务周到的班车,一张张充盈着幸福的笑脸,让这个充满生命律动的校园,泛起厚重的人文情怀,溢满了惬意的和乐氛围。

令人刮目的全国花样跳绳精英赛

一所成立不到两年、仅有21名教师的学校要独立承办“全国花样跳绳精英赛”这样的重大赛事,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师大附校硬是办到了、办好了。20125月,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38支代表队、36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师大附校举办的“‘卓越杯’全国花样跳绳精英赛”。这是此项赛事第一次在一所小学举行,而且是一所新建小学!比赛首次全面采用电子智能跳绳计数系统,无一例投诉和失误。赛事期间,学校承诺不提供NO服务,鼓励每一位教师独立担当和决策。全体教职员工,连同家长志愿者的周到与微笑,赢得了每一位参赛者的赞扬。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领导感激地说:“你们辛苦了,比赛非常成功,非常高兴结识你们这样年轻、负责、热情、创新的团队。”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10家媒体云集报道,参赛运动员、裁判员们给出了“堪比全运会接待和服务水准”的好评。比之所取得的优异竞赛成绩,能面向全国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更令附校人自豪!对于这所新建学校来说,这既是一次检阅,更是一次能力与信心的升华。

如今,学校的花样跳绳课程已经启动,跳绳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注册成立了“和之韵”跳绳俱乐部,跳绳队远赴新加坡进行访问交流,在各种大赛中屡获佳绩,并应邀前往中央电视台进行表演。

20119月开始,学校还克服重重困难,开设了游泳课,让每一个孩子学会游泳。学校请来世界帆板冠军张小冬指导学生参加青岛市帆船夏令营,令孩子们尽情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妙感受。邀请青岛沙排教练、艺校校长等来校指导艺体教学与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学会游泳、学会跳绳、学会打排球,就是要努力培养孩子们与运动为友,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他们期待着,在师大附校“和”文化课程中成长起来的稚嫩生命,能一生充满青春活力。

 

团队:迎“和”而进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普遍规则)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是社会政治乃至宇宙的本源性的最佳状态,通过对“和”的竭诚追求,人类社会就能最终达成理想的境界。国如此,学校的管理、团队的建设、事业的发达,亦然。

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网络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古人看来,礼的应用以从容中和最为可贵,但如果不用礼法来规范,也是不行的。礼,就是规章、制度、秩序。

秉承“和”文化理念,确立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是师大附校立身、发展的坚实保障。以“规范加特色管理内容、纵横互补管理体系、分层管理机制,以及畅通有序民主化程序”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网络管理,即彰显了学校独具的管理特色。

纵横互补管理体系:纵向的“校长室—学校发展部—教师发展部—学生成长部—后勤保障部”这一教学功能管理线,与横向的“校长室—年级组—班主任—班级”的教育目标管理线纵横互补,以实现“功能”与“目标”、“局部”与“整体”的相互渗透、促进。而“发展(成长)部”的设置,比之传统的“教导(教务)处”,显然不只是名称之别,而是凸显了管理即服务的现代理念。

分层管理机制:学校追求“管理是为不管”的境界,将管理权力充分下移,让“人人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被规则管理着”。做到权利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让每个人都担负着责任,每个人也都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和舞台,在接受管理中参与管理,在追求成功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畅通有序民主化程序:成立学校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是学校决策机构,由7人组成,成员包括区教育局领导、北师大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代表、校长书记、干部、教师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理事长由区教育局领导担任,校长任执行理事。监事会是学校监督机构,成员不少于3人。理事会、监事会每届任期5年。

“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政府应该还权于学校,学校也要转变职能,建立校本管理机制,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为决策机构。”李玲解释说,“我们在内部进行三种改革。一是领导制度改革,从‘三驾马车’变为: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核心和保证、教代会和监事会的民主监督。二是组织制度改革,扁平化管理使管理重心下移,减少中间层次。三是管理制度改革,一方面以文化为引领,关注人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建立以国家工资政策为指导,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现向一线教师、特别向优秀教师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

高素质教师团队是这样炼成的

教师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和”之中坚。迅速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师大附校兀然崛起的要素之一。

高效教师梯级培养模式:建立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新青年教师型梯队,确立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建设措施,指导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在审视、发现、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学校设立李玲、郭英特级教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了团队的整体提升,甚至引得周边学校的老师也纷纷前来拜师学艺。

协同发展的教师评价:采用月考核与学期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设立多元评价标准,将教师的发展与年级组、教研组建设协同进行,鼓励教师间、学科间、部门间的合作,达到共赢。

开放自主的学术环境:依托北师大优势高效的教育资源,建立密切的学术合作联系,定期与专家进行互动对话,开展“名师开讲”系列活动,每月接受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特级教师来校指导,聘请省内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一进行帮带。

微课题,大科研——“草根”式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学校一改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大一统课题研究模式,选取了尊重个性,尊重实际,尊重特色的微课题研究模式,让“小草”一样能长成“大树”。在师大附校,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者,只要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便给予大力支持。这些“草根”课题看起来虽然微小,却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因而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很快地,学校这方沃土上长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小草”,每个老师都在科研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随着研究的深入,几株“小草”居然长成了“参天大树”。杜敏老师的汉语拼音卡片、郭英老师的周目标导航、王香兰老师的板块式教材整合实验、“Classroom teacher对教育的持续关注”课题、“卡、章、证梯级评价制度”课题,等等。刚刚参加工作的范丽娟老师给自己定的课题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至少笑一次”。她是这样想的:既然学校的课堂文化定位是“有笑声、掌声、辩论声”,那么就不妨把“笑声”作为突破口。多么“微小”的课题,又折射出多么博大的思考。

让每个教师成为品牌: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打造自己“品牌”,成为“缺了他就不行”的人。起初,有的老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技能,例如排球课程,老师一开始觉得就是领着学生打打排球。但要想做成“品牌”,就要进一步思考。于是有了排球的历史、带学生观看排球赛事、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规则意识等等,使得孩子们成为真正懂排球、能侃球、会打球的“球人”。还有李佳昊老师的“花样跳绳”课程。李老师本是田径专业,却成功创立了花样跳绳课程,经他训练的花样跳绳队在各项跳绳赛事中屡获殊荣,并受邀到新加坡游学访问,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可或缺的人”。

走出国门,推进教育国际化:暑期全体教师走出国门,考察韩国中小学、大学教育。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现有34名教师(新增13人)中已有24人次走出国门,足迹涉及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西欧各国,学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已经从游学、考察、国外英语教学培训到英文阅读课的开设,从时间、空间及内涵上逐步深入。走出国门,让老师们开阔了视野,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在凤凰学院学习期间,ANTONY一直是我们的教学法老师。一次,他问我们:The worst question as a teacher is_______.在我们苦思冥想无果之后,答案竟是Do you understand?因为无论你问多少遍,孩子的回答永远是YES! ANTONY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很多,自己以前就经常问孩子们Do you understand?还自作主张地教孩子要回答YES!这话甚至已经成为了英语老师课堂上的习惯用语。仔细想想,当老师问完这个问题后,有几个孩子敢大声地告诉老师NO?”(纪赵娟子《行走即学习》)

“师生关系的和谐源于尊重。莱顿学校门口横卧着一棵枯树,周围玩‘雪’的、铲泥的、‘种庄稼’的,随性而为。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正抓起雨衣往身上套,因为他对走廊内的大水箱感兴趣了,老师过来帮他把扣子扣上,这个孩子就高兴地跑去玩水了。直到3个多小时后我们准备离开时,他还在津津有味地玩水。”“想干啥就干啥”就是一种尊重,我们感慨万千。还有,读书会上每隔15分钟就会响起狂放的音乐,孩子们任意扭动的舞姿、肆意的狂呼尖叫也是对生命的充分尊重……突然间我好像明白了,那一张张笑脸不正是因充分尊重后才可能绽放得如此灿烂吗?“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才能让每一个心灵都微笑!(李玲《行走改变眼界   眼界改变境界——我的荷兰教育之旅》)

关爱与善良:一个也不能少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有个小朋友说,‘我语文学得好,我做语文老师’;又一个说,‘我算数算得快,我做数学老师’;还有的说‘我唱歌唱得好,我做音乐老师’‘我跳绳跳得多,我做体育老师’……轮到我的时候,各种老师都齐了,我做什么呢?想了想,笑着说:‘我什么也还行,但又都不如你们那么强,我会笑,我就当笑(校)长吧。’于是,长大了我就真的成了‘笑长’。”李玲写道,“记得2007年带队去新加坡游学,校园里老师们的微笑让整个校园赏心悦目。我想:我是一个爱笑的人,此时为什么表情如此僵硬?于是年轻的我想从自己做个改变:无论面对学生还是家长,无论在哪里,永远保持微笑。我在学校巡视,孩子们一如既往,我努力让自己变得笑容满面,走廊内走过的孩子纷纷回头,一个孩子悄悄跑到我身边奇妙地问:‘李主任,您没事吧?’尽管闹了尴尬,但笑容从那个时候起就保持下来了,每天带着笑容站在学校门口,已经成为我所带过的学校的标志。人生每一个阶段,对笑容的理解都与对教育的理解有关。今天,‘用微笑传递文明,让您好成为习惯’已经成为我们的校风,而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每一个心灵都微笑’。”

“每一个心灵”就是全体,“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在师大附校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六一节期间,学校要举办“创意无限——生活美术作品展”,漂亮的作品选出来了,准备装框展出,淘汰下来的画被扔在一边。校长看见了,不动声色地拿回去,拼拼剪剪,装裱一新,送回到老师们手中。“谁的作品,这么漂亮?!”“你们扔掉的啊!”校长笑着说。于是,全校同学的作品一个不少地悬挂在展厅中,迎接着所有孩子、家长的笑脸,春风般和畅。

学校要办艺术节,这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当然一个也不能少。在展览或演出之前,学校都要举行为期数天的“海选”,就是每个同学自愿报名,或写、或画、或舞、或吹拉弹唱,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当然,对有天赋的孩子,他们也愿意为他搭建个性的舞台。这不,学校就专为酷爱画画的方彬同学举办了个人画展。

教育是仁厚的事业,需要立善心,为善举,行善事,做善人。唯有善,才有爱;唯有爱,才有“和”。面对孩子,爱是唯一。

——润润患有自闭症。开学那天,妈妈领他到我面前,轻声说:“这孩子挺个别,不太能自理……”后来我才明白,润润岂止是“不太能自理”,简直是天天闯祸。有时把饮水机里的水弄得满地是,有时抢同学做的面点,有时把自己的鼻子弄破,还故意用力往外擤鼻血,有时还会打同学……为了这个孩子,我开始接触一些自闭症有关的书籍,知道了润润还属于病情比较轻的,拉一把,兴许能成为正常的孩子。这鼓起了我的勇气,课间总是陪着他,有什么事情总是迁就他,犯了错误也从不批评,只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似乎也很喜欢我,我心里暖暖的。记得秋季运动会时,润润妈妈提出不让孩子参加体操汇演了,怕影响班级成绩。我很感动,但我不愿让孩子失去这次机会。于是,润润跟我们一起走进了比赛场地。学校的诗文朗诵比赛,我们班也是一个都不少。上二年级后,同学们也渐渐理解了润润这个特殊的孩子,大多愿意主动找他玩儿,照顾他。真心希望这个不幸的孩子在我们的班集体里能够越来越好。(孙海珍)

——在接手这个班级之前,就听说其中有一个自闭症的男孩。可当我看到他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与自闭症挂钩。他太可爱了,虎头虎脑,又白又胖,每天总是笑眯眯的,这么阳光的男孩怎么可能是自闭症呢?可不久我就发现他的确是个沉默的孩子,从不主动跟人交流,上课从不举手,在家也是一个人玩玩具。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感到了沉重。如何打开孩子的心结,让他融入集体?我开始试着走近他。课下常常和他聊天,让他做每周一次的升旗手,课堂上表扬他遵守纪律,当他的照片跻身“守纪之星”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明亮。可如何能让他主动跟人交流呢?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终于接受了小组长职务,这样他就每天都要向老师、同学汇报情况,话也就渐渐多了起来,课堂上也终于敢大声发言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次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还有六一儿童节展演,他都积极报名参加。我欣喜地看到,他终于开始和正常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生活的快乐了。(郭  英)

仁爱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心灵不灭的火种,靠了这辉光的照耀,才让人间充满了温情与希望,才让所有的生命变得高尚。感谢我们的老师,是她们付出的爱与善良让教育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就教育而言,学校也是孩子的家。培育“与孩子共成长”的家校文化、成立“家长议事厅”、改选家长委员会、开启“家庭幸福工程”家长学校课程、建立chinaren班级录……师大附校在促进家校联系、和睦家校关系、提升家长素质方面可谓做足了功课。而来自一线老师的责任、创造与辛劳更是令人感动。

chinaren班级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方位、超时空的家校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于是,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的我建立了chinaren班级录,邀请每位家长加入,每天将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和班级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汇报交流,感觉效果特别好。以下信息摘自我的班级录:

93

大家好!今天是孩子们正式上学的第一天,非常感谢可爱的孩子们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快乐来自于孩子们给的每一个惊喜。希望大家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910

大家好!今天语文课上学写了单韵母a o e,并练习了a的四声,孩子们上课表现得可好了……在带调读的时候,我发现二声和四声有的孩子读不准,请多练一下,慢慢就好了。

912

一句温馨提醒:今天的美术课孩子们画了自己的手,老师讲得非常好,孩子们画得也很好。我已经把上交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到了班级相册里(杜老师把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拍成照片,不到一学年,已拍了1300多张)。

家长与我的对话。杨锴妈妈:孩子说,今天中午的橘子好酸耶,可还是都吃完了。杜敏09-05 22:12-回复:吃橘子被酸的样子的照片在相册里呢!还有,上课玩东西影响听课,东西就要没收,并用“好习惯”卡换回,这是咱班的约定,一定要遵守啊,也望家长给予理解!杨锴妈妈09-06 10:54-回复:杜老师,您的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改掉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增强自我约束力,我们做家长的感谢还来不及呢!

从班级录建立之始,每天下午写班级录都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每天总结,每天思考,每天进步,每天都在收获!(杜  敏)

和孩子一起做义工:师大附校成立有家长义工组织,配发了“和之行”义工手册。此举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主动为学校服务、分忧已成为家长的自觉行动。2012年,学校承办全国跳绳精英赛期间,家长义工们带领着孩子接送来宾,进食堂帮厨,清扫垃圾,为运动员服务,忙得快乐而自豪,孩子们也在活动中体会到做一个小小志愿者的成就感。

“回顾走过路程,细细思量每一类课程,逐一欣赏每一个孩子,反复品味每一天的日子,‘一个都不少’,我们做到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承诺,我们做到了!”师大附校人自豪地说。

 

木铎声声,海天辽阔;八音克(达到)谐,神人以和。成长中的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正健步走在“和”文化的大道上,愿“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山东教育》2013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