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烹饪

发布日期 : 2013-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杨庄小学   李书奎

 

乍一看,把烹饪与教育相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仔细想想,烹饪奉献给我们的是物质食粮,教育奉献给我们的则是精神食粮,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就是在享用精神食粮吗?既如此,烹饪与教育应该是息息相通的吧。传统烹饪讲究色、香、味俱全,更讲究营养;而教育这道菜关乎人的精神境界,算得上是菜中珍品,因此烹饪起来更要精细小心,马虎不得。

烹饪要有感觉,这感觉,全在自己用心掌握。或是在星级宾馆吃满汉全席,华丽富贵,自然令人赏心悦目;或是于自家小葱拌豆腐,朴实无华,也能怡然自乐。这份幸福愉悦的情感别人劝不来也说不走,完全发自真心。做教师也是如此,身居都市,于多媒体教室上得出好课的风范;生在僻野乡村,在简陋学堂里也会叫书声朗朗笑语喧天。一心一意,无怨无悔,把自己手中的知识烹得味美可人,看着弟子们享用着自己烹的知识大餐,在自己的调教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情感就如同品得世间无上的美味,是多么幸福!做真教师就要先拥有这份真感觉,有了这份真感觉,幸福永不褪色。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材、油盐酱醋等调料都要在烹饪之前准备妥当,这些调料可丰可俭,但一定要满足基本需求,适合菜的特点。教育也是这样,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画饼充饥,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教材的相关内容、采用什么教法等都要了然于胸,不求热闹排场、掌声雷动,但求能把知识烹得有滋有味,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汲取到他所需要的营养。

菜品如何,在于烹饪者的手上功夫。食材摆在案上,手到刀来,丁是丁,片是片,熄火,装盘,端上饭桌,只是看上一眼、嗅上一嗅就让食客垂涎三尺,如此还用介绍如何美味吗?教师把教材拿在手上,看在眼里,当取则取,当舍则舍,用什么样的式,取什么样的法,随心而出,把我们的教材烹得“形美、色鲜、味浓”,学生像品尝美食一样欲罢不能,又何用强按在桌前﹑揪着耳朵呵着吼着恨不能把脑壳撬开硬往里灌输呢?当我们抱怨他们没胃口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的“菜”是不是“色鲜味美”呢?

菜品如何,在于烹饪者对火候的把握。传统的烹饪珍品大都以富有营养取胜,要保留营养就要把握好火候。有的菜需猛火快炒才能保证色鲜形美、营养成分少流失,有的菜非细火慢炖不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来。传道授业有时需要激情飞扬,全凭一个“情”字打动人心,引起听者的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有时则需要时间细细地慢慢地“炖”,于低回婉转千滚万煮间让我们的“食客”自己品出真滋味来,说出个一二三来。若真是这样,学生就能从我们的杰作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增长智慧,陶冶性情。此时,我们的课就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了。

菜品如何,还在于不同的搭配与组合。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口味与偏好,高明的厨师一定会用心研究,然后做到:一桌菜肴有鸡鸭鱼肉,也有萝卜青菜,荤素搭配得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冷拼也有热炒,各得其所,各安所乐;有红有绿,五彩缤纷……高明的教师就像高明的厨师,他绝不会把不同的“食粮”做成同样的口味,硬逼着学生狼吞虎咽;他一定会潜心钻研,尊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口味与偏好”用情用智因材施教,叫进步生想“吃”,平常生爱“吃”,优秀生乐“吃”,特长生发展地“吃”,叫所有学生以享受的姿态来“品尝”课堂。

说话间,我“操刀烹饪”已二十多年了,尚不能手到擒来,有时还会犯点儿低级错误,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保持长久的“食趣”,百思不得其解。一日,与一高手谈及此事。他问:是真心喜爱吗?答:是。又问:技艺熟练吗?答:还好。问:心里总是很淡定吗?我一时语塞。

他接着说道,饭菜本是以外在的色香味吸引人,然后以内在的营养营养人,吸引人爱吃是手段,营养人才是目的。只有色香味,没有营养,能取悦一时但不能长久;只有营养,缺少色香味,则会因激不起品尝的兴趣而难以获得成功。要让学生爱吃又强壮身体,就得二者兼之。为什么会犯错误呢?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心境起伏不定,因为烹饪烹得不是菜而是心境,也就是火候在心里不在手上……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烹饪也是一种生活。由此我想,教书育人的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也是有情感的饮食男女,相信每个人对烹饪都有一定的体会,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做出的菜品各有不同的风味,无不体现了对生活的全部理解。然而知识之香非饭菜之香,教育与烹饪相通而非烹饪,我愿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化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绝活、风格和思想让自己的课以外在的特色美吸引学生,又以内在的精神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因我的心境而幸福而快乐,因我的智慧而健康而成长。

 

(《山东教育》2013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