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真好

发布日期 : 2013-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友好”,真好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办学特色述评

本刊通讯员   张  星

本刊特约记者   张庆亮

 

潍坊市区有句话:“友好真好!”

“友好”是一所学校,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友好学校“好”在哪里?比如老师说“我们很和谐”,学生说“我们很特色”。老师“和谐”了,自然心情舒畅好好教学。学生“特色”了,肯定欢蹦乱跳认真学习。如此一来在社会上的声誉,就是“友好真好”了。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始建于1996年,现为全日制小学,有教学班32个、学生2220名,教职工120名。如果用一些标志性的荣誉和成果来概括,那么友好学校是: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汉字书写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少先队工作集体、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潍坊市文明单位、写字育人特色学校……

友好学校的这些荣誉,显然不是轻而易举获得或者浪得虚名。因为友好学校和谐共进的教师队伍,不是一年建立起来的。友好学校特色成长的学生,也不是一天成长起来的。

在素质教育百花争艳的潍坊市,友好学校的口碑更不是轻易能树起来的。

 

上篇  有种发展叫“和谐”

 

“和谐”,其实可以称作是友好学校的校魂。

打开友好学校的网站主页,可以发现右上角有鲜明的标识:“和谐友好,立字立人。”

何为“和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来定义,就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学校和谐,首先是教师和谐

也许巧合,创造“和谐”这个词儿的,正是潍坊市高密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他在笺注《诗经》时,写了一句“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后来宋代的司马光,用“能以孝和谐其亲”,赞扬远古帝王、东夷人舜帝。

在西方哲学中,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强调和谐产生于对立,马克思则鲜明地提倡社会和谐。而在当前,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了全社会的主旋律和执政党的奋斗目标。

张则香校长说,没有人会否认“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但什么是“好的教师”?基本的考量标准当然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

问题是,如何达到这些标准。怎样才能让教师的道德高尚而且得以保持,怎样才能让教师的业务精湛,怎样才能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最大限度地充满活力?

教师也是“人”,而且某种意义上说是更完整的人。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有。职称待遇当然是必需的,评先树优自然也很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当代的人们,更多的是活在一种环境氛围里,活一种“感觉”,尤其是内心需求强烈、精神世界丰富的知识阶层。

这些,从张则香开始当教师时就有思索,后来在潍坊市实验小学当业务校长,在奎文区潍州路小学、潍坊中新双语学校当校长,随着角色的转换,这种感觉更强烈,思索更深入了。

在张则香看来,学校的和谐,至少应当包括:和谐教师团队、和谐课堂教学、和谐课程开发、和谐班级建设。而这些和谐的基础,首要的是教师队伍和谐。

20069月,从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追寻幸福的源泉”调查问卷活动,结果显示,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仅为55.6%。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成功的学校与幸福的教师之间存在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找出了教师队伍难以和谐的主要表现:教师工作幸福度不高,职业倦怠严重;教师队伍凝聚力不强,工作中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通,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不能很好地共享。

优秀教师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们的幸福感不强,工作得不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不被接纳甚至受到排挤和冷嘲热讽,他们感到孤立与无助;

工作追求上进的教师孤军作战单打独斗,同事之间合作互助的氛围淡薄,优秀的教学经验得不到分享,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备受羁绊。

问题浮出水面,根源也由此发现:教师群体活动缺乏,学校未能很好地为教师充分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相对落后,过分强调个人评价,而忽视年级组、教研组等教师群体的评价;教师队伍建设中严重缺失和谐文化,和谐氛围创设不够浓厚。

症结找到了,对策也就应运而生:以“构建教师和谐团队”为中心理念,以“凝心聚力,合作共赢”为管理目标,以“目标共识、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资源共享、心灵互通、言行互动”为追求愿景。

●不是“我”,而是“我们”

宏观框架有了,和谐的教师团队怎样构建?

——多元化渗透和谐理念。张则香说,追求教师队伍的和谐,首先要在教师的心田“种”上和谐理念,让老师们感到和谐犹如空气和水,引导每个人都走进和谐,享受和谐的美好。

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在校园网开辟了“和谐论坛”栏目,围绕核心问题请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建议,在教师中开展与和谐有关的辩论会、研讨会等群体活动,以问卷访谈形式广泛征求构建教师和谐团队的方式方法。

先后邀请有关专家和心理学教授开办“幸福人生”“教师快乐成长”“教育中的合作”等专题讲座和体验式培训,在工作心态、合作互助等方面加以重点引领,让老师们在积极工作的同时坚守一颗平常心,寻找并发掘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与精神意义,在成长中感受心灵的丰盈幸福。

——多层次打造团队文化。分层面推进和谐团队建设,在全校营造“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的和谐氛围,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教师性格特点、年龄结构比例、优势互补原则等要素,科学划分团队,组建良好的耦合网络。120多名教师组建成16个团队,自主推选懂管理、业务精、威信高的老师为团队长,负责团队的日常事务。每个团队设学习、宣传、纪律、文体、生活、卫生等委员,以凸显“团队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团队意识,把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发挥到极致。

各团队根据相应的工作性质,自主确定团队的队名、口号、团队精神和奋斗目标,设计个性化的队徽,营造独具特色的团队办公室文化。学校统一制作各团队的“全家福”照片,张贴在办公室门上,一张张笑脸洋溢出“家”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依托团队活动强化合作意识。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元旦、学校运动会等,都是被充分发掘利用的最佳平台和载体。以师德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重大节日联欢会,工会组织的趣味运动会,学校的广播操比赛、集体舞比赛、拔河比赛等,拉起了老师们的手,贴近了老师们的心。各种活动均以团队为单元展示,老师们一起出谋划策、精敲细推、用心排练,一个都不能少、哪个也不能后退,展现的是团队风采,演绎的是团队快乐,感受的是“家”的温馨。

“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也成了和谐团队创建的延伸补充。在教职工中开展“好媳妇、好妻子、好女儿、好妈妈、好女婿、好丈夫、好儿子、好爸爸”系列评选活动;在家长中开展“好家长、好孩子”评选活动,“爸爸家长会、妈妈家长会、爷爷奶奶家长会”更是深受追捧。一个老师或者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了一个社区。社区的干部跟张则香开玩笑,该给你们的老师发红包。

创新型教师之间的合作新机制,使得和谐团队更和谐。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等各种小组合作形式,备课—研课—观课—议课的“四课研修”模式,发挥了“动车组”效应,实现了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期末的汇报展示,团队长和各委员分别汇报,所有成果根据团队量化细则计入各团队考核成绩,原来组长们“单挑独干”的现象不见了,每个人都不再是“我”,而成了“我们”。

——创新评价机制提升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师评价,太过注重个体评价,“嫉贤妒能”不可避免,“优秀教师”不敢冒尖儿,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友好学校设立和谐团队奖,实行利益共同体,“捆绑式”评价,把对教师个体的评价变为对团队的评价,每个人的成绩都融会在各自的团队中,一荣俱荣,反之亦然。

这种“捆绑式”评价,通过“均分制”与“加分制”体现。实施“均分制”,个人工作业绩得分与所在团队得分同等化,即每个人的分值总和除以总人数,既是个人得分又是团队得分。这一招儿,使得先进帮后进成为常态,相对落后的自我加压自发上进,谁也不好意思拖团队的后腿。实施“加分制”,把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分值累计到所在团队的总分之中,优秀教师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队的名次,相对落后的教师心存感激,优秀教师在团队中的威信不言而立,归属感、成功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友好”校园没有“雾霾”

盘点实施构建教师和谐团队以来的成果,张则香如数家珍:

教师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老师们带着自信进课堂,带着成功育学生,带着幸福干工作。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友好学校的校园里没有“雾霾”。通过“追寻幸福的源泉”跟踪问卷统计,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由200655.6%上升到2012年的85.8%

合作互助的氛围显著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呼吸,“一人有事大家帮,一人优秀共分享”。200810月,友好学校成功举办市级“教师和谐团队载体与机制研究”推介会,与会者众口一词:合作胜于竞争。

教育教学工作“见风就长”。和谐课程体系特色明显,教师第二课程开发实现了教师的一专多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空间。和谐课堂创建,实现了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和谐班级建设,实现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目标。

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六十多项荣誉,以及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五十多项。

更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千多名学生在区级以上获奖,教师中有三百多人次在省市区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论文评选等活动中获得奖励。同时,仅在潍坊市区,就有二十多所学校吸收借鉴了友好学校的和谐管理思想。

 

下篇  有种育人叫“书香”

 

中国……中国人。

我,我们,都是中国人。

什么是中国人的象征?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也是也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有亚洲甚至更大范围的一些国家。

友好学校,和谐团队研修

那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语言了。

一般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还不够。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工具。显而易见,人类是一个“社会”,交际的目的是为了生存。

一般还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这也不够。不仅是“表达符号”,还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保存和传递文明成果的手段。

●给学生烙上“中国印”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据说已查明的有5651种,而已经消亡了的尚不知凡几。虽然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我们也一直喜欢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岂不知,英语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有若干好事者,曾经列举了N多的“中国元素”。但举来举去,无论哪个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将“中国书法”列为首位。这就可见,文字是语言的呈现载体,而书法则是文字最优美的表现形式。

现在“老外”学说汉语的确实越来越多了,国人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普通了,但可悲的是,写汉字的却越来越少了。更可悲的是,且不说喜欢汉字书法,即使学写汉字书法的人,也日益微乎其微了。

如果不说汉语,不写汉字,哪怕眼睛头发再黑皮肤再黄,即使山东大汉一身唐装,或者江南妖娆2.5寸精致小金莲,怕也难说是中国人。

真正的中国人,表现在心理上、言行上。骨子里是“中国”的钙,血管里是“中国”的血,文化里烙着“中国”的印。

而在西风日益东渐,文化渗透日益多元的今天,要想完整地、顽强地保留着一条中国的“小胡同”,或者说中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以语言为标志、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可能是比较有效有益的方式。

这一点,张则香和友好学校的老师们也都很清楚。

建校之初,友好学校确立的特色发展目标就是写字教育。2001年,奎文区教育局在该校举办写字教育现场会,向全区推广这一经验。同年,友好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的书法育人特色初步形成。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的各级各类教育百花齐放,煞是亮眼。但一段时间过去,却有相当一些“无果而终”。究其实,有些本来就是“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甚至只是想扎制一朵临时炫耀的“纸花”。

还有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萧规曹随”,没有一以贯之,既无继承更何谈发展。局长、校长们无论谁谁,都想“确立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对前任已有的探索不假分析地放弃抛弃,结果谁都有“新思路”,谁也没“新局面”。

这种现象太普遍太可惜。很多有益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探索,都因人而“丢”了。

不折腾很重要。友好学校就没有折腾。建校十五六年,换了三任校长,办学特色非但没有衰减消失,反而历久弥坚,持续拓展。从比较单一的写字教育,逐渐深化为“立字立人”,把一种平常的“小技”升华为育人的“大道”。

“学校对写字教育的定位是,‘写规范端雅之字,育文明优秀之人’。以写字为载体,以笔墨为媒介,以体察感悟为起点,以和谐育人为旨归。”张则香介绍说,“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活动,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品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从小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立字”为了“立人”

尽管说起来听起来有点儿俗,但是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工作,“加强领导”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友好学校既然要“立字立人”,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自然是校长、业务校长,成员是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实施小组的正、副组长是业务校长、教导处主任,成员是各语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研究小组的组长是书法专职教师,成员是写字教育骨干教师。而且,不论哪个年级、哪个学科,所有的教师都是写字教师,包括数学教师、体育教师。

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书法育人”专题研究会议,设专职书法教师,配备专用的书法研究办公室,定期更新软硬件教学设备,保障活动经费充足。最近4年来,学校已投入专项经费30余万元。

教育教学最怕心血来潮。既然是“育人”工作,即使作为一项活动,必要的建章立制也是必需的,否则就落不到实处。

友好学校的“书法育人”制度是成系列的。宏观的有《写字育人特色课程指导纲要》《写字育人特色课程管理办法》;中观的有《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方案》《教师三笔字培训制度》;微观的有《写字考级标准与实施细则》《教师写字教学规范》《学生写字规范》。

有一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出发点和预期效果都不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的现象。友好学校的“立字立人”,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据此制定各年级写字教育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书写姿势、书写笔法、书写速度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要求。这就保证了改革有据、创新有法,没有带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避免了失足、呛水。

有了大的框架之后,“立字立人”的实施过程中,友好学校重视研究体系的构建,教学、教研、科研“三位一体”;重视运行机制的构建,课内、课外、家庭“三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辅导和家庭辅导为辅,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无缝衔接。

课内,主要是搞好写字基础训练;课外,主要是开展兴趣活动、写字比赛和书法展示;家庭,主要是借助有一定书法水平的家长和有关社会人士指导,发展学生的书法特长。

评估引导当然不可少。学校将“书法育人”纳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评估,把写字技能和写字教学水平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实施“写字考级”制度,日常作业书写与考级现场书写相结合,各学科的日常作业书写作为写字定级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各任科教师注重对课堂作业书写的指导,家长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书写的监督指导。

其实曾经,两千年来,“写字”是一项无需单独拿出来谈论的话题。至少从汉代产生“汉隶”以来,只要是读过几句“诗云子曰”的人,写字还是个问题吗?不用说欧柳颜赵苏黄米蔡这些大书法家,即使再偏远乡村里,也总有那么几个“提得起笔”来的人。那些过年之前,拿着红纸到处求人写春联的人家,自然就觉得比人低了好几头。

可惜,近些年来,甚至上溯到半个世纪左右,姑且不论学生,即使教师;姑且不论软笔,即使硬笔字;姑且不论“书法”,即使“写字”,这样的人也已经很“熊猫”了。加之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普及运用,虽然“汉字”没有消失,但教师的“写字”,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儿。

对学生进行“书法育人”,首先要引导教师先迈一步。学校把粉笔、钢笔、毛笔这“三笔字”作为教师写字的基本功,以楷书为训练重点,分层培训。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培训时间,每周上交“三笔字”作业,由授课的专职书法教师批阅,并将作业完成情况记入团队考核成绩。

有了基本功,然后就是充实书法学识。学校引导教师从“写字”进入“书法”,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书法知识学习,研究名家字帖和书写规律,学习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统一组织书法知识竞答、书法学习沙龙活动。同时,把仪表美、语言美、写字美这“三美”作为师表形象的重要标志,参透“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含义,领悟“育人”与“正己”的关系,探讨“写字”与“做人”的联系。

课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将写字确定为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语文教师对学生习字负主要责任,专业书法教师重点提升学生的书法研究水平。学校统一编制教材,规范写字内容。依据国家《写字指导纲要》编写了《写字教育校本纲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编制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贯穿一至六年级的低、中、高3册写字校本教材。

字“立”了,人不能“弯”。学校把握笔姿势和坐姿的“双姿”图复印后张贴到每个教室的醒目位置,讲解、监督与自我矫正相结合,编写了《双姿歌》:“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头,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课前诵读,课上校正,课后家长督促。同时开设书法选修课、成立兴趣小组,每周四下午由专业书法教师授课指导,最大限度促进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

●书香·人生

从育人的角度来说,书法其实只是一项小活动。但友好学校把“小活动”做成了“大课题”。十一五期间,学校申报了国家级子课题《“写字育人”的实践与探索》。逐步确定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观察为前提、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的五大教学原则,形成了“讲授课、练习课、赏析课、展示课、点评课、创作课”的六大教学课型,并构建了多种写字教学模式。如:

三年级春笋团队的“多向互动”模式:情景导入(唤起动机)—引导观察(思维领悟)—分解示范(点拨要领)—自主练习(动手实践)—展评反馈(促进发展)。

四年级绿叶团队的“分层训练”模式:摹写(形象记忆)—临写(追求形似)—思写(智能内化)—速写(熟练运用)—评价(品评激励)。

六年级快乐蚂蚁团队的“自学自练”模式:书法赏析—尝试临写—对比矫正—巩固练习—自我评价。

老师们还针对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编制了《写字育人指导手册》,在“写字”中系列渗透“育人”:

科学指导,在写字中“启智”。引导学生看清笔画、注意顺序,“仔细看,用心记、认真写、比一比”,培养良好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从字的识记到自由运用,从一般书写到书法作品创作,综合开发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智能。

作品赏析,在写字中“审美”。练字过程就是感受美、探求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能动构建过程。引导学生从笔画长短到组块大小、从结构疏密到形位斜正、从体势收放到整体呼应,静观细察、把握机理、触类旁通,培养欣赏能力,提高品味。

注重渗透,在写字中“育德”。对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及时鼓励。对即使字写得再差的学生,也要发现他好的部分,给予激励。讲解古代书法家刻苦练字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意志。从笔画形态与笔法中,体味“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的做人哲理,在一笔一画的训练中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品质。在对书写工具摆放的纸笔、手、衣裤、桌面、地面“五净”要求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把每天的作业当作练字机会,培养学生的恒心。

书香,书香人家,书香校园,书香人生,曾经是历代中国人所追求和推崇的。

时下,“铜臭”味似乎越来越浓了,“书香”味早就被冲淡了。但书的“文化香”和“书法香”,不会一直被掩盖。友好学校的校园里,教师和谐团队建设,逼退了令人窒息的“雾霾”,而随着书香的浸润,更让人如入芝兰之室。

友好学校的空间芬芳。第一座楼的正门两侧,分别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叫人陡生浩然之气。徜徉校园,进入教室、办公室,触目可及的是书法,扑鼻而来的是墨香,叫人心里舒服。漫步走廊,既有60位史上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与代表作,也有60个友好学校小书法家的照片和作品宣传画,叫人欣慰。

友好学校的学生芬芳。“写字无差生”的培养目标已经实现。20005月,全校1210名学生,写字优秀、良好、达标、待达标的,分别是18.7%37.3%32.7%11.2%。到200810月,2403名学生中,优秀、良好的分别达到42.6%51.9%,达标的仅占5.5%。到2012年,全校40%的学生进入书法学习层次,25%的学生具有书法特长,有2800人次的学生书法作品在国家级书法大赛中获奖。

而一个能写一手好字的中国孩子,以后无论在哪里、干什么,充其量坏不到哪里去。

友好学校的老师芬芳。所有的教师都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三笔字”,50%的教师进入书法学习研究层次,有80余人次的教师书法作品在区级以上书法大赛中获奖,多篇写字教育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朱兵、徐晓燕老师获区教师写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教师写字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朱兵老师被吸纳为国家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芬芳溢出校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友好学校先后获得各级书法、书画比赛优秀组织奖10余次。继2001年奎文区政府及区教育局召开写字教育现场会后,2009年学校承办了潍坊市写字育人推介会,并多次在省、市级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翰墨飘香,立字立人。作为“最中国”的民族文化符号,书法这朵民族奇葩与瑰宝,正持久地芬芳在潍坊日向友好学校的时空中,香远益清……

 

(《山东教育》2013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