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

发布日期 : 2012-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韩相永

 

临淄,依淄水而筑,因姜尚封齐而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着摩肩接踵的繁华,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鼎盛,曾经上演过九合诸侯的传奇。稷下小学就在这样一方土地上悄然崛起,承古训,开新篇,续写着教育的传奇。

说起教育,说起培养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每个人心性的成长。心能让你成功,也能让你失败;能让你快乐,也能让你忧伤。所以,我们稷下小学近年来大力倡导“养心教育”,认真实践“德以立身,学以报国”的校训,引导师生不断地“修心身,养性情”,让每一个人获得心灵的滋润与幸福。

 

德育,养“心”的家园

 

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成人是这样,学生更是如此。“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学校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其他各育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缺少了德育这一根基,“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台湾忠信教育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的理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德育,不能简单地浮于表面,它必须能渗透于人的内心世界,它一定要赋予学生丰富的心灵给养,这样它才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品”和“助长剂”。于是我们提出了彰显养心教育外显与内涵的基本目标——“有礼有序”。学校从“懂礼、守序、储德”等多个层面展开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自内而外散发出良好的教养。

一、有礼有序,心中有他

多年来,稷下小学以“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开创一个未来”的崭新理念,使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未来延伸,让学生在精神面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变。但德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它在学生的身上又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反复论证,提炼出了德育的外显与内涵目标——“有礼有序”。有礼不仅是有礼貌,更是要晓礼数,知道何时做何事,何地遵何礼;有序不光是有秩序,更是懂修养,知道如何去礼让,如何去做事。这四个字几乎涵盖了德育的全部内容,通过它可以鲜明地展现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可以鲜活地体现一个人从内到外的综合修养。正如古人所说:“克己复礼”“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实现“有礼有序”的德育目标,学校首先以阳光大课间为改革重点,调整出上午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落实“学生群育”,由此形成了以大甩臂踏步、小幅度跑步为主体的“体育群育活动”,引导全校师生进行团体体育锻炼。近两千人步调一致,节奏鲜明,队形变化整齐划一,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要求全体成员做到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就需要时刻关注他人:是否步幅大小一样,是否摆臂一致,是否踏上了音乐的节奏……所以,这项运动培养的是学生的秩序意识、团队意识、全局意识,时刻让学生知道心中有他人。山东教育电视台专门为我校的这一特色活动录制了专题片《阳光课间,群育有序》,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活动还是略显单调了些,20119月,我们学校的老师创编了新颖的“乒乓操”。激昂的音乐响起,千人挥动起乒乓球拍,跃动的身姿,动感的韵律,火红的色彩,给人以视觉的冲击与震撼。2012年,老师们又跃跃欲试,开始创编适合小学生的“搏击操”,他们将“力量”与“柔美”融为一体,充分展现少年儿童的蓬勃与朝气。

集体的群育活动帮助学生懂得“序”的重要,让秩序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与涵养,而个育的活动则让孩子们真正知礼懂礼,让“礼”内化为学生的身心修养。学校把儒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进行了扬弃,组织编写了《稷下小学学生礼仪文化读本》,每学期10课时,每周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落实。读本的主要内容由“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六部分组成,全书共分六章,从仪容、举止、着装、交谈、乘车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学生生活中的基本礼仪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礼仪习惯。与此同时,我们把每个年级学生应该懂得的相应礼仪张贴在教室的外墙,让每一个学生抬头即见,真正把所学到的“礼”与环境、与行为融为一体,做到“以环境熏陶‘礼’,用‘礼’造就新环境”。

二、稷下四礼,储备教养

对于心灵的成长,我们成人也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转变。譬如成长的仪式,团聚的仪式、告别的仪式……为了让每一个从稷下走出去的孩子带着我们的文化印记,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有了“稷下四礼”这样的人生仪式。希望通过这些仪式,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心灵的震撼与洗礼。于是入学礼、拜师礼、感恩礼、谢师礼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稷下四礼。

一年级新生入学,举行隆重的“入学礼”。家长牵着孩子的手来到老师面前,深鞠一躬,然后把孩子的手郑重地交到老师手上。那一刻,每一位老师都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嘱托,每一位学生都满怀对老师的崇敬与尊重,每一位家长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与盼望。孩子们由此踏入了知识的殿堂。至今,老师们在“入学礼”上的那首诗仍铭刻在家长们的记忆中:

今天/您交给我一个孩子/他率真、腼腆/如泉水般清澈、透明/我牵着他的手/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五年后/我将还给您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善良、博学/如雄鹰般健壮、聪颖/他大步走出校园/信心百倍地踏上新的征程……

每年910日的教师节,都是稷下小学的盛大节日,因为在这一天,将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孩子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孔子像前向老师三鞠躬,并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正是通过这种拜师礼仪式,让稷下的师生传承了中华礼仪文化,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现代新型师生关系。

“感恩礼”一般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设计,充分利用心理拓展活动、感恩系列活动等让孩子对亲人永存感恩之心,懂得“百善孝为先”。20105月,母亲节来临之际,稷下小学的操场上济济一堂,四百多位母亲牵着孩子们的手共同参加“感恩五月”主题活动,当人们的耳边回响起《感恩的心》那优美的旋律时,每一个孩子都郑重地向自己的妈妈行礼,并亲口诉说对妈妈的祝福,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妈妈们都说,孩子们的感恩礼是她们收到的最珍贵的节日礼物。

最难忘2011年的“谢师礼”——“回顾往昔岁月,品味绵绵师恩”。谢师礼是五年级的专属。典礼上,五年级的师生和家长通过精心制作的DV短片《精彩回眸》一同回顾了五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后,校长致辞、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和赠送纪念册、朗诵散文诗等环节,让大家感受到师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向老师长躬不起,热泪盈眶的老师和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此刻无须语言,无须音乐,唯有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

此外,学校还有孝亲日、群育周,这些庄严的、激动人心的仪式已经成为孩子们脑海中神圣的人生记忆,正是这些记忆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知礼、懂礼、用礼的种子,让他们变成了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现代少年。

三、道德银行,储蓄美德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说到底就是追求真善美,净化人的灵魂。我们倡导大家做道德的富翁。

“我有四枚道德币了!”“哈哈,我都六枚了!是我们班的富翁!”“我也有。”“我也有。”……稷下小学德育处的公示栏前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查看“道德银行币”的学生。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兴奋地交流着,尽情地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道德币。每月1日,是稷下小学“道德银行”的开行日,学校德育处的公示栏前都是这样一幅繁忙而又热闹的景象。

当前的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目标笼统、内容单一等问题,稷下小学一直在尝试着建立一种动态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主动成长。2009年,学校开始创建一种全新的德育管理长效机制——“道德银行”,旨在克服现存的德育弊端,走向真正富有实效的创新德育。

1.设立道德实体银行,积聚学生点滴进步

“道德银行”就是模拟银行的工作模式,在学校设立“总行”,各班建立“支行”,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道德储蓄账户。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素质、体质健康、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实行量化积分,然后采用银行的运作方式,将学生的量化积分储蓄到每个学生的个人账户。

“道德银行”由学生自行管理,其相关规章制度都是由学生们起草完成,“行长”及“支行长”均由学生竞选产生,老师只进行简单的指导。“道德银行”的根本宗旨就是“存储”文明行为,“支出”不文明行为。凡是具备存储条件的学生,学生个人可以随时到德育处申领美德银行币,凡是应当扣发支出道德银行币的同学,由德育处总行通知班级分行支出。每月1日是“道德银行”开行日,各分行对学生收支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公示,评选当月的“道德富翁”。

2.构建道德网络银行,品德评价多元开放

德育处依托校园网同步建设学生的电子道德银行,把校园道德银行实行网上管理,对学生和家长开放,大家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道德积分,并浏览其道德“收支”明细表。家长、老师甚至共建社区的居委会志愿者,都有权限根据学生在家、在社区内的表现,随时为学生存储美德币。网络银行的使用,让学生的品行评价由校内延伸到了校外,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加自律。近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我在全市德育工作表彰会的发言中说:“‘道德银行’落实的就是一个‘小’字,它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大事教育’为‘小事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小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想变‘好’的欲望与可能。而网上‘道德银行’的启动,更是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道德实践的行列。”

3.派发道德银行红利,保障学生持续而健康的储蓄热情

通过道德银行工程对学生进行日常品德评价的同时,学校德育处还根据学生成长状况,定期给学生分“红包”,派发“道德银行红利”。道德银行红利包括喜报、奖状、认定证书、学生成长报告单等等,这些材料全面、全程、客观地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生持有这些“红利”证明,可以免费到社区和学校的图书室、红领巾网吧、文体活动室进行阅读、体育锻炼,使学生获得的道德银行奖励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资源。三年级刘乙泽的妈妈滕爱华说: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相比,意识独立,有自己的见解,接受新信息快,教育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道德银行“储蓄”这种形式,有“储”有“取”,吸引着学生“从做好事中一步步成长为当好人”。

正是“道德银行”这种崭新的形式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才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中,才让校园里有了那么多动人的故事:五年级一班的肖永琦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捡到50元钱,他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跑到学校德育处,主动把这50元钱交到了“道德银行”管理员王莹老师的手上,王老师高兴地在他的“道德银行存折”上记存了1元的“道德币”;一张大红的喜报贴在了校园最显眼的地方,原来是四年级的两名同学在校外发现了一名与父母失散的孩子,他们主动安慰孩子并帮助她找到了家人;三年级的王雅莉同学,因为玩纸飞机后不留神把纸飞机丢在了操场上,被同学发现,从而被扣除了1元“道德币”。她心里很不好受,以后的几天,她主动帮助生病的李宗盛等同学补课,放学后积极帮值日生擦黑板。一个星期后,经过大家评议,一致同意给她存入2元“道德币”,她这才转忧为喜……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孩子的心不再那么躁动,能够心安、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课堂,育“心”的沃土

 

曾经有位记者这样问我: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你为这所学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努力,学校也获得了那么多令人羡慕的荣誉,那您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个答案:为了一处教学设计,老师们在教研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个孩子,老师们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地拜访家长;为了鼓号操比赛,老师和孩子们顶着烈日排练……于是,我动情地对那位记者说:“一所优秀学校的评判不在于它获得了多少荣誉,而在于它成就了多少出色的学生和老师。所以,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事实也的确如此,到稷下小学的校园里走一走,你就会发现:每一位师生都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儒雅与自信;到稷下小学的教室里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每一间教室都带着一种深深浸润的温馨与暖意;去稷下小学的课堂上去听一听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活泼与博学。

这是孙镜霞老师的一节普通的美术课——《有趣的彩墨游戏》,孩子们在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发言精彩且极富创造性:

“我是先洒水再作画!看,这是溶解的点点,纹理很漂亮。”

“洒上盐也能使画面出现点的变化,而且表现得特别匀称。”

“这是我们小组研究的成果,几乎和范作一模一样,但方法比课本上简单,就是把墨色滴到盆子里,然后覆盖上纸,效果就出来了,我们组还发现墨色有漂浮的特点……”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

这是徐立敏老师一节日常的语文课,孩子们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喜,喜欢,我喜欢咱们班的唐静文,因为她脸上一点皱纹也没有,很漂亮。”那个叫罗玉栋的小男孩说。

徐老师说:“罗玉栋同学主动起来回答问题,非常好。造的句子格式也很对。只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讨论一下,难道人的脸上有了皱纹就不漂亮了?大家想想看。”

“当然啦,你看我奶奶的脸上长满了皱纹,一道一道的痕迹清清楚楚的,她要是一笑,皱纹就更深了,一点也不好看。”

“老师,我爷爷的脸上也全是皱纹,他笑的时候,脸简直就是开放的菊花,那一条条皱纹就好比是菊花丝啦。”

“那你说,菊花美不美啊?”

“当然很美了!”

“那你爷爷美不美啊?”

“嗯,我明白了,我爷爷很美!”

“同学们,爷爷奶奶的脸上之所以长满皱纹,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和人生的坎坎坷坷,不信,你们可以回去让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

正如前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们所说的那样:“稷下小学的课堂上充盈着暖暖的情愫,孩子们是那样的放松,就像是茁壮的树苗自然而优雅地生长着!”而这温暖的课堂背后,是老师们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

一、读生工程,打开孩子心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鼓励做事保守的冉有“闻斯行之”,教导做事莽撞的子路遇事先问父兄,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都能通过他的合理引导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他才有了弟子三千、七十二圣贤的芬芳满园。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只要摸准了学生的“脉”,下对了教学的“方”,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精彩纷呈。2010年初,我们提出了“读生工程”的初步构想,“让每一位老师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课堂的幸福!”

“读”透孩子的个性特点。在老师们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仿佛是那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在尽情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生命。虽然他们性格迥异,但只要能把握住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真正做到寓教于心。稷下小学通过“家校通”平台、“百名教师访千家”、“我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倡导教师亲近学生,做到准确地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社会的进步,家庭环境的迥异,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真实地再现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学校借助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教育游戏等多种途径研究孩子的心理,摸清孩子的兴趣爱好,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关注、引导孩子的常态发展,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情商。读懂孩子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当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教育才真正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读”准孩子的学情。在小学里就有跟不上的孩子,除了智力的因素,学习方法的不正确、学习习惯的差异性都是导致孩子落后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安排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培训的工作中,定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研修,让老师们以“多维度”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从而做到“把准脉,下对方”,让孩子们沿着自己的学习轨迹快乐地成长。

“读生”工程,让每一位教师开始用科研的眼光来看待、审视每一个孩子,因学生之“材”而施差异之“教”,这已经成为稷下人每天的“必修课”,她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研究学生,让课堂真正变成了“有温度、有深度、有梯度”的学习乐园。所以,稷下小学的课堂上永远是那样生动迷人:有埋头苦学的“颜渊”,有喜欢提问的“子贡”,有可以切磋《诗》的“子夏”,更有极具个性的“子路”,身处其中,岂不乐哉?悠哉?

二、专业提升,赢得职业尊严

“在‘敬畏自然’‘恢复平静’‘独立思考’‘发展生产’四个短语中结构方式不同的是……”“C。”“回答正确。”“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人称最美女校长李灵,下面哪两项是她的事迹?”“BD。”“祝贺六号选手,回答正确。”……这是2011331日,在古城南京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现场,六号选手就是代表山东省参加比赛的临淄区稷下小学的张爱玲老师,在五项比赛中她获得了才艺展示与知识素养答题两项满分。在三天的比赛中,她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苍劲的粉笔字书写、风趣幽默的快板书表演、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最终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而她仅仅是稷下小学优秀教师队伍中的一员。20105月,以杜绍伟、吴丽花等四位英语教师组成的团队荣获全国英语网络教研一等奖;呼洪昌老师多次登上了省观摩课的讲台,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佼佼者;孙伟老师在“全国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全国课堂教学艺术十佳”称号……名师的不断涌现,不仅让学校拥有了一支蜚声省内外的教师团队,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校各学科的蓬勃发展,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已成为区内的强势学科,获“区优秀学科组”称号。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稷下小学近几年来实施的“四步走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1.“三智备课”奠定基础

为了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正确选择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学校狠抓集体备课,并由此形成了以“个人备课、同科备课、三次融课”为基础的“三智备课”法:一智——自我备课激发个体智慧(教师独立阅读教材,设计初步的教学思路),二智——同科备课碰撞集体智慧(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共同进行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三智——再次融课生成创新智慧(结合别人的方法与建议,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再次修改),真正实现了“班异,课亦不同”。短短几年的工夫,各学科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游刃有余,稷下小学的课堂也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

2.“智囊团”指点迷津

课堂有了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们解决课堂中的疑难与困惑,学校不遗余力地聘请课堂教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为课堂“把脉”。他们到学校里来上示范课、做报告,给老师们的课堂“传经送宝”,极大地调动了老师们研究课堂的积极性,鼓舞了老师们研究课堂的自信心。

3.研究共同体“导航”

在研究课堂的过程中,学校与省内的诸多名校(如:文登市实验小学、济南甸柳一小、博兴县第一小学、东营实验小学等)结为联谊学校,成立了各学科“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互访互学互评活动,让老师们接触到最鲜活的课堂实例,借鉴别人的课堂教学艺术,加快自身的成长步伐。

4.“四维议课”点拨

学校改变了以往“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的评课模式,引导教师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文化”等四个维度来解剖课堂。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就自己的观察角度结合精准的数据、精确的课堂表现来交流,实现了教师从实践教学走向理论研究的巨大转变。

经过多领域的研讨,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老师们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成绩:吴丽花老师代表临淄区远赴海门进行课堂交流,赢得了满堂喝彩;呼洪昌老师在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会上执教《掌声》一课,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学校有三位老师连续三届获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三、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托于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校本培训则成为提升全体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一环。

1.骨干教师“现身说法”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是“学习时热血沸腾,教学中涛声依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都认为:名师离他们太过遥远,好像怎么学也学不来。所以,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学校把老师们身边的骨干教师请上讲台,与老师们倾心交流,既向大家传经送宝,又让老师们觉得触手可及。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选中一个发展的方向,制定一份成长的计划,做好一个学期的坚持,梳理一种教学的思路,反思一个问题的实质,记录一份成长的日志。让每一个教师都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2.专题研究“切中要害”

校本培训的根本任务还是如何帮助老师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让他们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提出了校本培训的“专题研究”,即每次提出一个共性的教育教学问题,大家把它放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还原,既而进行细致深入的解剖分析,提出科学的、适合的解决方法。如: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低年级写字教学的指导、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等都为老师们带来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3.技能训练“毫不放松”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出色的专业素养,基本功就是专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稷下小学利用校本培训,大力倡导练好各学科的基本功:现场的硬笔书法比赛,让大家一分高下;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令所有人受益匪浅;英语老师的“双语”大赛,激烈而有序;体育教师的“球类表演”,叫人拍手叫绝……人人练好一手“绝活”,已成为每一位稷下人的不懈追求。

教师们经过这样的历练,站在讲台上成竹在心,面对孩子的成长淡定开心,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容安心。

 

沟通,修“心”的桥梁

 

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一颗丰盈、深邃、无私的心灵才能去撼动另一颗幼小的心灵,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灵”,才能为孩子们带来一片和谐与温馨。

一、亲情日记,家庭的“协奏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但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而缺少了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学校教育的功能往往被不同程度地弱化。为了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效应”,大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养心教育中的“修心”计划,其根本宗旨是:修正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不仅倡议“百名教师访千家”,让每一位教师深入学生家庭,而且创新性地提出“亲情日记工程”。由各班主任组织学生和家长定期共写学生成长日记,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1.亲子教育的“交流会”

每个班级,每位家长轮流在“亲情日记”本上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可以是自己满意的教育事件,可以是教育孩子中产生的困惑,也可以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与建议。渐渐地,这本日记就变成了家长们竞相交流的“教子教材”,阅读着老师的点评与他人的教子经验,不断升华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修正着自己的教育心态。写一篇日记学多种方法,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简单地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习惯,从关注问题到关注成长,从对学习的焦点关注到对生活的全面关注。“你写过亲情日记了吗?”如今,这句话已成为稷下小学家长们的“口头禅”和问候语。

2.家校沟通的“联谊会”

“亲情日记”平时在同学间、学生家长间传递、交流。同时,不定期回到班主任手中,通过对日记的阅读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老师在日记上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教育感悟,和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献计献策”,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一来,老师、家长、孩子们的交流日益通畅、密切。从老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中,家长们懂得了与孩子交流要坦诚交心,遇到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冷静处理;从家长们情真意切的记录中,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爱子之心,盼子之望。而老师,也从众多的教育案例中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许多家长都说:读亲情日记,就像是在学习一本生动的教育专著,既有实例,又有分析,让人受益匪浅。原淄博市委常委魏延菊、市关工委主任王学刚及区主要领导等同志现场观看亲情日记后,对学校的“亲情日记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

二、国际交流,学校的“新乐章”

20094月,美国康州教育考察团保罗先生和凯瑟琳老师访问稷下小学,由此拉开了学校国际交流的序幕。两位在稷下的校园内流连忘返:参观校园文化,观看学生的百人武术操,跟孩子们学中国的民乐——二胡,了解中国的乡土民俗……他们兴奋地感受着中国独有的魅力。2010419日至23日,在保罗和凯瑟琳的推荐下,美国康州英格拉姆小学的比绍普校长正式访问我校,在一周的访问中,比绍普校长惊喜地发现,她和我们竟有如此多的相通之处:都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都有着对教育的执著追求,都有着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崇高理想。

2010416日,临淄区稷下小学与美国康州英格拉姆小学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书”,正式缔结为姊妹学校。而正是这一举措,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他们开始用更前瞻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开始了稷下小学全面改革创新的“新乐章”!

1.互相切磋,超前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2010年、2011年的春季对每一个稷下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因为英格拉姆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接连两次来访,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双方的老师登台切磋。比绍普校长的“美式”课堂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陷入了深思:先是学生看绘本,讲的是一个神奇的口袋,放进去1个小彩球可以拿出2个来,放进2个可以拿出4个……比绍普校长边让学生看边讲解,然后引申到数学倍数的问题上,最后还让学生用彩笔画画……这堂课,一开始叫学生看绘本像是读书课,然后引出的倍数问题又像数学课,最后让学生画画又觉得像美术课。此时大家才恍然大悟:美国的课堂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己把握每堂课的节奏和时间,从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反观我们的课堂却是界线明晰,而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知识的局部独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

2.倾心交流,全新的视野“震撼人心”

接连一周的时间,美国客人走进中国家庭,走进学校课堂,和稷下小学的老师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和生活。这心与心的交流,又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美国教师一人身兼数科教学任务,却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所以他们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编教材,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变成课程的真正开发者;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平等民主的意识:主动地躬下身来倾听,自然而放松地和学生交流,甚或蹲下身来和学生游戏……都是那样的真诚与体贴,绝没有掺杂任何表演的成分。

20106月,我接到了比绍普校长回国后的第一封来信,她在信中回忆了中国之行的快乐与难忘,并深情地说:“非常感谢您所有的职员们。您的学校理当成为其他学校的典范。我还把您赠送的一些书法作品分发给每个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经历了一次中国文化的洗礼。我们也衷心期待着您和老师们的来访……”

201111月,当我们踏进英格拉姆小学的校园以后,才真正切身感受到两国教育的差异,美国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耳目一新。教师灵活的课程设置,学生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不仅做到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尤其是师生点对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发,不断重塑着我们的教育观念。

如今的稷下小学,已经敞开自己的胸怀,用包容、开放、博采众长的心态来做“养心教育”,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养心教育”也伴随着国际交流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了大洋彼岸。每一个稷下人也因此充满了许多的期待:稷下的教师将有机会进入美国课堂执教,稷下的学生即将拥有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甚至有了同堂学习的机会;凯瑟琳老师也将在稷下小学长期执教英语……

养心德育,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滋养与浸润;育心课堂,让师生心灵丰盈而充实;修心桥梁,让学校教育走出校门,跨出国门……“养心教育”越来越展现出它的精彩……

教育,从心开始!

 

(《山东教育》2012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