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生命,自由幸福成长

发布日期 : 2012-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书香浸润生命,自由幸福成长

——临邑县开创师生“大阅读”时代

本刊通讯员   吕红燕   林丽霞

 

“一个国家因为读书而富强,一个社会因为读书而和谐,一个人因为读书而幸福。好书像一盏明灯,指引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好书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窄的小河驶向广阔的海洋;好书就像我们每天早晨睁开眼,盼望见到的太阳,光芒四射灿烂无比。好书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可以让我们潸然泪下,可以让我们庄严思考。”

——这是临邑县临邑镇教师王忠新在“2010年全县教师读书学习先进个人表彰会”上的发言。

“名著是眼睛,让你望尽广阔无垠的人生,体察世间的冷暖真情;名著是耳朵,让你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感受人与人之间那份心有灵犀的默契;名著是鼻子,让你闻见世界上迷人的花香,令人陶醉痴迷;名著是嘴巴,让你咀嚼人生的种种滋味,品尝酸甜苦辣;名著是双手,牵引你走进知识的海洋,点亮远方的灯塔。名著是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名著是夏日里的绿荫,带给我秋的收获;名著是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名著是大海里的航船,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就这样,我在书香中渐渐成长。读书,真好!”

——这是临邑县第四中学郝玉莹同学在“全县中小学名著阅读演讲比赛”上的激情演讲。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临邑县的教师和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如此深沉的感悟?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在书香浸润中追寻自由幸福的人生?让我们伴随着琅琅书声,一起走进他们的“大阅读”时代。

 

上篇  百花初绽春来到

 

谁来引领阅读?

2009年初,刚刚接任临邑县教育局局长的潘国英到农村学校调研,发现学校图书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图书是“普九”时配置的,这些年几乎没有补充,图书的数量少、种类单调。即便这样,图书室也没有对学生完全开放,翻看一下借阅记录,虽然密密麻麻一大本,多次“借阅”过的书却崭新如初,有的甚至连包装的塑封都没有拆除。去老师的办公室里转一圈,除了课本、教学参考书,办公桌上再没有什么可以阅读的书籍报刊。问一问学生,每天坚持读课外书的更是寥寥无几。

潘局长问校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做什么?”校长说:“做好校园绿化、净化、美化、硬化,开辟艺术长廊,设置人文景观,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设计制作校园雕塑……”校长围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讲了很多,关于“读书”却只字未提。

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习惯性地拿起《论语》,随手翻开一页,“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故事讲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了,他感慨道:“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孔子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掉这种文化,那么到我这里也就完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他那种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千载之下仍然令人叹服。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教师如果没有文化,又怎么能培养出有文化的学生呢?那就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做到像孔子说的“文不在兹乎”。

她要求各学校立即搞一次师生课外读书情况调查。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包括读书兴趣、阅读数量、图书类型、阅读时间、书籍来源、读书方法、个人收获等十个方面。汇总后显示:

教师每年人均阅读量(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除外)为4.5本,经常上网阅读电子书刊的人不足10%,主动购书、藏书的仅为5%,教师不爱读书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连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书籍都不爱读。分析原因,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系统地读书;一部分教师觉得小学、初中的内容简单,已有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用不着读书;还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农村教师收入低,没有“闲钱”购买图书。

学生每年人均阅读课外书为5.6本,低中年级学生喜欢动漫类图书、科幻书、故事书、作文选,高年级学生则倾向于时下流行的校园题材小说,读过名著的仅为6%。学生课外书籍90%是家长购买的,且教辅和作文类图书占了半壁江山,10%的学生用零花钱买书。

关于读书方法,15%的教师和学生有做笔记或圈点的习惯,不做任何标记的占77%,写读后感的仅占8%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课外阅读成为师生的“奢侈品”,二是学校缺少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三是师生普遍存在“浅阅读”“泛阅读”现象。可见,读书并不是人的本能,要想实现师生深层次阅读,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浸润。

潘局长非常喜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博士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级教育领导,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带领校长,共同努力构建一种良性阅读生态,让文化成为学校长远发展的精神内核,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谁收获了阅读的幸福?

20093月,临邑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师生读书活动的通知》,旨在培养师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让读书成为师生自发追求的生活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同时,印发了《临邑县中小学师生读书活动方案》,阅读方式采取师生共读一本书、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撰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定期进行交流,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每周在地方课程中安排一节阅读课,每天布置30分钟的家庭阅读作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合理安排课外阅读内容。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各学校结合《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书目和教育局提供的选读书目,选择各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规定小学低、中、高年级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初中三个年级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100万字、120万字。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笔记重在量的积累,低年级主要摘记、造句、仿写,高年级写读后感。把阅读课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在集体备课时深入研究阅读课课型,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开设阅读指导课、阅读积累课、阅读欣赏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实践活动,以故事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贴为载体,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图书室打开尘封的门窗,让渴求知识的目光洒遍每个角落;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栏,增添了名人读书故事、诗文欣赏;教室内开辟了图书角,师生把自己读过的书贡献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走廊两边张贴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各班召开了主题班会,家长陪孩子走进书店……

书,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与师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冷暖相知,师生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掌握了阅读的自主权。

临邑县实验小学校长刘振强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请家长朋友们在自己家里筑起一个温馨的小书屋,让您和孩子能有触手可及想要看的书。请您双休日早一点关上电视机,请您拒绝打一盘麻将,请您少玩一次电脑游戏,请您和孩子一起走进书店,共享潜心阅读的美好时光,要知道,您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最直接的影响。”

第五中学王晓雪同学在升旗仪式上这样开始她的演讲:“一个女生,在雪白的路灯下,手里捧着一本书在读,比起一个在公园里扯起腰身,摆一个‘pose’的模特,更让人神往她的内心世界;一个男生,在喧闹的车站,手里捧着一本书在读,比起一个躺在沙发上抽烟的帅哥,更让人渴望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德平镇中心小学于艳明老师郑重地合上《鲁滨逊漂流记》的最后一页,她被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深深震撼,久久沉醉于“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创造的瑰丽奇特的意境中。这是读书活动后她和学生一起读的第一本名著,她想听听孩子们的感受。“老师,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他是多么勇敢!”“老师,鲁滨逊用沉船的桅杆做木筏,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运到岸上,他真聪明能干啊!”“老师,在危险和艰难面前,鲁滨逊没有害怕,他创造了自己的住所、家具、牧场、种植园,只要双手能劳动,大脑能思考,任何困难都不能把人难倒。”“老师,我非常喜欢鲁滨逊的一句话,‘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他开头做事情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他坚决不放弃,总结经验重新开始,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我要像他学习。”这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碰撞,这是思想与思想的融会贯通,这是心灵与心灵的交相辉映,这是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对话。孩子们在阅读中开始学习与文本、与作者沟通,学习审视和关照自我发展,于老师的心充盈着满满的快乐。


谁来为阅读埋单?

为避免读书一曝十寒,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全员读书的目标,县教育局在读书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五个结合:

读书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由于缺少有效的阅读和学习,造成课程意识模糊,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往往把教材当成教与学的唯一对象,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课本,甚至背教学参考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甚至厌学、辍学。读书学习对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改革瓶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邑县鼓励教师多阅读与专业成长相关的书籍,增强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学生经验,建立民主、开放、科学的大课堂观念,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同时,侧重于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读书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创设一种平等、自由、开放的教育研究氛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临邑县引领教师“带着目的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与校长、教研员、同行一起探索研究,听取其他人员的见解和思想,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形成一种教师主动学习,并自觉接受指导的教研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风和学风。

读书与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社会热点,联系教育实际,在全县教师中开展读书“四个一”活动,即每两月读一本教育论著、每月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体会、每学期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每年开展一次报刊“学用评”活动;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七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朗诵(演讲)比赛、组织一次读书笔记展示、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活动、印发一本读书体会集锦、召开一次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一次读书小明星评选、办一份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教师深度阅读。

读书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临邑的教育决策者认为,“读书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事。”他们积极联系新华书店,为师生读书提供物质保障,民进山东省委为兴隆中学捐赠图书。组织亲子共读,广泛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带动家长,家长促进学生,营造书香氛围,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读书与培养习惯紧密结合。开展读书笔记、摘抄展评,举办读书讲座,交流读书方法,不断完善课外阅读评价办法,激励督促学生读书,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把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情况计入学生成长记录,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一部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师生们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这是令人欣喜的好兆头。

但是,现在是一个多媒体时代,我们面对的信息载体,不仅有书报杂志,还有影视网络,各种宣传、炒作、不实的信息泥沙俱下,充斥着人们的视听,以致于在选择知识时,往往缺少冷静客观的判断,多了一些狂热的追随。如一个班级的学生热衷于传阅动漫书《虹猫蓝兔七侠传》,附赠的游戏卡助长了同学们攀比玩耍之风,这部动画片曾因暴力、色情、粗口等问题一度被央视叫停播出。教师的阅读也偶尔存在鱼龙混杂、娱乐庸俗的现象。

什么样的书才是适合师生阅读的呢?

潘国英局长信奉这样一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取法乎上,才能得中,如果取法乎中,只能得下,若是取法乎下,不加选择地摄取那些本来就没有营养的东西,能获得什么不得而知。她认为,读书也应该“取法乎上”,引领师生阅读上品位、上水准的书籍,甚至那些文化含量极高“绝顶之作”,才能够以一当十,登泰山而小天下,获取高层次的阅读效益。

他们根据新课标要求,给全县师生购买了70万元的必读书,包括经典名著、百科全书、童话故事。给每位校长配备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人生为一大事来》《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等10本教育家系列丛书,要求两月阅读一本,定期把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上交教育局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走向教育现代化》更是案头必备。教育系统创办了《学习交流》内部刊物,刊发干部教师的学习体会。为新任教师分发了《从初职走向成熟》,引领他们迈好教育生涯的第一步。

出台了《临邑县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从全县精选出200名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帮助他们建立名师成长档案,制定成长方案,让他们在单位发挥带头作用,做教学改革的引领者。为他们购买了《从成熟走向优秀》《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导论》,提高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队伍。最近读的是《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共十二章内容,每月在全县进行一次学习汇报,培养骨干教师深度阅读能力。王瑞萍是一位农村骨干教师,她说:“读书学习让我工作十多年来,终于找到了自信和幸福。”

为班主任配发了《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化指南》,使班主任成为班级管理的行家里手。按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装备用书的配发标准,订购203万元的图书和挂图,涉及人文、地理、常识等五大门类。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委托新华书店精选了70种图书,其中一二年级15种,三四年级25中,五六年级30种,为全县400人以上的小学各订购了5套,采取循环阅读的形式,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读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投资27万元,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书橱,把图书室的“书”请到教室里,方便师生阅读。

假期是静心读书的黄金时期,2010年暑假期,县教育局向中小学教师赠送了3000余本《致青年教师》,拉开了“共读一本书,争做名教师”的序幕,召开了全县学习交流汇报会,评选出10名学习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作为获奖者,李春霞老师非常激动,她说:“我希望自己能像吴非老师那样,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师,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我要用爱心播种,用宽容心呵护,用求知心耕耘,过一种有琴声,有歌声,有彩虹,有梦幻的教育人生。”县教育局邀请此书的作者、特级教师吴非,来临邑做了《教师的职业追求与专业发展》的报告,倡导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表达者的基本素质,干部教师享受了一场精神文化盛宴。2011年暑假,他们开展了“让书籍陪伴一生,让精神滋养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购买了1000本文学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免费分发至各学校,采用“好书漂流”的方式,组织5万名中小学师生共同品味经典,分享阅读所得,感受海伦在困境中战胜不幸、创造奇迹的不屈不挠精神,树立执著进取的个人信念,共度书香假期。

书,是送给师生最好的礼物和奖赏。县教育局每年为职工报销200元书费,局领导进学校听课,每次都要赠给授课老师一本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建议》《爱心与教育》,书的价格有限,但是一份拳拳爱心却无限。有的学校教师节给老师分发购书卡,有的学校规定凡是教师自己订阅的教育类书报,学校支付一半的费用。临邑的教育决策者们有一个共识:为师生阅读埋单,值得!

 

中篇  千帆齐发竟中流

 

经典华章魅力永存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圆润饱满的声音飘荡在整个多媒体教室里。这是邢侗中学经典诵读比赛中的一幕,教学楼两边的墙壁上,就镌刻着师生们手书的《弟子规》全文,耳熟能详的文字,一百多名师生深情地诵读,心底鼓荡起一种暖暖的情愫。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恒源教育办的小学生们参加全县古诗文诵读展示,他们把音乐、舞蹈、表演融入到朗诵中,浑然忘我的神情,声情并茂的演绎,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县教育局的干部职工在集体学习时齐声诵读《弟子规》,连续四个周末的朗诵,改变了一些人起初的不以为然,原来,《弟子规》不仅仅是孩子们看的书,她的精髓需要一辈子细细揣摩。

2010年,临邑县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将中华传统经典《弟子规》引进课堂,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把阅读与师生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学校利用早读、班会,通过讲故事、表演、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宣传讲读《弟子规》,理解其现实意义。

有些人不高兴了,这样大张旗鼓地推广一部古代少儿启蒙读物,不是作秀吗?潘国英局长对师生共读《弟子规》起初也有点犹豫,她自己又通读了一遍,感觉《弟子规》与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一脉相承。她与老师和家长们座谈,他们经常反映现在的孩子条件优越,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珍惜和感恩父母,家里老人的溺爱促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中小学生正处在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阶段,其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更多依赖于学校德育。《弟子规》是古人传下来的箴言,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餐、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讲起,离学生的成长最近,是养成教育的良好教材。

正好,中华书局要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经典教育论坛地方专场,潘局长力邀他们在临邑开办首场讲座。著名作家、中华经典推广者郭文斌教授应邀到会,阐述了《弟子规》的六大精神,他说,《弟子规》能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对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得到临邑师生家长的高度认可。

《弟子规》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校园,师生争相诵读吟唱,有的学校据此创作了舞蹈、故事、快板,一时间,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师师愿做道德楷模,生生争当文明之星。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推荐160篇诵读篇目,10本国学经典。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经典朗诵会、古诗韵律操、诗词创作展,评选诵读明星。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和班级,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古诗文诵读展示”和“名著阅读演讲比赛”,集中展示各学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师生道德实践风采,此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年。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是祖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日日诵读浸润,先哲博大宽厚的人格魅力,已经在临邑的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那些灿烂的思想花朵,一定会把他们的人生之路装点得诗意盎然。


“两报三刊”插上翅膀

说起这个“两报三刊”(《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在临邑教师心目中可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面登载的教育理念一点也不艰深晦涩,教育案例、课堂实录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老师们最亲近、最喜欢的报刊。即便是最小的教学点都有订阅,县教育局还专门划拨经费,给86名优秀骨干教师每人赠送1份全年的《中国教育报》。实验中学的贾斌老师有幸位列其中,他说:“过去想看也看不到这么多的好书好报,现在我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吸取这些精神养料。两年里,我的课不仅在县里、市里获奖,还被邀请到济南开讲座,自信心增强了,读书学习的热情更高了。这学期刚开始,我就在《山东教育》上发了两篇文章了,这些成绩是早些年做梦都不敢想的啊!”

临邑县教育局制定了《学用“两报三刊”评价办法》,鼓励干部教师在教育平台“两报三刊”栏目推荐优秀文章,校长(教育办主任)撰写学习笔记和体会,各学校将学用“两报三刊”情况记入教师个人考核成绩,县教育局根据单位和个人学习情况、发表稿件积分,择优表彰奖励,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学习”指标中记分。仅在“两报三刊”发表工作经验或理论性文章一项,2009年全县9篇,201030篇,201150篇。三年来在其他教育刊物累计发表600余篇,每年选择有代表性的论文结集出版,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校,让教师在学习中赢得尊重。

第二中学刘洪华老师被评为“临邑县2010年学习‘两报三刊’先进个人”,颁发了证书,领取了3000元奖金。他非常看重这项荣誉。他的原始学历是中专,刚参加工作那些年,为了胜任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他猛啃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课堂教学还是令自己不太满意。开始学习“两报三刊”以来,他规定自己每天再忙也要阅读一个小时,写一篇500字的读书笔记,梳理一天的课堂得失。他搜集整理优秀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目前,刘老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连续四年来,所教学科成绩和班级管理都在学校名列前茅。这些完全得益于他执著的学习精神。

有一段时间,他上课气氛热烈,学生们兴趣盎然,但是实际检测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一“病症”一直困扰着他。一次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莫让课堂的有趣脱离教学目标》,对他真是醍醐灌顶。以后,在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环节,他加强了趣味性和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达到了课堂达标和学生心情愉悦双丰收。结合这段经历,他写了《画好自己的价值优势同心圆》一文,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一名学生上课老是走神,刘老师批评他几次,也不见效果,并且有和他对着干的迹象。正好刘老师读了《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批评学生时请试着微笑》,他从中受到启发,把学生作业本当成交流的平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经过耐心的交流,这个同学终于向他说出了心里话,原来是刘老师在一次提问问题时,没有及时请他坐下,害他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刘老师对教学细节有了深刻的感悟,写了教育反思《作业批语马虎不得》,刊登在《山东教育》上。

刘老师说:“每期的教育报刊成了我的知心朋友,穿透墨香纸张,与教育前瞻性的理念发生碰撞,像是经历了一场愉悦的心灵之旅,不断享受知识积累的乐趣,思想得到了极度解放。”英雄不问出身,这也许就是临邑许多像刘老师一样普通的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秘诀吧!


教育博客思想共享

20123月,临邑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教师博客之星”评选大赛,先由学校(乡镇教育办)对教师博客进行初选,然后上报县教育局参评。县教育局成立了电教、教研人员、优秀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根据教师博客栏目设置、特色、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排名。最后,评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19名,实验中学、五中、邢侗教育办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新花自溢甘露香”,是师范附小齐桂红老师的博客,她从2009年就开设了个人博客,共撰写了246篇博文,设19个栏目,教学经验反思、学生成长状况、教育叙事、学生习作、家校联系,林林总总的故事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上传在博客上。她的博客目前点击量在全县最高,成为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一个窗口。她还通过博客结识了本地和外地的许多优秀教师,经常通过网络交流切磋,化解教学难题,共享教育乐趣。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第五中学李霞老师的博客不是装扮最美的,却是最实用,最平和质朴的。她搜集整理了13篇电脑知识的文章,有图片、有讲解、有操作步骤,即使你是一个电脑盲,认真读下来,也会受到最好的启蒙。教学论文、课件素材、教案设计,每一篇都与电脑教学密切关联。置顶的“学生相册”,有国旗下演讲的庄严,有朗诵表演的投入,有大课间活动的热闹,一张张青春活泼的面孔,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还有实用美食、心情美文、诗词赏析,让你看到一个优雅教育、品质生活的小女子的浪漫情怀。

李霞老师的教学故事《从细节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读起来很受启发:“接新班后的第三节信息技术课,我向机房走去。迎面跑来一个学生,‘老师,请把钥匙给我!’‘上课说话、爱下桌、不爱学习。’我脑海里立即出现对这个学生的印象。我犹豫了一下,还是从包里拿出钥匙给了他。他像接了圣旨一样,对旁边等着上课的同学说:‘都跟我来,老师把钥匙给我了。’来到机房,我特意观察了这个同学,小脸红扑扑的,总是笑,挺可爱的样子,可是老毛病依然不减。课后我问了他旁边的几个同学,他们都说他是‘电脑高手’,说话、下桌是因为同学们有问题要他帮忙。我暗自庆幸没有拒绝他的热心。其实,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老师不要盲目凭印象给学生定位。”

发生在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性情故事,在教师博客中不胜枚举。

博客不仅是资源的仓储地,还扩大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话语权,为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彰显了个人的精神特质。同时,博客信息量大,延展了阅读的空间,给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早在三年前,师范附小就建立了班级博客群,老师们把自己的教育得失记录下来,同学们轮流写班级日志,我笔书我心,我心自飞扬,促进了班级管理和谐健康发展。

2011年,临邑县为了规范拓宽教师电子阅读,充分调动教师写博、读博、评博、赏博的热情,把所有教师的博客都链接到教育平台上,鼓励老师们借助博客反思、积累、互动、共享。每年将举办一次全县教师博客大赛,创设学习、交流、研讨的浓厚氛围,创造更多的教育精彩。

 

下篇  万紫千红展风采

 

有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临邑县的师生大阅读迎来了秋的收获。仅以临盘中学为例,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2009年,在德州市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大赛中,临盘中学荣获团体组二等奖。

2010年,临盘中学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第二届“爱书人杯”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中,表演的《佳节古风颂中华》荣获二等奖。这是为数不多的农村中学获奖。

2010年,在全县书香校园评选中,临盘中学获得第一名。

2011年,在德州市“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教育系统比赛中,获教师组一等奖。

……

步入临盘中学,大道旁、林荫下、小湖边随处可见三无学生,或独自埋头读书,或三五成群朗诵,静谧的校园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一道浑然天成的画卷。

在临邑县,这样的书香校园比比皆是。如邢侗中学,坚持“经典润泽心灵,传统提升品位”的办学宗旨,课前三分钟“古诗词背诵”从未间断,“情智阅读”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周一升旗后全体师生齐诵,每个月有读书主题,每学期举行读书成果展示,传统节日进行演讲比赛。阅读《庄子》,感慨“击鼓而歌”的豁达;欣赏《离骚》,感喟“哀民多艰”的悲凉;品味苏轼,感叹“把酒问天”的豪迈;领略李清照,感悟“月满西楼”的温婉……文字,张扬了孩子们的个性,挖掘了他们的才情。初三四班的许安丽同学荣获了“德州市诵读小名士”称号,许多同学的习作变成铅字,他们的手抄报在全县展览。

各单位围绕读书活动,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开发了《临邑吟赞》《犁丘颂》《中华经典教育读本》《经典诵读》《经典诗文三百篇》《弘扬邢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等校本教材,共有20多种,这些校本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多数中学成立了读书社团,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读书活动由社团成员组织,教师只充当参谋。社团成员还负责校报校刊的策划、组稿、编辑、美工,刊发本校师生作品,负责把好的稿件推荐到省市报刊发表,每年有200多篇师生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翟家镇等单位每年都要精选学生习作,装订印刷,分发给每位同学,分享成长的故事。

实验小学六年级六班的聂龙宇同学在作文《我当上小记者了》中写道:“前天,《当代小学生》校园小记者站在我校举行了揭牌仪式,我平时看书多,作文好,老师和同学都推荐我当小记者。我可高兴了,因为当上小记者以后,不仅可以经常练笔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责任心,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这真可谓一举三得呀!昨天,校长专门为小记者们开了会,欣喜之余,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事件,认真写,及时投稿。我一定要尽到小记者的责任,不辜负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期望,一定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记者!”

2011年,《当代小学生》在临邑设立了24个校园小记者站,数百名小记者依托这个平台,关注学校、关注社会,通过手中的笔颂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写出了更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好文章,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了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时候举办“读书节”,真应了天时地利人和。2011年,临邑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读书节”活动的意见》,规定每年的10月、11月、12月为读书节,各学校集中展示读书成果。根据“临邑县中小学读书活动评估细则”,评选出活动突出的单位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做法。教育局开辟“师生读书活动风采”专栏,宣传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供全县广大师生学习借鉴,活动结束后,评选“十大读书人物”。读书节为师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推动了读书活动的深入发展。

广泛深度的阅读,使临邑县干部教师悄然发生着变化。庸俗气少了,书卷气多了,浮躁气少了,沉静气多了,闲在的少了,忙碌的多了,空虚的少了,充实的多了。校长能静下心来,研究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进课堂听课,撰写文章,由行政型转向业务型。教师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职业追求,一种生活态度。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三年来,在省市各类讲课比赛中,获奖73项,500多人次,立项小课题300多项,被省教科所立项课题124项。201111月,山东省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现场研讨会在临邑召开,80名教师为现场会展课,一堂堂自主、生动、高效的人文课堂,为与会专家徐徐展开一幅临邑师生“胸中有丘壑,挥洒自从容”的动人画卷。

临邑师生开创了一个“大阅读”时代,他们在阅读这条路上,一步步走得很扎实,很投入,传习雅言之道,涵养君子之风,亿万斯年,薪火永继。

 

(《山东教育》2012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