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挥写大文章

发布日期 : 2012-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倾力挥写大文章

——菏泽市牡丹区推进教育优质发展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邹爱武

 

菏泽市牡丹区素有中国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俗之乡和“中国牡丹城”的美誉。这里文化源远流长,教育底蕴深厚。进入新世纪以来,牡丹区迎来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他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围绕优质、均衡、和谐三大主题,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平安和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实现了师生高素质、教学高质量、文化高品位的发展目标。

“盘活”校长资源促管理质量提升

2011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牡丹区贾坊中学的师生一走进学校就惊喜地发现:破旧的大门变新了,教室的门窗重新刷了油漆,由于无法排水而闲置的厕所启用了。而这些变化是他们的新任校长王鹏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在暑假期间与同事们用辛勤劳动换来的。

暑假期间,牡丹区教育局对部分学校校长进行交流调整,有4名城区学校的中层干部被任命到农村中学任校长,王鹏就是其中的一位。同时,还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了3名城区小学校长,采取学校推荐、组织考查的方式选拔了48名中层干部。

为了建立优秀校长成才通道,牡丹区注重培养和储备后备干部,每年在城区名校选拔一批中层干部,让他们接受实践锻炼,成熟后即被派到农村薄弱学校担任领导职务。3年来已有近10人通过这样的培养成长起来,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

曾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的区教育局局长张团昌对校长队伍建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实行校长交流可以强化校长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激发教育活力,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他们从2008年起就着手建立校长交流制度,并于当年在4所乡镇中学之间进行了校长交流试点,效果很好,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在实行校长有序流动盘活教育资源的同时,牡丹区还注重提升校长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及时交流管理经验,探讨管理方法。通过专家讲座,给学校管理干部们以思想的启迪、理论的提升,有效促进了他们管理水平的提高。2011年暑假期间,他们在江苏大学举办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61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为期一个周的封闭研修培训。5场围绕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的专家讲座,对基层学校校长进行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创造性的专业化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和办学思路。

5年向农村“倾斜”教师800

2011年秋季开学,牡丹区152名经过岗前培训的新招聘教师全部到农村教学一线任教。至此,该区5年内为农村学校招聘补充教师800余名,这些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从2007年起牡丹区就建立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每年暑假期间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教师需求情况制订招聘计划,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及时补充师资。这样从严把教师入口关,保证农村教师质量,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为农村学生享受更为优秀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大的可能。据区教育局分管教师招聘工作的副局长油魁然介绍:“今年我们录取的152名新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6人,本科学历的75人,专科学历的61人,高学历人才的比例逐年提高。”

陈贤伟是2009年招聘到沙土镇中学任教的一名本科生,在她之前这所学校还没有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她说:“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差,生活也方便,很乐意在这儿教学。”牡丹区教育局规定,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指标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从201010月份起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农村教师人均增资近500元。

该区还通过举办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为内容的全员培训和组织名师讲学团定期开展下乡支教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农村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2亿元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牡丹区2011年安排的21个校安工程目前都已顺利完成。吴店中学的学生餐厅和学生宿舍工程完成后,学校3年内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已达到了600万元,学校固定资产增加了将近一倍。

校长郭宝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校3年新增校舍面积近4000平方米。其中,投资100万元,建设电教实验综合楼一座;投资150余万元用于校园的硬化、亮化和美化,并建成一座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100万元建设了中央空调系统;投资100万元,用于装备图书、实验器材和建设校校通工程;今年又投资150万元用于学生餐厅和宿舍楼建设。通过3年的校舍改造,该校实现了校舍楼房化、校园园林化、设施标准化,为农村孩子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

据悉,牡丹区校安工程实施近3年来,已投入资金1.6亿多元,新建校舍8.2万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52万平方米,已完成5年规划总任务的60%。为了确保校安工程建设质量,一方面,加速推进校安工程网络版数据录入和校舍信息管理数据中心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图和规定程序,并实行全过程跟踪,层层把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同时,确保区财政每年300万元的专项资金投入,从而保证了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同时,作为山东省首批“211工程”试点单位,牡丹区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两热一暖一改”工作,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其中,590万元被用于改厕试点工作,对大黄集中学、安兴中学、民族中学等20多所学校的厕所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卫生条件。投入38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空调安装工程,为200多所农村中小学购置安装空调近5000台;同时又投入360万元为大黄集中心小学、大黄集中学、万福中心小学、吴店中心小学等5处农村中小学建设了以秸秆压缩颗粒为燃料的取暖工程,为丁堂小学等2处学校建设了地源热泵制热制冷工程。学生们暖在课堂,更暖在心中。

信息化,让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

已年届50的兰金宪老师最近“迷”上了电脑,网上备课、制作课件、学习研修等样样得心应手,他执教的《我爱你啊,中国》还获得了2008年区电教课一等奖,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兰老师所从教的李庄小学地处黄河滩区,原来的教学设备非常落后陈旧,教师教学完全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旧式课堂教法。2007年,牡丹区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工程。这年区教育局给李庄小学配备了12台微机,并安装了宽带,这让渴望学到信息技术的师生喜出望外。

教育信息化可以缩短城乡学校的距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因此,牡丹区在抓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改造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信息化工作。近3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就达5000余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已装备微机室282个、电子备课室60余座、多媒体教室450间,装机总量达2万台,实现了“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让农村学校师生足不出户,就能和城市里的师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011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又被列入教育六大工程之一,提出“提高中小学生均计算机数量,加快推进‘班班通’进程,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较完备的区级教育资源信息库”的目标。年内15%以上的中小学要实现“班班通”。同时,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组织全区优秀教师开发建设覆盖所有学科的牡丹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课改,让每个学校都精彩

时下正是牡丹种植的最佳季节。114日,牡丹区牡丹中学的赵学良老师正在教学生牡丹嫁接技术。他从选芽、选接木、削芽、切接木等基本环节,到怎样埋土、封土等每个步骤都讲得清楚明白,并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这是该校学校课程——《牡丹嫁接》课上的一幕。

近几年,牡丹区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落脚点放在课程改革上,通过实行督课制,规范课程开设;通过实行教师“走教制”和学生“走班制”,保证农村中小学课程的全面开设。在此基础上,自2008年以来,牡丹区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并探索出了一条在课程和教学实施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区域特色的路子,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为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指导,该区制订了《牡丹区普通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要求每所初中学校课程开发不少于15门,定点小学不少于5门。为此,他们组织100多名校长到先进省市参观学习,并举办10余场专题理论讲座,提高了基层学校开发学校课程的认识和主动性。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区开发出技能、艺术、乡土类和历史文化类学校课程达1000余种。

在品类繁多的学校课程中,最耀眼的是各种“农”字牌技术类课程。牡丹中学地处著名的牡丹之乡,当地群众有种植牡丹的习惯,嫁接是牡丹最主要的繁殖方法之一,而嫁接的技术含量较高,若操作不当,会导致成活率较低。于是学校开设了《牡丹嫁接》课,让具有丰富嫁接经验的李建华、赵学良老师给学生上课,他们从嫁接时间、环境因素、品种差异、接穗和砧木的选择与处理、嫁接方法、嫁接后的管理等各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嫁接要领。许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帮家长解决了嫁接技术方面的难题。

贾坊中学的《甜瓜种植》课培养了20多名种瓜“小行家”。负责这个课程的张运海老师把课程开到农民的瓜田里,把育苗、栽种、传粉、摘瓜等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先观察再学着动手去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门课,学到了一技之长。而吴店中学的王学录老师则发挥自己的养蜂特长,把自家的蜂箱拉到学校,让学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养蜂知识,也让他们懂得了博采百家之长才能一枝独秀的道理。

牡丹区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各学校通过学校课程让这些传统文化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灵。穆李面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国面塑出山东,山东面塑出菏泽,菏泽面塑出穆李之说。解元集中学通过开设面塑这一学校课程,编写了《面塑技艺手册》,培养了一大批基本功扎实、能独自创作面塑作品的优秀学生。

“学校课程的实施让每个学校都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只有每个学校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牡丹区教育局局长张团昌说。

200912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工作会议在菏泽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深入到教师教研活动现场和学生手工制作现场,对牡丹区学校课程开设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对牡丹区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积极开发学校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成功做法给予了高度称赞。

“大学区”和结对帮扶破解“择校”难题

“区第二小学这座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教学楼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扩大校舍面积1000余平方米,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满足周围群众子女就学的需求。”在牡丹区第二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上,张团昌局长指着正在拔地而起的教学楼说。

为缓解城区学生入学压力,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牡丹区加大城区学校建设力度。仅2011年就计划投入资金1978.3万元,安排城区学校建设项目6处,包括新建2所小学、改扩建4所中小学,总建筑面积达1.46万平方米。目前,新建项目中的万福办事处段庄小学2200平方米教学楼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牡丹小学也正在建设中。其他改扩建的4处学校已陆续开工,年底可投入使用。

据悉,自2007年来,牡丹区高度重视城区学校建设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措施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强力推进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后完成了中华西路小学、21中南城分校、东关小学、李峨小学、侯店小学等扩容改造工作,共完成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增加了近6000个学位。其中,由市、区两级共同投资建设的牡丹区实验中学60个教学班规模,面向市区招收初中生,有效地解决了城区西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同时,通过实行“托管式”管理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建立城区强弱学校“托管式”管理模式,实行大学区制,让原来基础比较好的21中和22中分别就近托管城区几所薄弱学校,在城区形成了东(二十二中及东城分校)、西(区实验中学)、南(二十一中及南校区)、北(北城中学)“四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弱校之间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并统一教学进度、管理制度、质量考核。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了扩强扶弱、共同提高的目的。

城乡学校之间则按地域把一个城区学校与几个农村学校划为一个学区,结成帮扶联盟,选派城区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或农村中小学老师进城锻炼提高,并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评课研讨、考试评价等方面统筹安排,通过这种深度交流缩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距。

同时,选拔省市教育能手组成“名师讲学团”,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深入到每个农村初中和定点小学,每年送教300余次,参与教师达数万人次。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理论讲座、专题研讨、互动式培训等形式,将先进的理念、优秀的课例和最新的教学信息,及时送到广大农村教师手中。

把民族精神悄然根植学生心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凝练中华魂、激扬爱国情、树立报国志是教育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张团昌局长说。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日前,记者到牡丹区第一小学采访,刚踏进校门,就听到了这琅琅上口的我国传统经典《弟子规》的诵读声。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

据了解,这个学校从2008年起就在师生中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筛选出经典古诗词200首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等作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系统地分配到各个年级,使经典诵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于学生的小学阶段,进而陪伴学生终身,使学生终身受益。

像这样以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正在牡丹区各中小学蓬勃开展。

近年来,牡丹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民族文化的根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灵。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德育渗透、活动育人,以多种形式促进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该区第22中学通过开展诚信考场活动,对获得诚信班级称号的19个班级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在2011101日世界勤俭日期间,各中小学开展了以“节约每一度电,做到人走电器关;节约每一滴水,水龙头用后及时关闭;节约每一支笔;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粒粮,做到不随便倾倒剩饭”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勤俭、节约的合格小公民。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利用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登禹中学是以抗日民族英雄赵登禹将军命名的一所初级中学。该校以“走将军路”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斥资40万元建设了赵登禹将军纪念馆,创办了校刊《将军魂》,编辑了《大刀将军赵登禹》一书,他们还与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并组织学生去北京祭扫将军墓,使赵登禹将军的爱国壮举、民族气节等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灵。

牡丹区还通过开展“万名学子讲孝道”“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以“感恩和孝道”为主题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教育和党史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他人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育干部沉下去,品牌亮起来

2011年春季区人大组织开展的评议政府职能部门活动中,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达到99.6%,在区政府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区教育系统荣获行业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牡丹区连续三年坚持不懈进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师德评议、评选师德标兵、签订师德承诺书、设立师德举报电话等活动,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弘扬高尚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区教育局制订《千分制考核办法》,对机关人员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奖优罚劣。实行公开承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2011年暑假期间,为给办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们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他们改进工作方法,实行流水线作业,并且延长工作时间,共为3100多人办理贷款1700多万元。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大家的称赞。

20119月份的一天,张团昌局长在去乡镇检查工作的路上接到一位李姓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反映某小学教师让学生到指定书店买教辅的事。他向家长承诺查实后立即处理,并立即打电话给有关人员,要求立即去落实家长的反应的问题。在查清情况后,那名违纪教师很快受到了处理,维护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他们历来对教育干部和教师违纪从来都不手软,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订教辅等和向学生乱收费等现象,经常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除立即纠正外,对当事人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师生的冷暖时刻挂在他们的心上。为让贫困群众和教师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08年,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成立第一个教育慈善分会,积极募集善款,及时救助贫困师生。今年以来,机关干部和基层学校通过“慈心一日捐”和“爱心一元捐”共募集资金40余万元,800余名贫困生受到及时的救助。

目前,牡丹区各级各类学校获得“文明学校”称号的已达120多所。其中,省级文明单位4所,市级文明单位20余所。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永无止境

2011年是牡丹区教育发展最快的一年。

城乡学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21个校安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新增校舍面积2.45万平方米,投资7390万元;7个城区学校建设接近尾声,其中新建项目3处,改扩建项目4处,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总投资3162万元。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内完成区实验中学等5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任务。

牡丹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实施,幼儿园建设步伐加快。今年计划建设27所幼儿园,其中新建12所,改扩建15所,总投资5000余万元。目前,80%以上工程正在建设中。

校长管理机制改革、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等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活力进一步增强。

说到今后牡丹区教育的发展,张团昌局长信心十足,他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工作干好。”

20113月份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刘传谨提出:“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怎么重视教育都不为过。”为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该区建立了服务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区长负责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教育工作,督查督办解决有关教育重点和热点、难点问题。

今年教师节前夕,牡丹区委、区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订了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等7项优先发展教育的措施。特别是把“城区新开发的小区未建设幼儿园或建成后没交付教育部门管理使用的,将不允许出售”作为一条刚性规定以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感到欣慰。

牡丹花开富贵。牡丹区的教育工作就像美丽的国花一样,花繁叶茂,硕果满枝。几年来,该区先后被表彰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收费示范县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全省安全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