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 特色发展
发布日期 : 2011-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博兴县第一小学 黎强
博兴,董永故里,吕剧之乡,九曲黄河从这里流过,博兴县第一小学就坐落在这片美丽富饶的鲁西北平原上。我们以“睿智博学,明德达人”为校训,把“仁智”与“博爱”确定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构建了“发展为先的理念文化、服务为本的管理文化、和谐奉献的教师文化、崇德践行的学生文化、朴素现代的形象文化、高雅怡人的环境文化、文明儒雅的行为文化、严谨科学的制度文化”八大文化体系,引领学校迈入了特色发展的快车道。
发展为先的理念文化
我们的校训是“睿智博学、明德达人”。“睿智”,指我们培养的人不但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善于学习
的习惯;“博学”不仅指学识广博,更要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具备多种能力;“明德”则是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知耻明辱,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向榜样化发展,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会用自己的道德魅力去影响身边的人。“达人”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即把他们培养成会生存、会学习、有道德、对社会有用之人。在这个校训的指引下,学生在学校的六年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收获知识、品德、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美丽的人生夯实基础。
服务为本的管理文化
我们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对学校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三处一室”模式,成立了“九中心、七学院”,即:教学实验中心、课程实施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德育教育中心、质量监督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前教育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九大中心涵盖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以少儿艺术、科技、文化、礼仪、外语、数学、体育七个学院为纽带,使素质教育高效实施。
教学实验中心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全面指导、引领教师教学的行动研究,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服务。教师发展中心以打造教师文化共同体为主要目标,将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二为一,参与制订全校教师培训计划,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配合学校落实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师资工作专题调研,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经验,探索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德育教育中心致力于师德培养和学生养成教育,指导、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科学的人生规划,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大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学生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根本目的,分层设置培养计划,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各学院都建立了考级制度,“学分制”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九中心、七学院”这种全新的“扁平式”管理体制,使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落在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上来,更加突出了和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于课堂、精于学院”的育人模式已逐步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和谐奉献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由教师主体创造、传承、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它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师德、师能、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等。
2009年学校生态馆开工建设。为了节约资金,男老师们利用周末到几百里外的山上仔细挑拣石头,三四百斤重的石头都是他们一块块从山沟里抬出来的,气温高达35摄氏度,虽汗流浃背,但大家还是唱着歌,喊着口号,乐此不疲地干着。
为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老师们牺牲了无数个休息日,翻阅资料,挑灯夜战,《思维训练》《国学经典》《书法》《演讲与口才》等一一问世,并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表,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选修课是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的“自助餐式”课程。目前,艺术学院开设了书画、陶艺、剪纸、京剧、合唱、器乐等课程;科技学院开设了航模、车模、火箭、太阳能、创意设计等课程,打破年级和年龄界限,学生可以到七个学院自主选择,个性特长得以长足发展。《魅力博兴》和《安全宝典》是结合当地人文特征和学校实际编写的,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等形式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掌握安全自救技能,形成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学校自2008年开始开展了名师评选活动,分别为前3届当选的县级名师设立了名师工作室。学校对名师工作室以方向引领、自主管理、特色发展的原则进行管理,为每个工作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开展教学研讨、专业技能发展、师德培养、外出学习等活动,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一批批教师在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下快速成长起来。
学校推选出36名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学校第二梯队建设工程人选,每人每年拨发3000元的教研专用经费,由教师发展中心或个人自主安排外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促使这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全国优秀校长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3人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4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22人被评为滨州市教学能手,31人被评为滨州市学科带头人。
崇德践行的学生文化
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分层次实施德育教育,逐步形成了崇德践行的学生文化,要求学生做到品德高尚、知书达理、高雅谦和、知行统一。
1.播撒“感恩”的种子
博兴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大力弘扬孝道,把感恩教育做实做细。每学期,礼仪学院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建立孝敬教育积分卡,吸引家长互动参与,每到学期末,小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孝敬教育活动的足迹。“感谢父母养育恩”主题班会上,家长、老师、学生都敞开心扉,悉心交流。三八妇女节、清明节、教师节都分别确立感恩教育的主题,以不同的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身边的人、感恩家乡、感恩祖国。“父母与儿女大换位”活动,让学生与家长换位一天,旨在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的不易。活动结束后,学校收到的一堆堆来自家长的感谢信和应接不暇的感谢电话,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活动的成效。“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变得懂事多了,回家就主动帮我做家务……”家长在电话里这样说。
2.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所谓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们历来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
学校坚持每天下午进行“习字一刻钟”活动,在悠扬的古典乐曲声中,全体师生在书法艺术中尽情徜徉。一二年级练习铅笔字,三四年级练习钢笔字,五六年级练习毛笔字,习字层次逐步提升。每学期都举办书法比赛,学校把优秀的作品装裱展出,并发给作者收藏证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1997年,学校发起“你丢我拣,人人都来弯弯腰”环保少年志愿者在行动活动,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14年。如今“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口头禅,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屑、垃圾,早已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卫生习惯。
3.张扬个性,放飞梦想
从一定程度上讲,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前途。我们注重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针,转变教师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实施的主体,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在探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祖国大好河山摄影比赛、楹联收集擂台赛、头脑智力风暴大比拼等趣味活动每年都有新形式,每次都会有出人意料的作品或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工作,目前已经正式揭牌设立了山东博兴新世纪超市实践基地、山东香驰集团实践基地、博兴县西谷王敬老院实践基地,学生在这里近距离感受了各行各业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亲自操作中,学生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与人交往,引领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一日访校、家长百家讲坛、家长护校、家长评教等活动都促进了家校合力的形成。在家长委员会的得力组织下,家长可以知晓学校教育百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其本身的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学校成立了60多支社区服务雏鹰小队,以“社区服务我能行”为口号,在各个社区开展尊老爱贤、清洁环保、社区送温暖等活动。每到周末和假期,各雏鹰小队就积极行动起来,召集各社区的队员们,聘请辅导员老师,制订计划,设计队旗和队标。整个活动在社区开展得有声有色,每每受到单位或社区的表扬。一学期结束,小队长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各自的活动情况,少先大队部根据社区的反馈对表现突出的小队进行表彰。2006年在全国少工委组织的首届“魅力少先队”评选活动中,“社区特色中队精彩无限”荣获“优秀少先队特色中小队”称号。2007年社区服务雏鹰小队“绿能环保小卫士社团”荣获全国“优秀红领巾小社团”称号。
学校率先实施“新三好”特色评价体系,即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区做一名好公民。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校内,监督范围扩大到家庭、社区等,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该做法自2006年起在全县推广实施,获山东省“十一五”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人民日报》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报道,2011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以专题新闻进行了播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多人获县、市、省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高雅怡人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突出人文主题,总体设计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切身接受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博兴一小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楼前的小广场,该广场因突出博兴传统文化而得名“孝广场”,广场前“杏园”“榴园”分布于左右两侧,教学楼前是“桃园”“李园”东西映衬,小桥流水、鱼跃鸟飞。教学楼北侧凉风送爽,看似杂乱的柳树、榆树、法桐错落分布,但这些都是建校起就土生土长的树木,博兴一小1997年建校,因此我们称其为“九七生态林”,意在让学生形成保护生态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操场上,长19.97米、高1.2米的看台坐落于前侧,寓意博兴一小建校于1997年,看台建成于建校12周年。北侧的国旗旗杆高19.97米,也寓意博兴一小1997年建校,南北相称的精心设计让师生谨记校史的渊源。操场边的树荫下,石桌、石凳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休息的便利,也成了他们捧书阅读的好去处。“仁智路”“博爱路”是校园内东西两条纵路,茂盛的梧桐树把它们装扮成林荫大道,也突出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林、两路、三馆、四园、五楼、一广场”的环境文化已逐步形成,学生在这里学习、游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特色彰显——文化塑造的结晶
学校始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以学院活动为主阵地,倾心打造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生态悦读的响亮品牌。
1.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科技学院先后开设了航模、车模、火箭、太阳能、创意设计等多门课程,以活动课为主要活动阵地,以定期的展览和科技节、科普节等活动为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科普节期间,学校开展广泛的科学知识宣传、竞赛或展演活动,或把科技大篷车请进校园,或带领学生走进少年科技馆,又或请科协的专家举行讲座,都令学生耳目一新,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定期开展专题创意作品比赛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如“多彩蜡烛”“创意小台灯”“美丽相框”等,琳琅满目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科技素养在操作中不断得以提升。在学校办公楼上,10块太阳能板和两架风车引人注目,“新材料,新能源,日新月异求发展;天之韵,天之光,沐天浴日谱华章”,一副对联道出了其中奥妙,这就是学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室外设备,该系统的建设由校外辅导员专业人士指导,科技教师全程参与,产出的电量可供绿色实验室和校园楼前亮化使用,同时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新型低碳环保、节约型能源。截至目前,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科技实践基地,高标准建设了3个实验室、2个微机教室、4个探究室。依托实验楼和教学楼连廊的教室,建成了科技馆,里面既有电子通信设备的演变再现,也有各种操作平台、工具,还有学校里少见的高科技探究设备:农药残留分析仪和土壤分析仪。生态馆在校园东南角,实现了无土、有土、有机立体栽培,既有无土栽培的芹菜、生菜,也有有机的西红柿树、韭菜,有北方罕见的槟榔、红豆杉,也有玊珍果、王文瓜,小池塘里养着鱼,抽拉式知识长廊区涵盖了一至六年级劳动科学课中所有植物生长的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四周分世界篇、博兴篇、海洋篇介绍了各种生物的生存地点和习性,让学生在认识常见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的基础上,领略生物高科技的特有魅力,培养动手种植能力,学会选种、浸种、栽种、除虫草、采摘、产品包装、营销等系列过程,在对比实验中,激发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趣。
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插上了腾飞的臂膀。2005年9月,创意作品“乒乓球上楼梯”等创新设计在中央电视台奇思妙想节目中播出。2008年起我校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29人次获得个人金奖,学校获团体金奖,一名同学挺进全国十强,获得尚德创意奖及奖金10000元。参加第25届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获5枚金牌、3枚银牌。在国际中小学生头脑科技创新思维大赛山东赛区的比赛中,5名学生获专项奖,4位教师获指导一等奖,学校获团体一等奖、创意金奖。学生有50多项知识产权登记、24项专利业已获批。
2.艺术教育满园飘香
国画、儿童画、书法、合唱、舞蹈是建校14年来坚持开设的课程,一幅幅不逊于大家的作品,一曲曲婉转动听的歌唱,不仅凝聚了老师们持之以恒的汗水,也展示了学生艺术底蕴日益厚重的足迹。陶艺作为新兴的艺术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校购置了专业的手轮、拉坯机、喷釉机、泥板机、电窑等设备,同学们系上围裙,在快乐的气氛中,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从他们的手中诞生。为弘扬国粹艺术,自2008年起,学校聘请县京剧团退休的老一辈艺人每天到校辅导,让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练习唱念坐打的基本功。鼓韵自2004年开设以来,几经完善和改进,宏伟的气势,整齐的节奏,每次演出都是最大的看点。2009年兴起了石头画课程,精美的画卷跃然石头之上,令顽石生辉,这成为全省家庭教育工作现场会上的一大看点。老师和同学们还在演出伞和青花瓷上题诗作画,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自2009年起,学校提出了递进式、全面性艺术培养计划,规范艺术课程建设,按照年级设计艺术教育的内容。例如绘画,从儿童画、线条画、素描,到工笔、国画,分年级和年龄段设计学习内容;器乐,从竖笛、口琴,到钢琴、二胡等,也是递进式课程体系。并引入学分制,根据学生选修的艺术科类,通过级别考核颁发相应的学分证书。六年的时间,不仅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艺术的熏陶,而且掌握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双龙杯”书画大赛中获奖的达1000余人次,合唱、京剧、小主持人等也在省、市级比赛中频频获奖。自2007年起,学校有4位同学成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学校获省第三届学生文学艺术博览会先进单位奖,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滨州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3.探寻最适合的阅读方式
学校提出了“生态悦读”,即提倡师生在书目的选择上把好关,选择那些适合自身成长的书去读,而不是盲目选择。
2009年以来,学校新增价值100余万元的图书,书目的选择都经过老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学校充分利用闲余空间,改造建立开放式阅览室,全天开放,师生可以随时阅览。同时倡议师生把自己的书拿到学校,供大家共享阅读。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摆放的都是学生喜欢的、拿来共享的图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学生们热情极高,挤在一起还书、借书,交流读书感受。
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教师读书的有效机制。自2010年开始设立“读书节”,期间全校师生开展广泛阅读,并开展“读书大王”“读书明星”“书香教室”“读书家庭”等评选活动,对评为“读书明星”的教师奖励价值500元的读书卡,对获得“读书大王”的学生奖励价值300元的读书卡,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师生的读书热情。
校园节日——文化塑造的润滑剂
每年4月举办“体育节”,开展全校师生参与的体育竞技活动。5月是科技艺术节,同学们或将平时的作品展出,或开展群体性比赛,或登台展示自我。特别是六一儿童节这天,全校都成了科技和艺术的殿堂,众多的项目让孩子们应接不暇,快乐的参与似乎令他们忘记了夏日的炎热。六月份开展“科普节”活动,请科技大篷车走进校园,举行科普展览或讲座、观看科普电影等。9月的“读书节”和11月的“英语节”也是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五大节日使素质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成为学生乐于参与、增长自信、拓展潜能的有效手段。
当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的脚步在齐鲁大地强力迈进的时候,博兴县第一小学的素质教育开展得也是如火如荼。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这里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快乐。建校14年,取得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校、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小学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50多项;每年有近万名来自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和同仁到校参观;办学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现代教育导报》等媒体报道;承办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省素质教育现场会、省教学示范校命名表彰观摩会、省关工委系统工作现场会等诸多大型现场会。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鞭策。唯有更加倍地努力,才能将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山东教育》2011年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