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亮剑”前要“三思”

发布日期 : 2011-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荣成市世纪小学   孙爱霞

 

据《齐鲁晚报》(2009512日)报道,泰安一名13岁少年“给同学抄作业还收钱”被老师批评,因担心父母对其失望,情急之下喝了“百草枯”。另据报载,2008320日,湖北枝江一中高二女生覃某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写完遗书后在校内池塘溺水自杀;2008419日,河北省武安市安乐乡第二中学初三女学生任某某因谈恋爱,被教师批评后服毒自杀……这种悲剧除了令人扼腕叹息之外,更多地引起我们对当下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诸多先进教育理论、理念呈雨后春笋之势,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生活。但从另一面来讲,也有乱象丛生之态和矫枉过正之嫌。在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备受推崇之后,很多教师面临一种尴尬处境:批评轻了,学生听不进;批评重了,怕引火烧身;不管不问,于心不忍。看到学生自暴自弃的悲剧不断发生,我们对教师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表达批评教育学生时的心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虽然此项规定引起不少争议,但仍可视为对目前教师尴尬处境的一种积极回应。但是,由国家教育部赋予的这一“尚方宝剑”能否解除教师们心中之忧呢?碰到违纪的学生,教师是否就可以大胆“亮剑”了呢?

凭着多年的从教经验,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我们仍需“亮剑”。但是,批评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能促使学生改正错误;用得不好,会伤人害己。其实,权利的赋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思考。

一思能否做到熟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只有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才能让学生接受批评,进而改正错误。比如,青春期是一个很敏感的成长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在自尊、心理等方面都格外敏感,对生活容易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并且其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冲动性,易走极端。2006年,16岁的鞍山初三女学生小红,因打架在学校大会上被点名批评,最后造成了学生服毒自杀的悲剧。所以,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场合和说话的方式,切忌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避免过激言辞。一定不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二思能否做到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批评教育因人而异。

根据性格特点,一般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类。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内向性格者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

比如,性格内向者,自尊心很强,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批评会感到受了羞辱。所以,对内向学生的批评教育宜采用委婉的、和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批评方式,而不能采用“一针见血”“当头棒喝”的批评方式。

三思能否做到树立较高威信,注重批评教育的实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的批评相对容易让学生接受,以达“亲其师,信其道”之效;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学生与教师“顶牛”的局面。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重视自身修养,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要带头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一定不做。比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的戒烟故事,一直传为美谈,给我们带来诸多启迪和思考。

“玉不琢,不成器”。教育离不开批评,但要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当学生犯错之后,教师一定要慎重地进行批评教育,“亮剑”之后做好心理疏通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老师的善良用心。我相信,“三思”之后的“亮剑”会让师生共享教育带来的美好变化。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