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应该这样做
发布日期 : 2011-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威海市古寨小学 贺常芬
当一个人由于饥饿濒临死亡时,你给他一碗米,那么他很可能会把你当作救命恩人、再生父母。可是,你还想继续帮助他,于是从满满一缸米中,又给这个人挖一碗米,谁知那人却有点小嘟囔了:你那么多,为什么才只给我一碗?你继续献爱心做好人,又给了他一斗米,结果他的心里竟变得愤愤不平了:凭什么他有满粮仓的米?这太不公平了!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令我们不解。这正如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全力地帮助,尽力地呵护,精心地服务……满以为孩子们会对我们很理解,很感激。可是,许多孩子却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相反,有时我们付出越多,孩子们就越烦。我们那么多的爱哪里去了?孩子们为什么不感恩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感恩教育从文化引领开始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这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稀里糊涂,粗制滥造,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引领家长树立健康的教子方法就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第一步。
开学伊始,我就推荐家长朋友们观看影片《曾国藩》。看完后进行了沙龙式的观后感研讨,家长们一致感叹:曾国藩教育子女,包括家人甚至妻子,家规的功劳不可磨灭。在影片中,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件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2.尽孝悌,除骄逸。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6.家事忌奢华,尚俭。7.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10.择良师以求教。
这次影片观看和研讨真正触动了家长们,让他们从内心深刻认识到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几天,一份份富有家庭个性特点的家规就新鲜出炉了。并且在我的倡议下,大家还商讨出了家长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一是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当中,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让他自己完成,父母绝不代替。同时,孩子犯错,父母必须严厉批评指正,有奖有惩。二是关心爱护家里的每个成员,懂得和家人一起分享,不让孩子养成盲目自大、骄躁的性格。三是吃苦耐劳,定期开展磨砺意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吃苦受累中感受生活的不易。四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相互交流,向教子有方的家长以及朋友多学习,合理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当中。这样,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奖惩难以激志。家规以其厚重的文化传承气息滋养着孩子,父母以其严于律己的为人处世风格引领着孩子,孩子更在依照家规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中体验着父母对自己的厚爱与期望,大家都深刻感受着来自彼此的那种温暖与关爱,心相系,情相连。我想,如此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一定会孕育出孩子们对师长、社会、国家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靠习惯内化深入
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很有信心,严格按照既定的家规来行事,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习惯果然有了良好的改观。可是时间一长,家长们的惰性就显露无遗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甚至反复的过程,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成了健康教育行进的一个障碍。于是,我决定进一步完善班规,以班规引领家规,以孩子们在班级中的进步来推动其在家庭中行为习惯的改善,从而增强家长和孩子们的信心,使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和谐共振、比翼双飞。
在咨询了教育和心理专家后,在与全体家长共同协商后,我们将孔子提出的人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定为班规。阐述如下:仁,关爱他人,做到感恩;义,正直待人,懂得合作;礼,文明有礼,以理服人;智,勤奋学习,善思明辨;信,诚实守信,敢于担当。
有了规定,如果不落实,那也毫无意义。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我紧紧围绕着班规来进行评价和总结。每周都精心设计家校联系卡,将孩子在班级里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指导性建议,让家长既能看到孩子在哪些地方有了进步,也清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这样,老师和家长就会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设计下个周的教育主题,组织进行下个周的教育活动了。同时,我们班每月进行的“好妈妈”“好爸爸”特色评选也有效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完善;各种“小明星”的评选和奖励,极大推动了班级常规教育的深入;每学期定期召开的亲子教育展示交流联谊会,以其巧妙的设计、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活动,生动形象地总结和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携手共进的丰硕成果,促进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班级、老师有了更多的信任与感激。
三、感恩教育靠活动体验落实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班级教育,两者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知道,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都是以德和才为立足点的,而德是根本。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道德培养就是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从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没有深刻的体验,就难以有真正的教育;百次泛泛的说教,不如一次亲历亲为的活动。让孩子试着走出班级,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向自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关爱、什么是帮助,什么要敬畏、什么要珍惜,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触摸去体验幸福的滋味和感恩的意义,这可能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
最难忘的是那次福利院之行。在前往福利院的路上,孩子们很是兴奋,就像放出笼子的小鸟,快活极了,说说笑笑,一路欢歌。进入福利院,他们急切地投入到“志愿者”的行列:打扫卫生、照顾脑瘫儿童行走、帮助服务人员给婴儿们喂奶……渐渐地,孩子们的脸上失去了笑容,嘴里没有了歌声,脚步轻下来了,动作柔下来了,满眼都是凝重,有惊愕也有同情,有思考更有震撼。回来的路上,一个个都低着脑袋沉默不语,有的眼里还噙着泪花。我知道他们的内心正进行着痛苦的“接受爱、付出爱和传递爱”的思想斗争。见火候已到,我鼓动孩子们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有的学生泣不成声:“老师,那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真可怜,我一定好好感恩父母!我再怎么惹他们生气,他们也没有抛弃我。”……
没有感恩,孩子就不懂得尊重;没有感恩,学生就不懂得珍惜;没有感恩,学生就不懂得分享;没有感恩,学生就不懂得付出……感恩教育不能仅靠说教来实现,它需要用文化来涵养;感恩教育不能仅靠要求来达成,它需要用行动来内化;感恩教育不能仅靠赞美来表达,它需要用心灵去体验。我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其实,在孩子的习惯和性格中,播下懂得感恩的种子,才是所有教育的根本。
(《山东教育》2011年9月第25期)